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的二宝最近与屎尿屁形影不离。每次拉完后,总是强烈要求先驻足观赏一番,脑袋还要靠近马桶评价一下味道,真怕孩子情不自禁地再伸手去亲密接触一下。
更让同事哭笑不得的是,二宝还格外勤快,经常沉浸在刷马桶的乐趣中,有一次,他竟然用口水杯去盛马桶里的水。
似乎,很多孩子都对“屎尿屁”情有独钟,这让大人很不是不解,这么“有味道”的东西,孩子咋就那么稀罕呢?
其实从心理学方面说,小孩喜欢谈论“屎尿屁”,甚至近距离研究“屎尿屁”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是孩子身体意识初步崛起的标志,属于一种本能,更是此阶段孩子健康成长的表现。
为什么孩子满嘴“屎尿屁”?
1. 诅咒敏感期
邻居家的孩子4岁左右时,他突然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迅猛提高,各类词语信手拈来,也包括高频出现的“屎尿屁”。这让邻居很是困惑。
这是因为孩子在3-5岁的时候,会进入“诅咒敏感期”,不光喜欢说 “屎尿屁”,甚至会说一些“打死你”“滚”等暴力词汇,因为孩子认为这些词很有力量。
孩子在3岁以后,刚学会一些新词语时,他们分辨不清词语好坏,更不懂得语言的使用方法。他们只是觉得很新鲜,很得意,学到了新词汇就想炫耀一下,所以表达欲望特别强烈,来证明自己又长本事了。
2.家长越禁止,孩子越想说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一个情况,孩子嘴里的“屎尿屁”无处不在,即使你怒不可遏,也阻挡不了孩子说个不停。
有次和朋友一家聚餐,大家正开心地享受美食,突然不和谐的声音从他孩子的嘴里传出来。
“你看这个牛排黑乎乎的,像不像一坨粑粑。”
“这个橙汁怎么跟尿一样黄黄的?”
朋友压着内心的怒火,瞪了孩子一眼,命令孩子“闭嘴,赶紧吃饭。”
孩子消停了片刻,又开始各种“屎尿屁”的高谈阔论了,而且还乐在其中。
心理学上有个“禁果效应”,是说不禁止不做,越禁止越做,也就是越是大人不由分说地训斥孩子,孩子反而会变本加厉地继续说“屎尿屁”。
3.孩子的社交需要
大人见面常问:“最近忙吗?”孩子之间的对话就不一定那么正常了,绝对让家长大跌眼镜。
“你看他今天衣服上这个黄点,像不像一坨粑粑?”
“你脚丫子好臭啊,就像尿一样。”
“你又放屁啦,这么臭呢。”
虽然大人气得脸都变形了,孩子们却相谈甚欢。如果家长以此主观臆断,给孩子贴上“变坏”的标签,那就大错特错了。
“臭味相投”的朋友间往往习惯性地语言同步,他们用最真实的话语表达情感和思想,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人们无法入耳的“屎尿屁”,其实是孩子赖以生存的社交技能。
如何科学对待孩子口中的“屎尿屁”?
1.积极看待,尊重成长规律
一个人成长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即便孩子的成长给家长带来了烦恼,家长都应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模样。
“屎尿屁”的表达方式一般存在于孩子3-5岁期间,5岁之后孩子又会有更强的表达能力来展示自己。
所以,家长们要积极乐观地接纳,用心陪伴孩子走好人生每一步,珍惜孩子这段充满“屎尿屁”的童年时光。
2.做好榜样,净化语言环境
可•达勒维耶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以身作则的示范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大的动力。
如果你希望孩子是一个有素养的文明人,家长就需要言行得体,同时建议其他家庭成员也要言行得当,大家共同营造积极正向的语言环境。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他们成长的土壤质量如何,决定小树能否长成笔直的参天大树,成为栋梁。
所以家长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环境对孩子的语言发育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正确引导,建立语言规范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的思维和言行往往受朋友很大的影响。
朋友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带孩子回老家待了3天,结果回来后,发现孩子有模有样地学着其他小朋友说脏话,“屎尿屁”不离口。
后来,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说脏话不文明,就没有小朋友和他玩了。
同时他教给孩子一些更得体的词语,当孩子用正确的词语表达时,朋友会及时给孩子大大的鼓励。哪怕孩子偶尔说“屎尿屁”,他也不予理会,这样渐渐地孩子也就不再说了。
弗洛伊德称,3-5岁的孩子是从肛欲期来到了诅咒敏感期,他们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因此,两种情况碰到一起时,孩子就会自然地满嘴“屎尿屁”。
科学教育一定是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贴近身心的智慧教育。当有一天,家长能欣然接纳孩子说“屎尿屁”时,教育才算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