曼哈顿,纽约乃至美国最核心的区域之一。它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资本家的乐园。摩天大楼在这里构筑出一片钢铁森林,中心的时代广场曾被喻为“整个世界的十字路口”。
而在许多电影与游戏中,曼哈顿同样是传奇般的存在,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黑恶势力与超级英雄就算绕路也要将这里当作战场。它自带光环,外太空的陨石常年对这里精确制导。瘟疫从这里爆发,地震以这里为中点,掉落在纽约上空的核弹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自由女神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一次次地倒下又立起。
在这个层面上,曼哈顿也的确当得起“世界的十字路口”,只不过在这条路上飙车的,是海啸、陨石、僵尸与黑猩猩。
命途多舛的曼哈顿
曼哈顿的“毁灭史”,要从100年前说起。
1933年,一只大猩猩爬上了帝国大厦,第一次向曼哈顿伸出了它的“黑手”。为了追逐和人类女性的爱情,名为金刚的大猩猩在纽约城中肆意破坏,最终被人类杀死,上演了一出“美女与野兽”的悲情故事。《金刚》的上映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颗重磅炸弹,无论是在特效制作还是剧情上都刷新了人们的认知。金刚在大厦顶端手撕飞机的场面,也成为了影史中的经典。但和曼哈顿在影史中“悲惨”的命运比起来,砸几架飞机和楼房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就在《金刚》上映的几个月后,曼哈顿迎来了它的第一场大考。影史上第一部灾难片《大洪水》好巧不巧地也将曼哈顿当做了世界毁灭的前沿阵地。正如影片的名字那样,一场猛烈的风暴席卷了整个纽约,淹死了绝大部分的居民,摧毁了无数高楼大厦。其中的许多场景与运镜在现在看起来也并不过时。而电影中洪水淹没自由女神像的画面也影响了包括《后天》在内的无数灾难片的后辈。
曼哈顿乃至纽约也因此成为了影史上第一座被灾难摧毁的城市。这部电影如同《创世纪》中灭世的洪水一般,开启了这座城市在电影中近百年的“屈辱史”。
在毁灭曼哈顿这件事上,人类可以说是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从《金刚》开始,曼哈顿经历过洪水、瘟疫、怪物入侵、陨石撞击。哥斯拉在这里降临,机器人在这里举义,外星人在这座城市的边缘反复摩擦。自1933年开始,曼哈顿乃至纽约被毁灭的次数不下百次。无论是《后天》中被洪水侵袭后冰封的城市,还是《独立日》中被悬停在帝国大厦上方只用一束激光就摧毁了整座城市的外星飞船,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影史中经典的名场面。
而对于很多漫威粉丝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应该就是《复仇者联盟》中在曼哈顿街前大战的名场面。超级英雄们为了拯救全人类,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展开肉搏。有家名为Kinetic Analysis的灾难损失分析公司,对假如这场超级英雄大战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将造成的损失进行了估算。得出的结果是,加上后期的清理费用,复联这一架打掉了1600亿美元。而曾席卷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所造成的损失也只有900亿美元。
事实上,曼哈顿不仅在电影中反复去世,在很多游戏中,其也不幸沦为“艺术就是爆炸”的背景板。而对于玩家来说,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育碧的《全境封锁》系列。
在《全境封锁》中,曼哈顿毁灭于“黑色星期五”后的一场瘟疫。短短几天内,医院爆满,死亡人数激增,整个纽约城陷入一片恐慌。政府将纽约的交通封锁,设立隔离区。但疫情丝毫没有得到控制的迹象,死去的人越来越多,政府不得不将地铁站与中央公园用作停尸房。随着事态愈发严重,政府已无法控制局势,只得在曼哈顿岛上用高墙隔出一片“暗区”,将所有病人控制于其中。最终暗区成为了一片帮派林立,犯罪横行的“无主之地”。由玩家扮演的国土战略局特工进驻曼哈顿,维持暗区的秩序,与各个黑恶势力作斗争。
相比《全境封锁》将曼哈顿当作背景,《漫威蜘蛛侠》则是将整个曼哈顿都搬进了游戏中。作为一款开放世界游戏,《漫威蜘蛛侠》的地图并不大,仅限于曼哈顿岛。但游戏不仅精细地还原了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这样的地标建筑,还加入了诸如复仇者大厦这样漫威粉丝耳熟能详的地点。同时游戏还整体拔高了几乎所有楼房的高度,让玩家操控的蜘蛛侠可以尽情地在大楼间自由地穿梭。
当然,曼哈顿在《漫威蜘蛛侠》中也一如既往地遭到了“迫害”,但当玩家真正以蜘蛛侠的视角参与到这些事件时,看到诸如《超凡蜘蛛侠》中大楼倾倒、桥梁坍塌,几十辆蓝白相间的警车横七竖八地堆在马路上的“冥场面”,获得的新奇感是前所未有的。
Why Always Me?
