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该让位了

热点资讯2023-01-19 15:29:41智慧百科

郭台铭,该让位了

关于郭台铭,不知道你是怎么评价?

有人说,他成就了乔布斯,成就了苹果,甚至对深圳乃至为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都贡献良多。

也有人说,他是臭名远扬之人,无论是个人品行,还是个人言论,均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厌恶感。


壹:“老丈人”的功劳

郭台铭生于台湾板桥,祖籍山西晋城。

他的父亲郭爱武16岁参军,23岁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26岁随老蒋流落到湾湾。

1950年10月,郭台铭在台湾出生。


小时候一家6口人住在一座庙里,唯一的收入来源是父亲做警察的微薄俸禄。

郭台铭作为大陆移民,又生活在底层,所以经常被人欺负。

不过,由于他的父亲军人出身,又当过警察,对郭台铭兄妹4人,都是军事化的教育。

所以,郭台铭从小性格就强硬,如同一只孤狼一样坚硬刚强。即便是面对1对5的群殴,他也没有退缩过。

每回面对霸凌,即便孤单无依,嘴角流血,也要攥紧拳头,顽抗到底,直至把对方吓跑为止。

或许是少年的经历,让郭台铭养成了刚毅、果敢、不服输的个性。

少年时期,郭台铭是在半工半读的状态下,考上中国海事专科学校毕业。

毕业后也成了一名军人,退伍后,进入台湾三大海运公司之一的“复兴航运”工作。


当时是70年代,台湾的外贸业务正在飞速发展,海运是重点发展行业。

郭台铭也算谋得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这期间,又认识了第一任妻子林淑如。

虽然,对方父母极其反对这门婚事,但最终两人还是喜结连理,成功走到了一起。

娶到林淑如,是郭台铭人生的转折点,岳父是香港有名的企业大亨。

基于这一点,郭台铭也想走创业之路,也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

于是,他在“复兴航运”干了两年之后,便辞职下海创业。


1974年,母亲为他借来了10万台币,让郭台铭和朋友合伙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塑料制品。

然而初来乍到,又没有一点经商经验,不到两年,郭台铭几人东拼西凑的三十万赔了个精光。

第一次创业失败,着实给了郭台铭不小的打击。毕竟在那个年代,三十万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不过,他不服输的个性并没有心灰意冷。痛定思痛后,他向命运发起第二次冲击。


这时,他注意到黑白电视机开始流行,尤其是塑胶电视旋钮,这种产品消耗量大,而且生产成本低,制造简单又容易发包。

锁定行业之后,剩下的就是资金问题了。

这时,郭台铭真正的“贵人”出现了。

都说郭台铭是白手起家的草根企业家,看看他的老丈人就知道了,他的成功离不开岳父的资助。

郭台铭的老丈人叫林百欣,是香港著名的制衣大王,他创办的“丽新公司”早在七十年代便成功上市。那个时候,人家的资产就已经超过百亿了。

所以,郭台铭的第二笔创业资金,是他的岳父给的。


1976年,林百欣一次性给了郭台铭70万,作为他的创业资金。并说:“有困难,直接来找我”。

有这样一位老丈人作后盾,创业对郭台铭来说,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要知道,老丈人不光是银两上的支持,他的人脉关系,完全可以利用。

所以说,郭台铭虽然出身普通,但他的创业起点并不低。

贰:困境中的立足之道

拿到创业资金之后,郭台铭痛定思痛,汲取之前失败的经验,重新规划发展布局。

首先,转型做塑料市场的精密代工,并逐步向大陆市场发展。

1977年,郭台铭从日本进口了一套模具生产线,随即建立模具厂,并组建电镀部门和冲压车间。

但是模具消耗性非常大,当时的公司属于刚起步阶段,不具备规模,更没有什么名气。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获得大规模的生产订单很难。

另外,就算是有大规模的订单,凭当时的公司实力也无法生产。


后来,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加上管理和人才严重脱节,使得当时的鸿海公司举步维艰

