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远川研究所
2022年,互联网行业的第一关键词不再是竞争。
持续十多年的互联网牛市里,几大巨头在资本的花团锦簇之下,迅速攻城略地,甚至把战火烧到了几块钱一把的青菜叶上。然而在过去一年,曾经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互联网公司们一脚踏入了最冷的冬天,降本增效成了关键词,跌跌不休的股价深不见底。
繁荣年代里时刻活在聚光灯下的巨头们,遭遇挫折时依旧备受关注:市值缩水多少个小目标?裁员是n+1还是n+3?过节时食堂里还有大闸蟹吗?一片哀号里,中腰部公司正在遭遇的困境却可能隐没在资本的寒冬里。
从2017年开始,中国的小型互联网公司顶着各种“第一股”的名头,陆陆续续在美国或香港上市,无论暴涨还是破发,领导集体在交易所门口拍完照后,创始人接受采访总爱表达一个意思: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时间会给出答案。
时间给出的答案却出人意料:广义层面的中概股大概300多只,过去三年里,他们的市值共计跌去约几万亿人民币。
这些公司大部分诞生于巨头的缝隙之中,成长于某个细分行业,曾经作为独角兽企业无比风光备受青睐,顶着“定语+第一股”的名头上市,然后快速坠落。
他们的坠落有几方面的原因:
如果你对这些话题感兴趣,不妨读一读我们在2022年发表过的这些文章:
“第一股”们的集体溃败:
作者:任彤瑶 / 编辑:杨婷婷
TapTap如何成为“中国Steam”,又如何离他越来越远:
作者:陈彬 / 编辑:李墨天
高昂的营销费用下,是无法留住用户的无奈:
作者:任彤瑶 / 编辑:杨婷婷/张泽一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SaaS行业的千亿公司:
作者:郑鹏飞 / 编辑:杨婷婷
关注细分市场的中腰部公司的重要之处在于,他们的起承转合同样是投资人判断行业未来的风向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市场的创新活力和资金实力。
这也会是我们在2023年持续关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