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沉迷游戏零食这些,确实会“伤大脑”,但解决方法不是禁止

母婴育儿2022-08-08 13:38:31未知

娃沉迷游戏零食这些,确实会“伤大脑”,但解决方法不是禁止

前段时间小D同学们一起聚会,孩子们在玩,家长们在聊天。

一位妈妈说,自己的育儿目标就一个,就是希望孩子快乐。所以对孩子没啥要求的,想干嘛就干嘛,没必要逼啊、鸡啊,能快乐,心理健康最关键。

另一位妈妈说,心理健康肯定重要的,但“只希望孩子快乐”,绝对是碗毒鸡汤。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总是让孩子满足于简单低级的快乐,长期会损伤大脑。

原来还挺轻松的家长里短聊天,变成了一个关于到底什么是“好”快乐,什么是“坏”快乐的讨论。

我觉得蛮有意思的,这不,聚会一结束就写一下我的想法和你们分享。


01

大脑关于“快乐”的机制

大家看了第二位妈妈的观点,“一直让娃沉迷简单的快乐有毒”,肯定会慌,那么先来说说我的看法。


的确有脑科学研究表明,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简单快乐,不然对于大脑发展和性格培养不利。

什么是“简单快乐”呢?就是很容易得到的短期满足,比如刷抖音、吃个冰淇淋、打盘游戏,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 。

但养娃这件事, 有个大原则大家千万不能忘记,那就是别“反人性”。人都喜欢“快乐”,哪怕是简单快乐那也是快乐。对我来说,我从不制止小D接触简单快乐,但我会刻意让小D接触其他“升级快乐”。

什么是“升级快乐”呢?这是我接下来要和大家分享的。但想要聊清楚这件事,我们首先要理解“快乐”是怎么在大脑里形成的。

从脑科学角度来说,大脑运作无非就是三件事: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反馈行动。

当接收的信息发生变化,两者之间产生了落差那就是“痛苦”,产生了富余那就是“快乐”。可见,“快乐”产生的条件是由“变化”决定的

所谓的“简单快乐”让大脑受损,说白了就是长期易得的刺激,让大脑接收信息能力变弱,它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感知到“变化”。

但从我的个人理解来说,并不需要去区分哪些快乐是更有益的,哪些快乐可以长久幸福,因为不太可能分类准确,每个人的大脑对刺激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大脑运作机制出发,更能帮助我们看清楚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02

快乐多样化

一件事让我们快乐,但如果一直重复,那么这种快乐的感受就会“边际效应递减”,慢慢我们要么熟视无睹,不觉得它“快乐”了;要么就沉迷其中,来维持“快乐”。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父母会害怕孩子“太快乐“从而沉迷,而人为限制快乐,不让接触。

但如果你理解了上面我讲的大脑运作机制后,你就能明白,长期不“接收”这类的信息,一旦接收到,这种“变化”就会额外强烈,反而会出现反噬效果。

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正常化所有的“快乐”,但拓宽孩子接触的快乐的多样性。

害怕孩子沉迷游戏/看视频快乐的,不用非制止不许看,而是带着孩子旅游、运动、逛街、看音乐剧/博物馆、搭模型……

说不定哪个新的“信息”可以给孩子更“强烈”的刺激,那么这个孩子的“爱好”就多元化了。

害怕孩子沉迷冷饮/垃圾食物快乐的,不用严防死守,而是带着孩子品味各种美食,大餐或者街边都可以,再带着孩子自己做……

那这些又是新的“信息”,可以让孩子的大脑产生更多其他快乐的体验。

一个孩子接触的体验越多,眼界越开,他摄取快乐的来源越多种多样,他反而越不沉迷,而且还能持续稳定幸福。


03

有对比,才快乐

前面大脑运作机制已经提了,产生“快乐”的一大前提就是有“变化”,大白话说就是,有对比才能感知到“快乐”。

理解这点后,我们完全可以用来引导孩子,去体会“间隔式”的快乐。也就是追求快乐过程中的那些“辛苦和不快乐”,才让最终的“快乐”更有意义。

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追求快乐方式,对比起前面提到的快乐多样化,这是更具有自控力的方式。