最困难的时候,工人的工资都要发不上了。

正好那个时候孩子也刚出生,父母又生病需要照料。家里家外,把郭台铭搞得焦头烂额的。

这种情况,让郭台铭夜夜难眠,眼瞅着公司要倒下了,工人一波一波的离职。

还因为买不起奶粉只能喂孩子米汤,又不好意思再向老丈人借钱,只能硬撑着。

逼急了的郭台铭开始四处求人、借钱、安抚工人的同时大量招人。

总之,所有的困难都向郭台铭袭来。他甚至做好了进监狱的准备,把公司搬到偏避的土城监狱旁边。

这所监狱收押的都是经济案犯,当时郭台铭的想法:如果有一天他也进去了,公司就在旁边,下属可以随时向他汇报工作。

还好,他挺过了难关。


当时他做的是电脑连接器,为了能生存下去,他狂打价格战,把价格跌破底线,通常理解就是薄利多销。

哪怕是不赚钱,只要能抢到大的订单,能让企业走下去,在困难中挣扎,在挣扎中寻求突破。

郭台铭就是靠着这种疯狂,当然,也算是一种发展策略。最终他走出了困境,并在困境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

1981年世界首台PC电脑IBMPC在美国诞生,眼光独到的郭台铭,看准了时机果断出手,凭借过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加上他的价格策略,很快在台湾地区打响了名气。


1982年,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鸿海,投资1600万元进入PC机代工行业。

都知道计算机的巨头都在美国,如果郭台铭想在计算机领域有更大的发展,只能去美国寻找机会。

1985年,郭台铭在美设立分公司,取名富士康。

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充满野心,因为美国的潜在大订单太多了,但如何才能获得机会?

在没有人脉资源的米国,郭台铭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的跑,上门直接洽谈。

为了争取机会,寻求合作,郭台铭常常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点头哈腰的努力争取。

那个时候,郭台铭的目标是拿下当时的计算机巨头康柏。

为了表示诚意,同时展示实力,他在康柏总部旁边建立一座工厂,并向康柏发出合作说明,对方只需要提供设计方案,当天就能制作出模型。

当然,他说到做到,和康柏合作的非常愉快。


拿下康柏后,他又瞄准了索尼。这一次,他又将出单时间缩短至一半,把索尼规定的时间打了个对折。

就这样,鸿海在美国迅速站稳脚跟。而且坚持只做代工技术,从不与任何一个客户抢单子。

就这样,郭台铭彻底摆脱了困境,并逐步做强做大!


叁:来自中国大陆的成就

如果说,台湾是郭台铭的创业根基,美国则让他的根基更牢固。而真正让郭台铭走向巅峰,成为一代枭雄的是祖国大陆。

要说,郭台铭的成功至少有一半的幸运成分。


在80年代期间,小蒋时期的台湾,经济飞速发展,工人工资也水涨船高,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产业在台湾不吃香了。

所以,郭台铭不得不面临一个新的困境,台湾劳动力缺乏,人力成本也昂贵,导致工厂总是人手不足。

但天无绝人之路,时代的红利又一次眷顾到了郭台铭。

1987年9月,小蒋开放了与大陆之间的来往。

一直自称是山西人的郭台铭第一次到祖国大陆,广袤的祖国,憨厚的人民,给郭台铭留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绝对不是郭台铭简单的旅游或者故土情怀的使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考察建厂的事情。

尽管当时,祖国大陆与湾湾还处在紧张的氛围中,很多台商选择去东南亚建厂,对于中国大陆,基本持观望态度。

但郭台铭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岛省与中国大陆语言相通,而且劳动人口众多,相对发展滞后,自然发展空间更广阔。

更重要的是劳动力廉价,只有台湾的五分之一。正好又赶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环境等条件,远远优于东南亚地区。

