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三胎政策放开,托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长关心的话题。目前,许多幼儿园没有适合3岁以下儿童的“小小班”,市场上招收3岁以下的托育机构费用也比较高昂。如果家中没有长辈帮忙,“没时间”“没人照顾”成了双职工家庭生育孩子的顾虑之一。据统计,全国0岁至3岁婴幼儿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实际入托率仅为5.5%左右,供需矛盾突出。破解孩子“入托难”,缓解家长“托育焦虑”,发展社区托育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途径。
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社区是就近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养老和托育等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力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随着政策不断完善,各地出现不少好做法、好模式。例如,北京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刻钟”托育服务圈;上海利用各类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嵌入式的“宝宝屋”;合肥十里庙社区试点筹办全省首家公建民营普惠托育园……社区托育服务模式有望成为实现“幼有所托”的重要支撑。
托育0至3岁儿童,就近就便是家长普遍诉求。让孩子在家门口能享受托育服务,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解决场地问题。大力推进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建设,将社区托育服务设施与新建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小区,要注重盘活存量资源,通过置换、租赁等方式完善社区托育设施,并与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功能衔接,发挥综合效益。教育等部门可对现有幼儿园资源进行整合,延长学前教育服务链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3岁以下幼儿,实现托幼一体化发展。
众所周知,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费心费力照顾,托育机构运营成本比其他学前教育要高很多,收费也自然就“水涨船高”。面对旺盛市场需求,社区托育服务需要充分考虑普通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明确社区幼儿托育点的公益性、普惠性原则,防止出现“入托贵”导致“入托难”。政府应拿出真金白银,以减免房租、水电费用等形式进行支持,鼓励社区运用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合作办托等多种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源,减轻托育机构运营成本。加大对优质托育机构奖励力度,促进托育服务质量提高。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既要做好政策、资金等配套支持,也要规范行业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守好婴幼儿安全基本底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明天的太阳。加快推进社区托育机构建设,丰富托育服务形式,切实解决普惠托育供给少、群众“入托难”问题,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放心、暖心、安心。(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