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一线硬撼强敌的飞行员,并不是“刺头”

热点资讯2023-01-03 04:54:32智慧百科

一周军评:一线硬撼强敌的飞行员,并不是“刺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高卓】

无论我们对它的记忆如何,2022年已经过去。关于这一年里的全球军情动态,我们在当时予以转载分析的同时,也在上周末的军评,以及本周的两期直播中,总结复盘了包括俄乌冲突在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因此在这里就不再重复。本期军评,就从12月最后几天公开的中美军机南海对峙事件说起吧。

在一线硬撼强敌的他们,并不是“刺头”

这起对峙事件发生在2022年12月21日,美军印太司令部却在8天之后的12月29日发布通告,公布了这则我海军航空兵歼-11BS战斗机拦截美国空军RC-135侦察机的视频,并诬称歼-11BS进行了“不安全”的活动。12月31日晚,我南部战区针锋相对地发布了歼-11BS监视美军RC-135的视频,明确指出了美军机于12月21日11时25分17秒,蓄意改变飞行姿态、危险抵近我机的动作。

结合双方公布的视频可见,面对体型庞大、机组狡猾的敌大型侦察机,我军飞行员一方面保持既定航向,坚决捍卫主权,“不向强敌让寸分”,另一方面又始终控制与蓄意挑衅的美机的间隔,避免发生碰撞。确如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所说,“依法依规处置,专业规范操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军队对地区安全和一线人员安全负责任的态度。”

而在美方公布视频后,笔者也在外网看到了大量美国“军迷”,包括一些退役的、也曾在我当面一线进行过类似活动的美军侦察机飞行员对此事件的评论。他们的普遍观点是,尽管我军军机挂载了空空导弹实弹,但他们又觉得这类事件演变为“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很低,因此认为我军的这种拦截是一种模仿俄罗斯的“虚张声势”行为;其中甚至有一些人认为,“中国人的最终目的,是在我们美国国内造成声浪,让舆论普遍担忧美国飞行员的安全,利用我们的制度优势,倒逼我们的政府减少‘理所当然’的‘自由巡航’行动。”

为何这种“中国用硬实力扮软实力”、堪称荒谬绝伦的声音还能在美国颇有市场?归根结底是对我军硬实力的藐视。可能有不少朋友都在国外网站上见过诸如歼-16是苏-30的“低劣仿品”,歼-20不过是“机动性低下的战斗轰炸机”等言论,而在一些相对专业的军事论坛上,则会相对客观地承认中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发展进步,但在另一个方面绝不松口,那就是在包括《TOP GUN 2》等近期的电影中,美国仍然引以为豪的“人的因素”。


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图形容,那就用表情包吧

长期以来,美国官方中对我军航空兵部队特别是飞行员水平的评价,有着一种类似“猴版”苏/俄航空兵的刻板印象:训练标准远不如北约空军,高度依赖地面指挥,缺乏主动精神,飞行动作保守,如果有个别敢于“挑衅”美军战机的,那一定是与大环境格格不入、“以违反规则为乐”的“刺头”飞行员。不幸的是,由于这类美式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影响,国内有一部分人(尤以影视创作人员为甚)也经常将我军尖子飞行员想象为这种“刺头”。


从技术到战术上,认为我军是“山寨俄军”的总是大有人在

然而根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在地处一线的航空兵某部,确实有一名在短短数周之内分别与对手两型战机近距离过招,并克敌制胜的飞行员。但他并不是什么“刺头”,而是一位在平时就深研对手主战机型飞行包线、起降出动规律等细节,充分做到知己知彼的“知识型飞行员”,同时还是一位积极参与所在单位宣传板报、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等宣讲文娱活动,能准确理解上级政策,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飞行政委”的飞行员。

实际上,近年来美国的诸多研究机构通过广泛搜集开源情报,结合华人华裔资源分析力量,已经初步实现了对我军组织架构、人事动态的条分缕析;对我军飞行员训练体系、空军实战化训练“五大品牌”的价值也有了较为客观的总体评判,一些研判的方向和趋势,甚至可能距离事实并不遥远。但是,往往是那份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导致在后续分析中仍有诸如“在‘金头盔’、‘金飞镖’比武竞赛中的优胜者才能赴俄参加‘航空飞镖’”等让人捧腹的内容,使其得出的一些结论,往往与事实南辕北辙。


但相比过去,这类报告的水平还是有实打实的提升的

联训上档次,还得多寻思

而说到人民空军这些较为知名的演训品牌,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里,空军实战化训练“五大品牌”的情况在公开媒体上并无只字片语,对比仍有不少报道内容的2021年,背后有何意味,外界观点难免见仁见智。不过,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空军从2011年开始的“雄鹰”系列联合训练在2022年同样毫无动静,对比2022年8月中泰空军“鹰击-2022”联合训练,结论则不难得出,在2020年的“雄鹰-9”之后,“雄鹰-10”至少也要到2023年了。