基于这种想法,郭台铭首先来到经济中心上海。

当时的上海,虽然也是经济强市,但经商环境鱼龙混杂。郭台铭作为外企,更注重的是经商环境。

所以,他舍弃了上海,又去了深圳。


虽然,深圳远不及上海,设立特区也只有7年时间,但正因为如此,深圳的土地便宜,而且有着更适合外商的政策环境,城市位置也非常好。

1988年10月,郭台铭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座工厂成立,起名为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但人们习惯称呼为“富士康”,其地点好比乡下的农村,在深圳西乡崩山脚下。

但即便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还是引来了很多人踊跃加入其中。

最主要的原因是,郭台铭的口号喊的太响了,要做到全球第一,让每个人也跟着做强做大。

尤其是其中有一位叫王来春的打工妹,自强不息,选择自己创业,在富士康的帮助下,创建了立讯精密公司,而且真正做到做强做大,实现了公司上市。


在典型的成功案例的佐证下,加上郭台铭的振臂高呼,富士康像疯了一样的飞速发展。

1991年至1992年,两年时间,是郭台铭的鸿海集团呈飞跃发展的阶段,不仅成功上市,还成立了核心技术处。

这个核心技术处,被郭台铭视为看家之宝,在整个集团被称作鸿超准产品事业部。后来,整个体系发展到6万多人,成为全球之最。

这也是富士康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他们不断的完善模具技术和总结经验,就是要生产出一些超前设计或者别人无法生产的产品。


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画到了郭台铭的心里,他深信深圳一定会是中国的科技之地。

他甚至庆幸自己选择了中国深圳,因为小平同志南巡的讲话,深深的鼓舞了他,他觉得依托深圳改革开放的红利 富士康一定会走向全球龙头。

于是,在大陆他大胆的追加投资。当然,后来证明他的眼光是对的。


肆:规模发展,走向巅峰

1993年,已经是“明星台商”的郭台铭来到深圳龙华区,他站在一块高地上,对着身边深圳的官员霸气地说道,只要能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了。

他的霸气完全是有底气的,彼时,世界上能数得着的电脑公司均是他的合作伙伴。

他凭着一腔热血,和三寸不烂之舌一路开挂。

1995年,戴尔Dell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到访华南。当时的戴尔正是起飞阶段,凭借创新技术、完善的管理以及大手笔的营销推广,在市场上一路飘红。

郭台铭岂能放过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主动联络迈克尔·戴尔,称随意任意一个地方,他都能帮忙联系地方政府见面。

前提是他必须与迈克尔·戴尔面谈一次,最终,在迈克尔·戴尔返程时,两人约定了见面的时间。郭台铭亲自驾车护送迈克尔·戴尔去机场。

结果,迈克尔改签航班,被郭台铭成功说服,前往富士康龙华工厂参观。

郭台铭就这样,拿下了Dell的代工业务。


随着富士康的规模越来越大,为集中管理和统一生产。

1996年1月,富士康龙华科技园正式开建。

两年后,富士康深圳地区的所有工厂,全部搬进深圳龙华科技园。

随着持续扩大,园区几经扩建,整个占地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

由此,龙华科技园成为富士康航母级的生产加工基地,巅峰时期园区内的在职工人超过30万人,富士康的名声也因此传遍大江南北。

正因为如此,富士康一直以“快”称王,在速度上他们讲究快马加鞭,星夜兼程。

严格执行982(98%的产品2天出货)的生产效率,富士康的目标是要货有货,不要货就零库存。

以至于富士康的招聘广告24小时不间断的发布,甚至是深圳电视台全频道的播放富士康新厂区园区规划。

为此,富士康还自创了厂区杂志《鸿桥》及富士康电视台。

到最后,人们把科技园称为富士康市,郭台铭被称为富士康市市长!

不夸张地讲,整个园区就相当于一座城,吃喝拉撒应有尽有。

餐饮、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商贸等等。包括恋爱结婚生子,无所不能!

