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主角。今天我们关注的主角是他们——科研工作者。
1
“我相信,高原的风没有吹走你内心的温度,
我相信,冰雹和暴雨从来都是从容抵达你的脸庞,
我相信,在秋天俯身采种子的人,来年会拥有整个春天……”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硕士张盘红在毕业论文答辩后,深情朗诵了一首曾在野外考察时有感而作的短诗《我相信》。
一首优美的致谢诗,勾勒出西北野外的美丽风景,也写出了张盘红对专业的热爱、对老师的敬意。
这位来自甘肃平凉的小伙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对田间地头十分熟悉。抱着“学以致用”的心态,他投身到生态学的学习研究。
求学期间,张盘红去过甘肃、西藏、四川等多个地方考察,诗里提到的牦牛、山峰等,都是考察时见到的。
他还看到了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甘愿坐冷板凳的精神。“前辈们在野外考察非常辛苦”“建站之路特别艰险”“如今的条件都是前辈们一点一点拼来的”……
从他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科研工作者扎根祖国大地,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的样子。
2
人们常用“勇攀高峰”勉励科研工作者。由此可见,科研之路并不容易。
或许正因为这份“不容易”,科研人独有的“浪漫”总是格外动人。
他们的浪漫,可能是“用妻子的名字命名新物种”。
张超是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他的任务之一就是进山寻虫,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妻子张芯语读研时也选择了昆虫分类学方向,毕业后毅然放弃城里的工作,来到四面山。
扎根大山近5年,张超和团队已发现了3个新物种,其中,一种飞蛾新种被命名为“芯语红鹰天蛾”,“芯语”,正是取自张超的妻子“张芯语”之名。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确认这是飞蛾的一个新物种。他说,“能和爱人在山中寻虫,探寻大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们的浪漫,可能是“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曾有科学家预言珊瑚将在50年内从地球消失,引发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崩溃。在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黄雯眼中,珊瑚就像孩子,饿了要“喂饭”,“发烧”要贴冰冰贴,还会互相打架。
他说,种到海底的珊瑚长高了,自己会像“老父亲”一样欣慰:“有了更多人的保护,珊瑚礁一定不会消失!”
他们的浪漫,可能是“将神话故事变成现实”。
《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孙悟空拔一撮毫毛吹一口仙气,瞬间变出来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小猴子。
日前,清华大学药学院丁胜教授及其团队首次发现全能干细胞的体外定向诱导及其稳定培养的药物组合,标志着全新的生命创造研究领域开启,这项新研究或将“让毫毛变孙悟空”成为可能。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无论何种“浪漫”,都是基于对专业的极致热爱。
3
近日,一张特殊的“丰收”合影刷屏。照片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名学生簇拥着教授,背后是一片即将成熟的金黄麦田。照片右下方写着:2022年6月,河北高邑。
毕业照拍摄地不在学校大礼堂,却在广袤的农田里,为什么?
另一张照片上的标语或许就是他们的答案,“育种谱华章,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因科研任务缺席了毕业典礼,把最后的毕业回忆留在了科研基地——
这三名学生只是众多科研人员的一个缩影。
监制:朱永磊 邱小敏
策划:李洁琼
文案、视频制作:冯文雅
审校:曹 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