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初中生小杨的妈妈发现女儿手臂上有许多小刀划痕,她怀疑在学校有人欺负女儿,就报了警。
经调查才知道,因为身材瘦小,女儿被同学取了外号,受到小团体的孤立,同学们将她视为班集体的“小透明”,或是课余的消遣乐子。
长期遭遇这种“看不见的暴力”,小杨的性情慢慢发生了变化,她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每当在学校碰到伤心的事,她就会拿起小刀在手臂上划一道口子。
妈妈报警后,小杨才终于释放了所有情绪,大声地哭诉,“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对待我?”
校园冷暴力并不少见,只是它过于隐秘,往往得不到老师、父母的重视。像小杨这种情况,所幸家长发现及时,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但有些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
2018年3月,英国一所顶尖的文法学校发生了一起死亡事件,一名才华横溢的女学生在学校操场上吊死亡。
警方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这名女生自杀的原因是受到了同学们的冷落。
大人们常说孩子的世界干净而纯良,但那里未必是一方净土。在懵懂孩童的内心深处,也并非没有嫉妒与伤害。
并不是所有的暴力都是拳脚相加,越是那些悄无声息的冷暴力,越会摧残一个孩子脆弱的内心。
“我”&“我们”
有很多人上学时甚至是工作后,都会处在“孤独”与“被孤立”的处境中。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团体生活中虽能以个体存在,但却不能只存在于个体。
就如同韩国电影《我们的世界》中的女生李善,她不希望变成孤独一人的孤立者,于是和藏有秘密(这个秘密我们留在文末交代)的转校生韩智雅成为了好朋友,可她们的友谊只维持了一个暑假。
四年级的李善,长相一般、学习一般、家境也一般,在一众学习拔尖、气质好、爱打扮的女生当中,非常不起眼。她在班里是被孤立的那一个。
体育课上玩躲避球,她是不受欢迎的队员,石头剪刀布输的那组,不得不让李善加入,却因为其他组员故意说她踩到边线,而早早出局。
每次活动,她都是最后一个加入、最早一个淘汰的队员。
看到小小年纪的她根本无力去为自己辩解,不免有些心酸,可谁又能帮她说话呢?
这样的日子任谁都不好过。好在此时李善结识了转校生韩智雅,两个人假期形影不离,友情迅速升温,两个女孩儿都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为对方好——
李善送给智雅一个自己精心编织的手链,还用凤仙花汁为她染指甲,并极力说服妈妈,让智雅住到家里来。
文具店里,智雅看到李善非常喜欢一盒彩笔,但又舍不得买,她就趁老板不注意偷了彩笔,两个女孩儿笑作一团。
整个暑假,她们都腻在一起,一起蹦床,一起荡秋千,谈天说地,还分享着各自的秘密。
在这个朋友比父母重要的年纪,李善与智雅都非常用心地维系着彼此的友情。
“天使”&“魔鬼”
如果日子能一直这么下去就好了,可女孩子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有一天,智雅看到李善和妈妈亲昵地抱在一起,父母早已离婚和奶奶生活的她,心里异常失落,两个孩子的友情也由此出现了裂缝。
恨意衍生的时刻,任何人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天使,嫉妒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极其纯粹,以至于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对嫉妒对象的复仇。
智雅开始不停找茬,从李善家空调不凉,到她没上补习班、不接自己的电话。
开学以后,智雅为了融入新集体不受排挤,故意疏远了李善,与班里的优等生宝拉小团体抱在了一起。
一路小心翼翼的李善甚至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把好不容易刚刚找到的好朋友弄丢了。
这时出现了特别有意思的一幕:象征着女孩间友谊的凤仙花汁指甲油开始慢慢脱落了......
李善为了挽回来之不易的友情作了很多努力,她再一次精心编织了手链、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给智雅买生日礼物。
家里的好吃的也拿出来分享,但每一次都遭受到对方有力地反击。
当你以为智雅会以胜利者身份自居的时候,现实却再一次啪啪打脸。智雅因为考试成绩得了第一名,超过了宝拉,已经无情地被宝拉小团体排斥在外了。
李善和智雅的心中都充满了怨恨,她们各自拆台、报复,谁也没有退缩,最严重的一次,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女孩儿,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打出手。
结果不出意外,李善与智雅两人一起被同学孤立了。
嫉妒与仇恨好像就是人类先天的本能一样,那是最原始的保护欲。它们有时来得快速而猛烈,崩溃的那一时刻甚至是毫无意识的,而复仇的欲望也更加强烈。
天使与魔鬼,仅有一步之遥。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善于伪装的魔鬼也许就驻守在孩子心里的某个角落,时隐时现。
孩子们的世界
电影中李善的爸爸说,“小孩儿能有什么事?”
事实上,未成年人之间的互相伤害,更加赤裸直接,丝毫不讲情面。
孩子们的世界,确实不像成人世界那样复杂,他们的好恶更加溢于言表,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的世界已然成为一个简化了的小社会;恶意、欺凌、暴力一样都不会少,而伤害也会成倍增长。
《我们的世界》这部电影,被称为韩国“儿童版甄嬛传”,某种程度上更像是营销的噱头,影片中哪有深宫怨妇们那么多的抓马大戏?
它更多的是对孩子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真实到让人总能在作品中找寻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一部儿童片,在豆瓣被两万多人打出了8.4的高分,有网友直呼,“太真实了”,也有网友黯然,“我也曾被孤立过”。
影片再现了孩子们脆弱的友谊、无情的报复,以及难以言说的校园冷暴力现象,但在结尾处,也没忘展现他们的纯真与思考——
与智雅打完架的李善回到家,看到弟弟脸上的伤,问他为什么总挨打还总和小朋友们玩儿?
弟弟天真地回答,“我也打他了......然浩打我,我再打他,然浩打我,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呀?”
李善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一直以来,她都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怕被孤立,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想做的是什么?
弟弟的话点醒了李善,是呀,“明明本来我们只想玩儿的”。
当再一次玩躲避球的时候,智雅被同学诬告犯规,而已经出局的李善替她证明,智雅没有犯规。
她不再只在乎别人的说法,更加勇敢地认清了自己。
电影就在两个女孩儿的对视中定格,或许两个人都准备寻找一种全新的相处模式
最后,我们再来说回韩智雅,还记得前文中提到她是一个“有秘密”的转校生么?
这个秘密,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父母已经离婚,还在于,智雅之所以转学,是因为在以前的学校,她就是冷暴力的受害者。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她转到这个班级的时候,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到李善的“艰难”处境,为了不重蹈覆辙,不再受到多数同学的排挤,她只能舍弃刚刚建立的友谊。
由此,一个“受害者”到“施暴者”的角色转换完成了。
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用孩子们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多元的世界,直面孩子们遇到的孤立、背叛,甚至是暴力现象。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999人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讽刺(56.2% )、辱骂(51.4%)和嘲笑(50.2%)被受访者认为是最常见的三种校园“冷暴力”形式;将近50%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60.1%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会在当事人内心留下阴影。
事实上,身处校园冷暴力中的所有人,包括施暴者,都是受害人,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孩子们的心智尚未成熟,施暴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他人造成了什么伤害。
所以,别再轻易下这种结论,“小孩子家家的,除了学习还能有什么事情?”给予孩子的社交情绪更多重视,时刻反思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不要让他们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承受过多的孤独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