作为全美人口密度最高,摩天大楼最密集的地区。曼哈顿自然成为了想要制造大场面的导演们最想临幸的地方。毕竟看着一座座摩天大楼像饺子下锅一般毁灭,能让人获得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同时由于曼哈顿的地标们在全球都太过知名,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毁灭带来的刺激感更是无与伦比。
从另一方面来说,曼哈顿乃至纽约是西方世界眼中“现代文明”的标志与象征,将其毁灭往往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毁灭,有着很强的政治意味。即使是伦敦或巴黎,视觉上不如曼哈顿这样高楼林立,地位上也有不小的差距。
而对于观众来说,看着曼哈顿被毁灭可能代表着人性深处最原始的刺激。弗洛伊德曾经就人们对于毁灭的狂热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人的天性中存在着一种攻击性与破坏性,这种充斥着死亡与毁灭的画面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并在某种程度上使人兴奋。灾难片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的市场,就是因为它强化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破坏的渴望,灾难下人类的渺小与人性的展现,也反应出了人内心最深处的共鸣与恐惧。而这种恐惧是会随时代变化的,在这一层面上,曼哈顿像是一面镜子,通过自己的无数次毁灭反映出了不同时代人类集体恐惧的变迁。
1959年,一部名为《世界、众生和恶魔》的电影在美国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电影讲述了人类在因核战争而毁灭后,仅剩的两男一女在荒城中生存的故事。着力渲染仅存的人类为了获得交配权,在道德、法律、人伦上的抉择。虽然影片最后两男一女共同完成生命大和谐的情节遭到了无数人吐槽,但在那个年代,其对于末日本身的探讨还是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这部电影,也代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曼哈顿的“核弹纪元”。在这20年中,曼哈顿被核弹犁平了一遍又一遍。对被核弹毁灭后的废墟、以及幸存人类社会形态的初步描写。体现的是冷战核威慑的阴影下,人们对于核战争的恐惧与思考。
这股热潮在80年代后逐渐消退,描述核危机的灾难电影少了,曼哈顿又成为了各种传染病与瘟疫的温床。而就在这段时间内,艾滋病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开始肆虐。这种在当时无药可治的绝症唤起了人们对于病毒的恐惧。
从九十年代开始,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气候变化,诸如《后天》之类体现人类被气候乃至大自然所毁灭的电影数量飞速上涨。可以说整个曼哈顿的被毁灭史,就是人类对于恐惧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随着电影、游戏等娱乐产业不断发展。现实中的曼哈顿仍然汇聚着资本的洪流,而荧屏中的曼哈顿仍在无数次地被毁灭,又以更加绚烂精致的形象重新立起,等待着下一次的“浩劫”。在1933年拍摄《大洪水》的人肯定不会想到,不到100年,人们已经可以在虚拟的曼哈顿中自由穿梭。《漫威蜘蛛侠》PC版的上线又给了我们再这个传奇地区漫游的机会,升级过后的画质让这座本就五光十色的资本帝国更加耀眼。当我们漫步在游戏中曼哈顿的霓虹灯海,想起电影里那些毁灭后的断壁残垣,恐怕也会生出更多的感慨吧。
另外今年是蜘蛛侠诞生60周年,同时《漫威蜘蛛侠》也推出了PC版,游民星空开设了为蜘蛛侠庆生的特别企划,回顾这位老朋友走过的风风雨雨。此外,我们还准备了PS5等好礼等你来拿,更多相关资讯请见游民星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