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愿我们说出的话,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孩子心里最温暖的力量。
作者:青榄君;本文来源:公众号“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母子先后跳楼
废掉一个孩子,就一直说他,说他……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杭州一对母子先后从18楼家中坠落。
据网友透露,男孩中考结果出来,没有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所以母亲一直有埋怨。
那天孩子在家玩手机,母亲看了很生气,于是说了几句,孩子就从18楼跳下,而母亲一时接受不了,也跟着跳下了。
如花的生命,在这个盛夏戛然凋零,完整的家庭,瞬时变得支离破碎,让人痛心。
仅仅只是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母亲唠叨几句,却要搭上生命,值得吗?孩子为什么又这么冲动?
这其中的真相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得知。
但是热评第一的网友说:
“其实爱唠叨的家长很多,上学唠叨,放假唠叨,出门不行,在家又不顺眼,大人不该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言语不比暴力伤害小, 每次走极端的孩子,多数是精神桎梏,很少有暴力自杀的!”
深有同感,孩子可能不是抗挫力不行,而是被父母的唠叨折磨到放弃生命。
心理学讲,唠叨是攻击性的象征,是一种压抑的释放,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的一种伤害性很高的行为 。
父母的体罚,很多时候伤害的只是孩子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
但唠叨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摧残孩子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丧失生活勇气叛逆等恶果。
就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曾说过: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不停地唠叨
就是在要孩子的命
天津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从千余名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结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
其中,有一个孩子在问卷中这样写道:
“我平时学习成绩在95分之上,但是妈妈非得叫我放弃一切娱乐,好像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才是我唯一的生命。 从我读书、认字的那一天起,妈妈便年复一年地唠叨,我躲藏过、哭闹过,如今我只有永远离开才能解脱。”
还有孩子分享了她自己的反抗经历。
“我今年13岁,实在是忍受不住妈妈的唠叨了,我分两次买了100片安定。 终于,有一天,我听到妈妈的唠叨开始,内心毫无波澜,我拿出药片对妈妈说:‘妈妈,我是你的累赘,我已经忍受不了你的唠叨。你要疯了,我也要疯了。咱们俩都解脱吧。’ 说着,我递给母亲50片安定。”
在调查中发现,长期听到母亲唠叨之后,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出现夜不归宿,甚至离家出走、外逃的现象。
更令人惊讶的是,因为妈妈唠叨而想自杀、自残等倾向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女孩尤为严重。
新闻网就曾经报道过一个12女孩被母亲唠叨到跳楼自杀的新闻。
女孩12岁,辍学在家,那天晚上被妈妈说了几句,就直接从5楼阳台跳了下去。
女孩性格非常内向,基本不跟父母交流,什么话都藏在心里不讲。
“但到外面去,跟朋友们又很愿意讲。”父亲说。
对于真实跳楼的原因,父母觉得孩子是不小心从滑下去的。
但是父亲又说起了一句话,“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心里还是更愿意相信她是滑下去的,因为平时我们也会说她几句,而且她平时也经常在阳台上玩,至于为何会翻过护栏,这个我也不知道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而社区人员却一针见血说:“孩子应该不存在学业压力太大的原因,可能主要还是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12岁的年纪,刚好处于叛逆期。”
其实,父母每天习以为常地说几句,极有可能成为导致孩子崩溃的最后那根“稻草”。
重复的话语很容易引起孩子不满的情绪,情绪累积到爆发的时候,孩子就会不顾一切,只想逃离这个环境。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的作者反思唠叨教育方式说:
“我不能不说,我儿时最厌烦、最想逃避的,也是妈妈的唠叨。 妈妈的唠叨里,夹杂着让我极不舒服的指责和批评,渗透着不信任、不理解和不满意,密密麻麻塞满我的耳朵,充满我的脑袋,让我无从思考,让我妄自菲薄。”
所以,孩子逐渐崩溃,不仅是唠叨带来的烦躁和叛逆,还有父母对自己的不满意。
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日复一日地重复,孩子觉得“妈妈认为我永远做不好”“我很差劲”“我太没用了”。
父母越唠叨,孩子越无能、越绝望。
与孩子沟通的
三把金钥匙
为什么父母会唠叨孩子?教育书籍总结了8个常见的原因。
1.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 2.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不自信的人 3.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4.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 5.唠叨是父母有太多的惯性思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6.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 7.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家长有过高的期望 8.父母的唠叨,往往出于家长对孩子什么都想了解
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弊大于利。
父母有责任对子女的不当言行及思想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
与孩子沟通,只有有效的沟通才是沟通,青榄君和大家分享3把金钥匙:
《刘墉谈亲子关系与沟通》一书写到:在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话,孩子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懂得听。
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无论说再多的话,孩子也不会觉得啰嗦。
刘墉曾经分享过和儿子之前的趣事。
他说:当你骂孩子时,也要记住人人平等,他有发言权,如果大人骂错了,他有理可以说出来。
于是每一次儿子做错事,他都会训孩子,训到最后,就说:“OK!老爸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了!”
