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英华兰Dr Bing
作者:Dr Bing
最近看到国内朋友们还在挣扎,网上各种段子爆梗层出不穷。
其实大部分读者对阳不阳啥的已经看开了,毕竟工作和生活还得继续嘛。
但主要是担心娃。
娃阳了后,症状是比大人重还是轻呢?
哪些情况就不建议自己扛而是去医院?
阳了多久还会再阳?
有啥后遗症吗?
班里一群娃都阳了,娃还能上学吗?
大人自己扛一扛就好,说到娃就放心不下,今天咱们就把上面这些问题一次性说清。
问题一:
娃得新冠症状会比大人严重吗?
事实上经历过的家长都会发现,大部分娃比大人症状都轻很多。
经常家长们一个个已经气若游丝半死不活恨不得爬起来写“遗嘱”, 娃子们还是生龙活虎活蹦乱跳喝了中华鳖精样。
所以相对于娃,一个996的社畜更应该担心的是你自己啊!
2020年以来,不少国家都统计过不同人群对新冠的反应。
不管是德尔塔还是奥密克戎,不管是美国还是印度,所有数据都反映:娃羊以后重症比例极低,无症状也是最多的。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有一组最新的统计信息(数据最近更新于2022年11月):
据MPIDR COVerAGE 数据库报告信息,全球410万新冠死亡人群中,20岁以内的儿童和青少年,只占到0.4%。
截图来源:Unicef
看到这两天网上都是几岁娃子伺候得病爸妈的段子,笑死个人。
就能发现,绝大部分娃阳了都不咋严重,比大人症状轻多了,所以不要太焦虑,做好防护,正常对待就行。
即便有症状,娃最多见的就是发烧咳嗽流鼻涕之类的,偶尔一些会有肠胃不适,比如呕吐肚子疼。 但也几乎都是一次性的,不用担心。
尤其因为新冠导致死亡的儿童还是非常罕见,所以用不着自己吓唬自己。
英国有数据统计:每100万感染新冠的儿童里,有2个会死于新冠。
作为家长,马上觉得风声鹤唳警铃大作,觉得万一我家就是这两个,这谁特么能承受?
但事实上,很多普通病的致死率都比这数据高很多,最起码娃死于新冠的概率比死于流感的要低。
流感大家都能从容对待,到了新冠为啥就炸毛了呢? 不得不感慨,在新冠面前,流感是这么的没排面。 。 。
当然,重症和死亡率概率低,也不是说零概率。
问题二:
哪些娃需要格外注意?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有下面这些基础病的确实要多加注意,因为重症的比例会相对高:
肥胖症
1型糖尿病
哮喘
先天性心脏病
早产儿
遗传性疾病
影响神经系统或新陈代谢的疾病
来源:WHO 世界卫生组织
这些娃子,家长要多留神他的状态, 看到苗头不对,就要及时就医。
问题三: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立刻送医?
娃和成人在面对疾病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要么不会说,要么说不清,这就需要大人留心观察。
当有下面这些症状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警惕:
持续发烧 (>39°C),对治疗无反应
看起来非常不适、呼吸困难、严重脱水或昏厥
无法站立或行走
轻度呼吸困难
喝水量少于通常喝水量的一半
中度呕吐或腹泻
尿量少于正常量的一半,且尿液呈深色
记得之前郑州那个几个月的早产儿就是感染之后上吐下泻。
但是当时还到处封控,导致医生不能面诊,所以医生隔空问娃爸娃的状态怎么样。
医生责任心不够,娃爸也是个不靠谱的,说娃现在已经不拉不吐睡着了(当时娃已经又拉又吐折腾了一天),等后来发现娃不对劲,已经来不及了。
事实上稍微有点经验就能看出来,这明显是呕吐腹泻导致的严重脱水!娃是昏迷了不是睡着了啊!
所以,必要的医学护理常识,咱们当家长的一定要掌握。
不 要弄得一惊一乍,但也不要无知大胆。
问题四:
娃阳了怎么护理?
在网上看到@澳洲妇幼Dr韩 写的帖子,给大家搬运过来。
1. 保证孩子舒适度,比如穿盖合适,不要让孩子过冷、过热;选择宽松、舒适的衣服。
2. 保证孩子休息,但没必要强迫孩子一直躺着,或者让孩子睡太多。
3. 尽量保证孩子液体摄入,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少量多次喝水或其他液体来保证液体摄入。
4.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或者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阳性期间,尽量更加频繁的喂奶。如果妈妈或者宝宝新冠阳了,期间继续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5. 如果孩子发热、或者看着疼痛非常不舒服,则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注意要按照说明书合理使用,包括剂量、年龄要求等。
家长要多观察,要学会识别娃病情加重的迹象。
问题五:
娃阳了,有啥后遗症吗?
