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颜颖
继上月大批公募、券商资管的自购潮后,又有龙头券商“官宣”加入大部队。
日前,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信心,中信证券将于近日运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投资旗下偏股混合类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在上月的自购潮中,国泰君安资管、华泰证券资管、中泰资管、兴证资管、招商资管等多家券商纷纷宣布自购。其中,国泰君安资管出资1.1亿元、中泰资管出资1亿元,算得上是行业内的“大手笔”。自购理由上,各家券商资管均表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看好,以及对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
中信证券加入自购队伍
资管子公司尚未获批,中信证券亲身下场加入公募基金、券商资管自购的大部队。
11月2日,中信证券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信心,中信证券将于近日运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投资旗下偏股混合类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虽然尚未获批公募业务资格,但仅就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来看,中信证券旗下产品数量和规模也相当可观。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中信证券旗下公募产品规模为325.21亿元,其中非货规模307.47亿元;19只大集合产品全部完成规范改造。
从产品类型来看,中信证券307.47亿元的非货规模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分别为3.16亿元和252.17亿元,债券型41.65亿元。
不过,在三季度的市场跌宕下,中信证券的管理规模也有所缩水。2022年6月底,中信证券旗下公募产品规模为401.48亿元,共有17只产品完成改造。
私募规模方面,中信证券2022年二季度月均管理规模为1.18万亿元,在券商私募资管规模中排在首位。
中信证券近期公布的2022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信证券实现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80.83亿元,同比下降5.78%。
今年5月,证监会受理中信证券资管子公司的设立申请,并于8月给出两点反馈意见,包括资管业务与投顾业务的划分情况,以及为养老金相关业务提供中后台外包业务的合规性。由于中信资管还将同步申请公募业务资格,坐拥万亿资产的中信资管有待后续发力。
中信证券表示,其资产管理业务将持续坚持“立足机构、做大零售”的客户开发战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客户开发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注重主动管理,夯实“固收”、“固收+”传统策略,积极推动券商特色策略落地。持续做好资管子公司设立筹备。持续推进资产管理业务数字化建设,信息技术赋能业务发展。
券商资管接连自购
虽然不及公募基金出手大方,但近期券商资管集体喊出自购口号,也为市场信心的提振起到相当助力。
10月19日,招商资管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对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将于近日使用自有资金申购旗下参照公募基金管理运作的权益类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拟申购金额合计3000万元,持有时间不少于6个月。
10月17日,中泰资管表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和对公司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本着与广大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于近期申购并将长期持有旗下偏股型基金,使用自有资金1亿元,持有时间不少于1年。
同日,国泰君安证券资管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养老体系第三支柱广阔前景,以及公司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决定运用固有资金共计1.1亿元,认购旗下两只养老公募基金产品。
此外,华泰证券资管宣称将运用1000万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兴证资管表示,近期已运用固有资金投资于本公司旗下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混合型FOF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总计3000万元。
无论是公募、券商资管,还是私募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选择此时大手笔回购都是基于对后续市场发展的信心。对于近期市场陆续出现的自购行为,某推出自购计划的券商资管相关人士向记者称,“无需过多解读,就是觉得近期适合买入了。”
另外,粤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此前撰文指出,A股基本遵循政策底——信用底——基金底——市场底——盈利底的大致传导。基金自购潮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观测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近年来,基金自购底由滞后指标转为领先指标,但时间在5-7个月不等。基金的自购行为更多的是稳定市场信心,明确长周期的投资观点以及其他的考量。
编辑:乔伊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