然后由儿子刘轩答辩。
刘轩会想尽办法为自己辩解,最好还能说赢父亲刘墉。
所以,在每一次做错事情,听到父亲的唠叨,刘轩都不会反感,而是默默记下父亲说的有用的道理,记在心里,责怪错了自己的话,等会儿一一反驳。
在这种良好的沟通下,不仅孩子错误的言行可以得到改正,亲子关系也愈加亲密。
不少父母的唠叨,都是思维混乱、没有重点,旧账翻了一页又一页,但孩子的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解决。
其实,父母不要指望孩子能一次改掉N个毛病,他们每次能保证改掉一个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2018年《最强大脑》的冠军杨易在三年级的时候,曾经有过厌学的念头。
他晚上在房间做课外作业的时,看到邻居孩子聚在一起玩足球,而自己一道数学题已经错了三次了。
“我就觉得很气馁,我不想做这些额外的 作业,我想出去玩足球。”
于是,他和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学了。”
妈妈听了没有马上生气,也没有唠叨孩子错误的想法,她深思后回应了儿子一段话:
“一道题不会做、不想做了,很正常,可是很多事情就是要多花时间学一下才能学会的。
如果你不学,考试或者比赛的时候遇到这道题目,你就只能想,我当时本来可以学会的,我本来可以考100分的,你想这样吗?”
言简意赅,惊醒了气馁的杨易。
所以,父母说话一定要说重点,让孩子可以马上理解其中深意。
唠叨的根源,很多是因为父母过于焦虑,父母希望孩子可以考到100分,希望孩子可以按时按点完成作业,希望孩子不要总顾着玩耍.........所以,一旦孩子不能达到期望时,家长就无法忍受。
但是哪里有天生就100分的孩子,他们还在成长的路上,要允许他们犯错和给予改过的机会,要学会接受我们孩子大可能会成为一个普通人。
还记得火遍全网的北大丁延庆教授吗?
他和妻子都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他现任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妥妥的高智商人群,但是女儿却没有得到遗传,“我的女儿就是个学渣!”。
每当辅导作业,丁教授就焦虑得直挠头,然后痛心疾首。
两个北大学霸生出了一个学渣,怎么办?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那完全可以接受(女儿考不上北大),那必须接受,大概率她肯定上不了我这个学校,95%上不了。”
丁教授平和的心态,减轻了自己的焦虑感,使家庭没有硝烟战火的味道,和女儿关系也十分融洽。
其实,情绪轻松的父母,会降低孩子“防御”心理,和父母关系更加友好。
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在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中。
和孩子相处,从管好我们的嘴巴开始。
就如《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的: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地敦促。
为人父母,愿我们说出的话,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孩子心里最温暖的力量。
参考资料:书籍《高考生心理减压·家长、教师版》;天津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调查资料。
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100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专门研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家庭教育节目《青榄早课》正在热播,由广州名班主任主播,每天听5分钟,育儿更轻松。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3
正式开售
学点教育科学,做懂教育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