更牛的是,龙华科技园变成了中国第一座保税工厂,园区内设有海关,从备案到通关,一天时间就能搞定。

所以,在富士康效率第一,速度为王。快到让人不可思议,这源于他们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不打折扣的执行力。


2005年,郭台铭又看中诺基亚的代工业务。而这件事交给了新来的陈伟良负责,并任命他富士康国际董事长,只给他一个目标,促成与诺基亚的代工合作。

当年的诺基亚可谓是手机领域的先驱者,在市场上绝对是NO.1。面对这样一个手机巨头,相关业务已经非常稳妥。

陈伟良为此举家搬往诺基亚总部芬兰居住,全身心跟踪诺基亚业务动态,了解对方真实需求。

最后在诺基亚供应商艺模出现资金问题后,一举买下,通过艺模为诺基亚供应机壳与电子零部件,逐渐彻底切入到诺基亚的代工版图中。


这一年,郭台铭悲喜交加,拿下诺基亚的同时失去一位亲人。前妻林淑如因乳腺癌癌细胞扩散去世。

随后,三弟郭台成又查出血癌,为此郭台铭四处拜神求佛、寻医问药。

但最终,郭台成还是没能撑下去,于2007年7月与世长辞。

看着身边两位亲人相继离世,郭台铭宣布了自己在2008年退休的计划。

公司将由职业经理人、继承人股东共同管理由职业经理人主要负责公司实际业务。


伍:重新优化产业布局

2008年,郭台铭又取消了继承计划。主要原因是信奉风水先生。

按照风水先生的建议,2008年7月6日关公冥诞当天,郭台铭与相差24岁的第二任妻子结婚。


2009年,郭台铭正式重新回归鸿海,此时诺基亚等手机逐渐没落,鸿海也将重心转向苹果业务。

并从2010年开始,逐渐把苹果手机的组装业务从深圳转移到郑州。

在这一年,富士康曝出了14起基层员工跳楼事件,震惊全国。

富士康的名声,也成了低端的“血汗工厂”,负面新闻开始频繁传出,工作压力大、工资低、员工心理落差大、管理方式高压粗暴等,富士康的口碑一落千丈。

而富士康的业务过重依赖于苹果,也不得不令人担忧。


2012年,iPhone5因为前期设计不合理、没有良好的检验工具,导致集中爆发掉漆门、缺陷门。

导致苹果手机的销量持续走下坡路,富士康甚至传言要一次性裁掉30多万人。

直到2013年,富士康与小米正式合作投产,才算迈出了“去苹果化”的第一步。


同时,富士康开始全面调整,把原来的事业群分拆成12个次集团。

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些次集团孵化出上百家上市公司。

随后,便孵化出工业富联的上市公司,3个月后,又一家公司鹏鼎控股也上市了。

工业富联只有部分手机零部件业务,并不包括手机代工业务。而鹏鼎控股是全球最大的PCB生产企业。

苹果手机代工业务依然在母公司鸿海手中,而其他手机的代工业务则打包给富智康集团。


工业富联成立于2015年3月6日,于2018年6月在A股上市,主要有两大块业务,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主要技术及产品涵盖运营商电信及网络设备、智能移动终端及穿戴装置高精密机构件、智能家居装置、数据中心网络设备、企业网络设备、宽带网络终端。

2019年1月,工业富联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制造业灯塔工厂”。

同年6月,又获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9年“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

9月,工业富联又入选2019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截至2019年4月24日收盘,鸿海的市值折算人民币为2624亿(2018年收入10390.51亿人民币),富智康集团的市值折算人民币为105亿(2018年收入1,024.67亿人民币),而工业富联的市值是3334亿(2018年收入4153.78亿人民币)。

2020年,工业富联营业收入超过4300亿元。


从这组数据来看,工业富联狂甩老妈公司鸿海和兄弟公司富智康。

这说明郭台铭的调整和优化是成功,而且很有可能通过工业富联这个工业互联网试验田,有望把整个富士康带向一个新的高度上。

但从他的全球布局来看,郭台铭似乎是个失败者,或者说富士康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陆:未来该怎么走