这显然不是因为两国空军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一定要说变化,2022年巴基斯坦空军列装了歼10CE和“枭龙”三批次这两款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中国战机,倒是堪称巴空军在尖端战机的选择上彻底“中国化”的标志。笔者认为,“雄鹰-10”之所以拖延至今还未举行,很可能与等待这些新机在巴基斯坦空军形成战斗力有关,等到巴空军的这批“新质战斗力”初具规模之后,“雄鹰-10”的训练价值又会高一个层次。


巴基斯坦空军的第14架歼-10CE

说到中巴联训的价值,尽管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和保障人员的能力素质广受好评,但对其装备硬件能否模拟强敌对手的争论一直存在。即使到了现在,歼-10CE本质上就是“自己人”不必多说,“枭龙”虽由巴基斯坦生产,也非我军装备型号,但其航电和武器系统均为国内研制配套,与歼-10CE高度同源,所以更让人怀疑能否“演真扮像”。

客观上说,这种“都是自己家的飞机和航电,破不了招啊”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但由于巴基斯坦在地缘环境、空军规模等方面相比老对手印度处于劣势,以及与我军完全不同的建军传统和使用思维的影响,同样的飞机在中巴两国空军的使用习惯大相径庭十分常见。当初在飞行性能基本相同的歼-7上,因为国土狭小、在很多任务中无需多少留空时间的巴基斯坦空军,在训练中倾向于频繁打开发动机加力;而对于装备规模庞大、又长期囊中羞涩的人民空军来说,当年留下来的节省燃料和节省发动机寿命的传统就成了习惯……

如今在没有重型战斗机的巴基斯坦空军,少量的美制F-16C/D长期被作为“重型机”使用,而从歼-10CE列装后巴空军对它的高度评价来看,歼-10CE在巴基斯坦充当挑大梁的“重型机”也将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尽管巴空军首批歼-10CE飞行员都是在我国培训的,但当他们形成战斗力之后,很可能呈现出与我军歼-10C部队截然不同的空战风格。至于更加“私人订制”的“枭龙”三批次,笔者更是觉得它在视距内的外形特点和超视距空战的表现,将非常适合“扮演”台伪空军现已基本完成升级的F-16A/B机队。



不只是因为同样拥有F-16和(发端于)美式的训练体系,相比主要对手都处于地缘环境不利、总体实力劣势的局面,使得巴基斯坦空军与台伪空军在一些思维上难免相似

前面提及了中泰空军的“鹰击-2022”联合训练,从2015年首次联训至今,中泰双方已经形成了各自组建一个由战斗机和预警机组成的“小体系”这一基本架构,再根据各自机型特点提供“体系拼图”参演,双方在各取所需中都有收获。但由于泰国空军体量较小,新机采购速度也较慢,加上政治外交因素的影响,中泰联训难免会遇到瓶颈。实际上即使是中巴联训,类似的瓶颈也存在,虽然巴基斯坦空军拥有一些具备实战经历的飞行员(特别是参加过2019年印巴空战的)是个显著优势,但一方面数量不多,一方面其经验也局限于一两场特殊环境下的战斗,从长远看也难以满足我军对外联训的更高层级需求。而意料之外的俄乌冲突,反而使得我军对外联训多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尽管俄罗斯空天军在此次俄乌冲突中的总体表现一言难尽,但笔者认为,这事儿至少不应由其飞行员“背锅”。那些至今仍在战斗的俄军飞行员们,有的拥有实际空战经验——尽管可能有人觉得开着苏-35击落苏-27或米格-29不算什么本事,但实战和演习也确实不是一回事;有的则与乌军较为现代化的地空导弹系统(包括西方最新提供到位的NASAM系统,未来“爱国者”也将装备乌军)成功过招乃至反杀;至于各型直升机的战场使用经验,更是堪称全面深入。


当代空中力量的实际使用经验是个庞杂的话题,包含很多“看不见”的领域,例如俄军此次也积累了应对北约航空电子战的不少经验教训

更重要的是,相比中巴和中泰联训时,美国作为巴基斯坦和泰国空军装备重要提供者所施加的影响乃至阻挠,中俄两军如果进行类似联训,其涉及层面基本不受外界因素限制。当然了,这种不受限制,也不能等同于“我作为东道主的权力是无限的”,否则就会出现“坦克两项”这种今年笔者很可能还要和施佬继续解说的乐子赛事。