这也是一个大家 特关心的问题。
新冠后遗症也叫长新冠(Long COVID),在网上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
有人说,阳了之后没味觉了;
有人说,自己变蠢了;
有人说,自己心虚气短,头疼失眠了;
还有人说,自己焦虑抑郁,烦躁不安了。
听起来感觉阳一次这个人就算是废了。
但一来,没有显著证据证明这些症状就是新冠带来的。
二来,即便确实是新冠后有的这些毛病,那也基本也会在一段时间后就慢慢消失。这玩意它不是永久的。
而最严重、反应最普遍的焦虑抑郁,烦躁不安,也不是得病导致的生理性变化, 而 是心理压力导致的!
而且根 据现有的调查数据,娃子阳后,长新冠症状更轻微!因为娃们恢复能力更快,也最没心没肺,不容易有思想包袱。
所以大家还是要给自己松松绑,没事不要想东想西。
问题六:
多久会复阳?多次感染会怎么样?
现在很大一部分恐慌原因,都是觉得自己阳了之后还会再阳,啥时候是个头呢?
确切地说,感染之后的确有几率复阳。
相关研究显示,感染新型毒株后,再次感染的最短时间已经缩短到了28天!
所以说,感染过一次,28天之后还可能会被感染,确实有些心焦。
但为啥大家会恐慌,我上网看了下,有一种说法特流行——说复阳比首阳会更严重,因为对人的免疫力发起重复冲击,就会导致人的免疫力崩溃。
这事儿是不是真的呢?
首先,没有证据表明复阳就会更严重。
找到@澳洲妇幼Dr韩 的解释:
对于某种病毒感染、康复后,再次感染时病情更加严重的情况,有个专业名字叫“抗体介导的病毒感染增强效应”(ADE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之前提及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就有这种效应。
但是,截止目前,并没有确切证据提示引起新冠的(COVID-19)冠状病毒(SARS-CoV-2)有这种效应。
其次,症状越来越重的少见,症状越来越轻的倒是普遍。
不过怎么说呢,症状越来越轻,其实也不是说羊人进化变强了,而是病毒本身一代不如一代了。
就像辣椒如果拿收成的种子繁殖慢慢就会变甜椒,病毒也一样。
就算之前的泰椒版威力巨大,那流传到锅内的版本本身就已经是甜椒版,杀伤力不强,所以这种担心就更没啥必要。
问题七:
班里一群娃都阳了,还能上学吗?
这个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按照目前锅情,娃子班里真的有羊、阳 ,这学是想上也上不了了。
但也有些娃班里还没出现感染,家长就早早给娃请了假。
这种事儿就是看个人选择嘛。
但 说实话,昨天看到一个杭州博主的帖子有句话,觉得有点道理:穹顶已经打开,再套个塑料袋,意义不大啊。
只要家长是在上班的,不是完全与世隔绝,风险就不可避免。 作为娃来说,正常的上学生活也弥足珍贵。
所以这博主做出决定:一直上学,上到阳。
放开了,不是在温暖的春天,也不是在我们都准备好了的那一天,因为永远不会有万事俱备的那一刻。
我们的孩子不是电影的主角,是大背景中那一个,会感染、会生病,也会好起来。
而我们,要上班、要赚钱、会生病也要团聚。
结语
纷乱的时代,不要偏听偏信,要保持独立理性地思考。
当做决定的时候,还是要多想一下,有没有盲听盲信,有没有“听朋友说”,“看网上说”。
以及,目前的态势,和病毒共存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项,而是必须项。
既然是咱们的正面战场,就坦然迎接吧。
End.
-Bonnie读书会-
12月22日,Bonnie读书会将邀请3位香港妈妈和大家聊聊“香港教育与生活”,妈妈们会分享自己在香港育儿的点点滴滴,感兴趣的家长可以长按识别下方海报预约参加直播~
香港妈妈圆桌会
时间:12月2日19:00-21:00
主题:香港妈妈圆桌:国际校、直资校、DSE会考,香港孩子的教育真香吗?
适合人群:家有0-18岁孩子,希望了解香港教育和生活的家长
内容:
不同时间节点,来港定居的妈妈们分享孩子成长路:
1.带娃来香港读书,什么是最佳时间点?
2.直资、津贴、公立和国际学校,香港不同类型的学校有啥特色?
3.香港的国际学校 Vs.内地国际学校,差异与优势?
4.课外活动、夏令营和补习,香港是否真的从孩子怀孕开始卷?
5.香港DSE的会考有什么特点,可以申请国内和海外大学?
6.在香港读书,申请香港的大学是否更有优势,申英美名校和北清交复更有竞争力?
7.老的香港优才计划VS.新的优才计划,吸引的是什么人才?
8.语言?房子?医疗?生活成本和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