2018年,米国工厂开建,郭台铭投了100亿美元,并信誓旦旦地说三年内招工1.3万人。

截止目前,招工人数一半都没有达到,要知道米国的土地是私有制,拆迁补偿是个天文数字。

所以,三年下来,别说招工了,就连厂房也只建了十分之一。时间、精力把郭台铭耗的精疲力尽,一百亿美元就这样白白扔进去了。


其次是印度,2019年左右郭台铭狂砸50亿美元,两年下来别说盈利,每年还要倒贴好几个亿。

究其原因,印度生活保障都是个问题,更别说其他的,断水断电是常事,这对工业生产十分致命。

另外,印度人是出了名的散漫,大部分人没上过学,根本没有纪律可言。干活也跟“玩”一样,完全没有质量保障。这种情况下,就算厂房建起来了,质量也是令人堪忧!

要说越南还算靠谱,但这个国家小到如同中国的一个省。在这样一个小国想撑起全球布局,似乎有点“天马行空”。

所以,郭台铭不得不认清现实,在国外折腾一番后,他又开始和大陆打起交道,打算回到祖国重新建立生产线。

但毕竟市场瞬息万变,不是你觉得好就回来,你觉得不好就搬走。


现实狠狠的给了郭台铭一记耳光,富士康开始做出战略撤资。

这一举动正中了其他资本的下怀,很多本土资本正等着富士康“让位”。

尤其是以比亚迪为例,规模与实力仅次于富士康。

2020年,手机组装业务的营收就突破了600亿,涨幅12.48%,小米,华为等,甚至海外的一些手机,几乎将目光全部投向比亚迪。

比亚迪的出现,让富士康不再独大。


2022年10月,由于疫情原因,郑州富士康出现了集体大逃亡的事件,震惊海内外。富士康的前景更加令人担忧!

当郑州富士康园区出现疫情后,很多人开始逃离,在交通全线停运的情况下,这些厂哥厂姐只能拖着行李,风餐露宿,星夜兼程,马不停蹄的往家走。真是田野上、桥底下、农田里都能看见这些人。


这个事件导致郑州富士康人员极度短缺,原来的9条生产线,停掉了7条,只有2条能正常生产。

苹果公司每年9月发布新一代iPhone,而作为中国最大的iPhone生产基地,每年8月至12月是郑州富士康生产旺季。

今年也不例外,iPhone 14系列的订单如约而至。

没想到园区内出现疫情,引发集体逃亡事件,这种情况无疑会给苹果造成产能大跌。

作为富士康的最大客户,怎能不急。面对巨大的员工缺额,为不影响正常生产,厂方马上进行高薪招聘。

为此,富士康打出10万个名额的招工广告。


但基本没有人理会,短期内想招满10万个人根本不可能。

河南政府也替富士康急,居然把招工当作任务指标分配给各地市。

当时公开的员工待遇是,每月基本工资3000元,综合收入过万。

正常加班按1.5倍奖励,周六、周日加班按2倍计算。

法定假日加班按3倍计算加班费,当然,还必须全部满勤的情况,才有可能达到万元的收入。

这样的条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至少很多人认为,春节期间这几个月,可以多赚一点钱回家过年。

所以,很多小伙伴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但没想到的是,在签合同时,居然要求必须干满三个月以上,才能享受上述待遇政策。

这就让很多人怀疑,富士康是在算计,三个月时间,正好越过了春节长假。这样一来不仅粘住员工,还能省一大笔开支。

后来,一度引发员工与厂方的激烈冲突。最后,还是在政府的协调下,才将此事件平息下来。

最终,郑州还是没有留住富士康,富士康开始拆掉设备运到深圳,未来郑州富士康的规模必然会变小,但希望经济不能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些年,富士康的负面新闻时有发生。口碑急剧下降,各种问题接二连三的暴露出来。

加上国内新出现的代工厂早已大幅挤掉富士康的市场份额,在这种背景下富士康还能走多远?

也许,郭台铭该让位了。换一批新鲜血液,富士康才能走的更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