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男子在动车上请人为孕妇让座”一事引发热议。
相关视频显示,动车上一男子看到一位没有座位的孕妇反复蹲下、站起似乎很痛苦的样子后,便让一个有座位的年轻小伙子给孕妇让座,且全程用手机录像。此事曝光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随后,当事男子王先生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表一篇长文回应此事,其对视频里出现的所有朋友以及平台和所有网友表达歉意。
此事中,赞成者认为,帮助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是面对孕妇这一弱势群体。而反对者则大多质疑该男子拍摄视频的目的,认为其“慷他人之慨”,有道德绑架的倾向。
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不过是因为公众所处的视角不同。而这一争议的核心问题,则在于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善意的分寸。
在日常生活常见的助人美德中,“让座”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大家有着频繁的公共交通需求,而让座一事大多时候也不过举手之劳。因此,在这一事件中,才会出现男子请别人给孕妇让座。在面对孕妇这样的特殊群体时,难免会有人希望能尽一己之力。
从这个角度说,若过于苛责王先生,指责他的这份善意,属实没有必要,容易忽略事情的重点。而且,当事人也确实让了座位,这表明,对于王先生的这份善意,他也是认可的。
但在很多网友看来,这并不意味着王先生此举便合情合理。需明白的是,动车高铁与公交、地铁等短途交通工具并不相同。动车高铁的乘客多是长途旅客,花费多、时间久,任何一张无论坐票或站票,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基于这一点而言,若突然间冒昧地要求他人让座,显然在处理方式上有失妥帖,也容易将当事人架在道德的高架之上。
尽管王先生是从朴素的正义感出发,初心虽然是好的,但突然请求并不熟识的人让座,即便是为了一名孕妇,在不少人看来,也不乏容易将对方置于道德绑架的境地之中。尤其是,全程以视频方式记录,也较为容易引发冲突以及对于视频中人物肖像权的争议。
人们能够理解王先生希望帮到那位孕妇的初心,但助人为乐的方式或者分寸或许需要把握得更妥帖一些。比如,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及时与乘务员进行沟通,由乘务组方面提供妥善的应对与帮助,其实比要求个体让座更合乎情理。
因为相比而言,在动车这个有限的空间内,乘务组本就掌握比乘客更多的资源,如果经由乘务员协调,诸如餐车之类的地方,其实就可以达到让孕妇歇脚的目的。而这样的做法,也可以避免突然间将他人置于道德高墙下的尴尬。
其实,无论是让座,还是其他助人为乐的行为,社会的整体氛围都是鼓励且期待的,而正如当事男子所言,“始终相信善良(的人)是大多数”。此事所引起的争议,最终还是落在助人为乐的方式与分寸上。
秉持朴素的善意是好事,但无论何时都应该从更合情合理的角度出发,不仅要考虑弱势人群的需求,当涉及到他人时,也不能过于想当然。理性的思考,妥帖的沟通,往往也是行善之举时不可忽略的。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刘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