言归正传,2022年中俄两国海空军组织的联训在层次上都有明显提升,例如中俄空中战略联合巡航首次在同一年内举行两次,并在11月30日的第二次巡航中实现了双方战略轰炸机的互降;在12月27日落幕的“海上联合-2022”中,两国海军也进行了包括实射舰空导弹在内的联合防空作战等较高等级的科目训练。相比之下,对于此前的联训层次止于“西部·联合-2021”的中俄空军战术航空兵来说,前文提到的俄军实战中参与的诸多内容,如果能在未来的联训中得以体现一二,那也是显著的提升了。

向外军任何值得学习的地方学习,一向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就像在“国际军事比赛”许多赴俄参赛队伍的经验总结中那样:尽管在我们这些普通观众看来,比赛的内容已经有些“抽象”,但在这些新一代优秀指战员的眼里,仍然会呈现出平时在国内训练场上找不到的价值,能为短板取长补短,能让长板更进一步,那么吃的亏受的气,终归是有价值的。


哪怕是从比赛过程和结果上看,我军都完全呈现出“吊打”之势的更换履带和圆木自救科目,我军参赛队员都在观看俄军完赛后,总结出了俄军动作流程上的一些可取之处

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2022年的最后几天,不只是强敌,我们的其他潜在对手们也没有闲着。12月22日,日本航空自卫队公布了将于1月16日-26日在日本入间基地、百里基地与即将来访的印度空军进行联合空战演习的细节。届时,空自将出动来自航空战术教导团飞行教导群(空自假想敌部队)的F-15J和来自第7航空团第3飞行队的F-2各4架;印度空军则出动第220中队的4架苏-30MKI(将借助伊尔-78提供的空中加油飞往日本)、以及运输保障设备和人员的2架C-17大型运输机。


航空自卫队发表的英文版联演公告

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此次联合演习推迟了近3年之久,但日本航空自卫队对这次近距离加深了解“侧卫”系列战机的机会仍然非常看重,从参演部队的选择上就可见一斑:常驻小松基地的飞行教导群是空自公认的F-15J精锐部队,驻扎百里基地的第7航空团第3飞行队则是空自首个列装F-2的单位,运用经验丰富。

而此次代表印度空军首次前往日本的苏-30部队,则是地处印巴边境一线,距离中印边境也不算远的第220中队,该部重新组建并列装苏-30MKI已有10年,是印度空军西部地区司令部麾下首个苏-30中队。很显然,日印两国对这次联合空战训练是各取所需:日本企图借此机会了解“侧卫”的更多特点,印度同样很有可能向日本航空自卫队咨询与我军航空兵“过招”的经验。而在这次联合演习成行后,在美国印太战略的指挥棒下,日印两国的类似合作必然会只多不少。


尽管苏-30MKI与歼-16在雷达航电和导弹武器上的差异巨大,但从应对一线“擦枪走火”的角度出发,与“侧卫”进行视距内针对性训练仍有其价值,图中可见参加“红旗-2016”的印度空军苏-30MKI

日印军事合作的密切,正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并不太平”的体现,包括空军航空兵在内的我军各任务部队,都必须做好同时面对多线紧张局势的准备。同样是在这几天,包括东部战区空军又一支换装歼-20的部队在内,陆续出现了全军多支部队换装新机的官方报道。与之对应的,是航空工业各主机厂在年底时如期实现了批产和超产目标的捷报。

然而世界终究是物质的,即使各主机厂的交付数量屡创新高,面对过去三十年曲折现代化进程中积攒下来的存量,现实世界中真的没有“一键换装”。当我们告别2022年时,那些早已不年轻的苏-27(歼-11)和苏-30们仍有部分在一线坚守,“七爷”和“八爷”也远没有到退出历史舞台的地步。

既然这些在2022年的最后几天也不忘扒窗偷窥、还要恶人先告状的老RC-135和它的同伙们,在2023年还会继续送脸下乡,那么那些老当益壮、航程够长、也没啥电磁信号要隐藏的老“侧卫”们,仍然是执行这种任务时颇为合适的机型。


挂载R-73格斗导弹和R-77拦射导弹各2枚的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歼-11战机

没有指挥员不希望自己能打一场空前富裕的仗,恨不得看个天气都用上歼-20双座机;但面对现实中需要完成的,从分批组织放飞、接力拦截那些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敌大型机,到依托主场“设局”,与敌先进战机进行可点到为止、可不留情面的“过招”,再到要作为作战体系的一部分,同时出动多型多架战机参与重大任务,对于一线空防基地指挥员来说,平时如何充分发挥手头机队的效费比,同样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体现。

总之,在如今这个需要先进战机大批量交付、时刻准备应对周边复杂局势,而先进战机的战斗力生成周期又较长的时代,如何保证对敌一线的整体战斗力不会因为换装安排上的纰漏而产生“断崖”就格外重要。笔者希望人民空军在2023年的换装步伐,也正如新年贺词所说的那样,“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