所以,要用这个方式引导孩子的前提,也是需要先允许孩子去体验更多样的快乐。

举个例子,孩子体验多样快乐后,发现特别喜欢跳舞。父母兴致勃勃报了兴趣班,结果孩子才上了两节课就打退堂鼓了,觉得虽然喜欢跳舞,但不喜欢练习,太枯燥了。

这时候就是很好的帮助孩子体验更加高级快乐的时机。

你们通常会怎么做?鼓励一下,让孩子再坚持,对不对?但通常没啥用,孩子还是想放弃。

再次回到大脑运作机制,我们的鼓励既没有对孩子的“接收信息”产生作用,也没让孩子“处理信息”产生作用,那么自然无法对“反馈行动”起到丝毫作用。

真正有用的该怎么做?去再次激发孩子对于跳舞喜欢的场景和画面,给她看跳舞非常好看的小姐姐的视频,兴趣班里老师的跳舞片段。

然后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她也可以做到,那个小姐姐就是从每天练习开始的。 这些就直接作用于“接收信息”端了,这时候孩子就会自己处理,我要不要为了这个“喜欢”而努力。

通常,我们让孩子越具体想象到她“做到/成功”的画面,那么她愿意努力的动机就会越强大。

当孩子愿意继续努力时,我们可以记录下来孩子进步的过程。那么下一次,当孩子又想放弃时,我们就可以给她看,她进步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做呢?对,聪明的你们已经知道了,这又是给孩子大脑的“接收信息”直接作用。

而直观的进步过程,就是最容易让孩子理解,我现在的辛苦,是为了接下来的“更好”。


03

“坚持一下”的快乐

一提到“快乐”,很多朋友都会想到延迟满足。我个人是很不喜欢这个说法的,很早之前就写过文章

还是回到我最开始说的大脑运作机制,孩子已经可以“接收”信息了,我们人为干预,切断就是不给。

那大脑也不傻啊,本可以立马享受到的快乐,被外人横加干预,这样的刻意训练下产生的所谓自控力也是假的。

这一点不难理解,看看生活中多少人,父母在场特别乖,父母上班去了,就拼命玩游戏机、吃巧克力,这些所谓让父母“延迟满足”的东西。

可见,如果这件事不是孩子心甘情愿选择进行延迟的,那么看似自控力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在增加孩子的匮乏感,被堵的欲望,只要时机合适,就会报复性反弹。

所以父母不要该满足的却“延迟”,倒是可以多帮助孩子积累“坚持”的成就感,这也是让孩子去体验,多等待一会就能更“快乐”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些需要去坚持、需要去努力、够一够才能达到的小目标。

但这里要提醒大家,一开始不要给自己定不切实际的宏远目标,这样反而容易沮丧受挫。

比如,孩子不想骑自行车了,可以和他说,骑到前面红绿灯就不骑了;自己不想学育儿了,可以和自己说,看完这本书做好笔记就不看了。

哪怕每次想放弃前,通过努力再坚持一点点,这也是对大脑有正向刺激的,可以促进内啡肽这个化学物质的产生,长此以往就对大脑产生正向影响。

慢慢地,这个孩子就更容易坚持,更愿意通过努力去获得“更大”的快乐。


希望今天这篇把“快乐教育”真正讲明白了,我从不觉得要咬文嚼字来谈论快乐的意义,因为“快乐”就是主观体验,孩子当下快乐了那就是快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我们可以从根本上了解大脑这个黑匣子对“快乐”的运作,从而真正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和孩子持续稳定的快乐。

多样化的快乐防止我们沉迷,

间隔式的快乐让我们愿意挑战,

坚持一下的快乐让我们掌握主动!

大J叨叨叨

今天二条有一个公益项目,只需要大家转发点赞,希望你们的参与,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

没想到昨天已经立秋了,上海这边还是很热很热。今年夏天,我习惯了T+短裤+拖鞋组合了,那天买了一件白T,随手搭了一条半裙,发现也好看耶。


于是突发奇想拍了一条用白T搭配各种衣服的视频,拍完后觉得傻傻的,但过程还蛮开心的,哈哈。而且发现,白T真的蛮百搭的,下面这些都是家里现成有的衣服,结果都能搭配。

我今天把素材发给小伙伴们,让他们剪辑,先分享一部分搭配花絮。


觉得文章有启发

本文标签: 育儿  游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