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转型还是炒概念 上市公司新能源跨界投资的虚与实)
年初至今,已有20余家公司宣布跨界新能源产业,其中大部分收到了监管函件,要求公司对相关事项予以说明。不少公司披露出来的投资金额堪称大手笔,只是它们的主业却与新能源没有太多关系。对这些公司来说,想要在已经巨头林立的新能源产业分一杯羹,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缺一不可。
炙手可热的题材背后,从不缺乏借机炒作的资本玩家。
今年以来,新能源无疑是A股市场最火热的题材之一——龙头公司频频拿下百亿级超大订单,产业链上下游均迎来投资高峰期,二级市场更是“沾”新能源就涨,短时间内股价翻倍屡见不鲜。
极富“诱惑”的产业,自然成为“跨界者”的首选。据上海证券报记者观察,已有不少公司宣布将涉足新能源产业,披露出来的投资额更是堪称大手笔,只是它们的主业却与新能源没有太多关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光伏、新能源汽车等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不少公司都在该领域深耕十数年才有所成就。没有太多产业积累的公司跨界投资,显然是在做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更何况,新能源项目动辄投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这对跨界者的资金实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明知山有虎,为何向山行?答案或许就在题材本身。记者注意到,尽管只披露了投资计划,但这些公司的股价大多闻声大涨,至于项目能否顺利落地并贡献业绩,只能留给时间来检验了。
炽热转型:跨界新能源频频亮相
新能源题材有多热?跨界入局者是个很好的观察视角。
记者统计,年初至今,已有20余家公司宣布跨界新能源产业,其中大部分收到了监管函件,要求公司对相关事项予以说明。梳理这些公司,转型的路径类型各有不同,比较常见的是技术的进步导致产业链的自然延伸。
惠云钛业6月20日公告表示,与云浮市云安区人民政府、广东广业云硫矿业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投资框架协议》,拟合作建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其中公司牵头投资约62亿元,重点投资磷酸铁、磷酸铁锂项目及配套投资上下游产业的项目。
“钛白粉的副产品之一便是硫酸亚铁,是磷酸铁、磷酸铁锂的铁源。”一位锂电行业研究员对记者表示,“这也成为钛白粉公司跨界进入锂电产业的主要原因。”
早在惠云钛业之前,国内大型的钛白粉生产企业已经在全面布局锂电领域。今年3月,金浦钛业宣布斥资100亿元进军锂电产业;2021年8月,国内最大钛白粉企业龙佰集团宣布耗资47亿元,投建年产20万吨电池材料级磷酸铁等项目;2021年2月,中核钛白公告称,拟投资121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
如果说产业链公司“小跨一步”是情理之中,那么有些公司的跨界步伐之大确实超出意料。
此前做羊绒纺织的中银绒业6月13日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四川鑫锐恒锂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收到德阳市生态环境局批复,同意其投建年产8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项目。2021年上半年,中银绒业已经发力新能源,5000万元连续收购了两家锂电企业。
仅从股价表现来看,上述跨界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中银绒业搭上了新能源之后可谓是春风得意,公司股价从去年初最低的1.01元,一路飙涨至最高的4.17元,其中不乏连板涨停。
征途漫漫:从计划到落地仍有差距
新能源产业广阔的前景并无争议,但跨界而来的玩家能否“后发制人”,并在激烈的产业竞逐中取得胜利,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毕竟,想要在已经巨头林立的新能源产业分一杯羹,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缺一不可。
按照规划,惠云钛业转型项目将带来丰厚的利润。项目将分期建设:第一阶段10万吨/年新能源材料磷酸铁,达产后预计净利润为2.57亿元,40万吨/年活性氧化钙,达产后预计净利润为0.24亿元;第二阶段10万吨/年新能源材料磷酸铁,达产后预计净利润为2.57亿元,10万吨/年磷酸铁锂,达产后预计净利润为10亿元。
相比之下,惠云钛业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1.97亿元,此次转型新能源对于公司宛如再造。
只是,良好的前景需要惠云钛业自己去争取。在技术上,惠云钛业表示,由于公司目前暂未拥有全流程的磷酸铁、磷酸铁锂生产技术经验,本次投资项目技术风险较大。在资金上,该项目惠云钛业需投资63亿元,即使第一阶段拟投资的项目金额也达到8.3亿元。而2022年一季报显示,惠云钛业期末现金余额仅3.34亿元。
巨大的投资金额是不少跨界公司要面对的问题。
4月14日,ST新海在账面只有1亿多元资金的情况下,宣布参与208亿元的光伏项目,其中公司负责的是1GW光伏电池+1GW光伏组件制造项目,总投资为8亿元。即使如此,这样的投资对ST新海也是挑战巨大的。
为了转型,不少跨界公司表示要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但债权融资往往对项目成功率的要求更高。截至2021年末,ST新海的短期借款金额为2.9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669万元,而货币资金仅有1.25亿元,不足以覆盖上述短期负债。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增加杠杆,势必进一步影响公司的现金状况。
相比之下,正邦科技的转型似乎较为理想。公司公告显示,虽然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的合作项目需投资400亿元,但项目前期主要将由国家电投进行投资建设,公司将通过租赁屋顶的方式收取租金。在此合作模式下,公司将提供符合条件的房屋建筑及土地,无资金流出,且可通过此项目收到租赁资金,加速现金回流。
资本把戏:激进跨界谁在渔利
对于一些资本玩家而言,推动上市公司转型新能源盯着的并不仅仅是未来,通过迅速而缜密的资本运作,眼前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至于急速的转型是否会给上市公司留下“后遗症”?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鞍重股份。作为一家以工程机械制造为主业的公司,此前公司的业绩并不起眼,2019年净利润为1095万元,2020年降至505万元,2021年更是亏损近1亿元。股价也表现平平,一直徘徊在6元上下。
2021年3月,鞍重股份宣布,拟通过非公开发行方式向控股股东上海翎翌科技有限公司(已更名为“上海领亿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控人为黄达)发行6933.96万股股票,发行价格为4.94元/股,募集资金约为3.4亿元,主要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截至目前,上述定增还在推进中。
在定增计划推出不久,鞍重股份就开始推进向新能源转型。2021年11月出资设立以碳酸锂为主要业务的江西领能锂业有限公司,并于2022年3月启动一期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建设;2021年12月花费2.31亿元收购以锂云母选矿为主要业务的江西金辉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辉再生”)70%股权,并于2022年4月收购锂云母选矿的宜春千禾新材料有限公司70%股权;2022年4月收购主要矿产品为锂辉石的平江县鸿源矿业有限公司15%股权,进一步深化碳酸锂产业链上游布局。
如此密集的收购不免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压力。就以金辉再生为例,约定2022年至2024年共计要实现1.6亿元净利润,而金辉再生2021年净利润仅为1093万元,想要达标需要业绩爆发增长。而收购金辉再生共形成了1.81亿元的商誉,这成为公司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然而,通过一系列的转型动作,公司的股价已节节攀高,从2021年初的最低5.6元,最高时一度涨到38.91元,目前的股价依然徘徊在20元上下。6月21日,鞍重股份更新了定增预案,定增价格没有变动,依然是4.94元/股。以此价格计算,定增一旦实施,黄达账面浮盈将超过10亿元。
“新能源转型的过程必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急功近利并不可取。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进行盲目的扩张,必将埋下无穷的隐患。”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