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内五次!为什么中美高级官员近期频繁互动?

热点资讯2022-07-09 12:00:23佚名

一个月内五次!为什么中美高级官员近期频繁互动?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白云怡 张卉 刘欣】据中国外交部消息,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在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期间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这将是在6月10日中美防长在“香会”期间会谈后中美高层之间的第五次互动。记者同时注意到,在此前四次会谈或通话中,“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四不一无意”“应约”“台湾”“乌克兰危机”等成为中美通稿中高频出现的词汇。

分析认为,中美高级别官员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频繁互动十分罕见。多名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显示出尽管中美矛盾非常尖锐,但不陷入战略对抗和动荡是双方的底线。而高频出现的“台湾”“乌克兰危机”等词汇正是当前中美关系面临的最大难点与挑战。

公开报道显示,今年6月10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9届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举行会谈;3天后的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卢森堡举行会晤;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财政部长耶伦举行视频通话;紧接着,7月7日,中央军委委员、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李作成应约与美军参联会主席米利进行视频通话。



杨洁篪和沙利文会晤

《环球时报》记者阅读上述中美会谈或通话的中方通稿发现,四次互动中双方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此外,在上述四篇通稿中,“台湾”出现过三次,美方承诺的“四不一无意”出现过两次,“乌克兰危机”出现过三次,其他表达“相互尊重”“保持沟通”等意思的词汇也经常出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最近一个月来,中美高层间的高频互动其实都围绕着同一个主线,即“落实两国元首在今年3月达成的共识”,更具体说就是,加强接触对话、减少误解误判、妥善管控分歧,“无论是台湾议题,还是美方承诺的‘四不一无意’,本质上都是上述中美关系定位的延伸。”

他表示,近期两国间的密集互动显示出,中美各层级间的沟通是顺畅且坦诚深入的,旨在减少误判,管控分歧。“尤其两次军方沟通格外值得关注,这对中美双方确定‘托底’机制,稳定双边关系有着积极意义。”刁大明说。


李作成与米利视频通话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表示,除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外,促成中美高层在短期内频繁互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尽管中美矛盾非常尖锐、复杂、难解决,但双方有同一个底线,即避免陷入进一步动荡甚至战略对抗。“用美国人的话说,这叫作‘护栏’,用我们的话说,这叫作‘妥善管控分歧’”,他表示,这是双方的共同需求,并已就此展开实际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高层的密集互动正值俄乌冲突牵动全球关注之际,而美国经济自身在疫情之下也面临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刁大明对记者表示,面对上述局面,华盛顿存在一定动力与动机加强同中国的沟通。

“不过,如果美方真正希望解决问题,就应当以建设性而非污蔑和施压的态度,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来和中国沟通。在经贸等领域也是一样,如果美方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就应调整加征关税等错误措施,而不是采取一边说要取消关税、一边又威胁出口管制等两面性的做法。”

而杨希雨则认为,“台湾”“乌克兰危机”等成为近期中美互动中高频出现的词汇,恰恰折射出当下中美关系的最大难点与风险点,“从中方的国家利益出发,中美间最大的风险在于台湾议题的日益升温;而对于美国来说,随着华盛顿加大对俄乌冲突的介入,但又迟迟无法达成效果,他们认为应当进一步向中方施压,尽管我们都知道他们的目标显然无法达成。”

这名国际问题专家表示,这正显示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与棘手性,以及管控分歧在实践中的难度。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9日将举行的中美外长会谈中,“落实元首会晤”“台湾”“乌克兰危机”等议题都会被再次提及。而对于此次会谈的成果,他们则普遍持谨慎态度。

“考虑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一次会谈或几次会谈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杨希雨说,中国一直欢迎同美国在各个层级展开交流以稳定双边关系,但重要的是,美国应采取具体行动,修正此前的错误政策,而不是仅仅重复口头言辞。

延伸阅读:

中美经贸领域牵头人通话 与去年相比有两个明显变化

中美对话有了新进展。今天,中美经贸领域牵头人进行了2022年以来的首次沟通。

7月5日上午,中方以“刘鹤与美财政部长耶伦通话”为题发布了消息,共209个字。

中国的表述一贯、确定。

确定,对此时的美国和世界来说,都迫切需要。

如何理解这种确定性?这209个字的新闻稿,值得字斟句酌。



刘鹤与美财政部长耶伦

“7月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财政部长耶伦举行视频通话。

新闻稿第一句,信息量就很大。

加上这次交流,拜登政府就任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中美经贸领域牵头人一共进行了五次交流。

相比去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今年3月的中美元首视频通话中,两国元首进一步为中美关系把舵定向,也一起讨论了如何应对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

这次交流,也是在落实中美元首通话精神

此次中美经贸领域牵头人交流,跟去年比,有两个变化很明显。

首先是时间,去年首次交流是5月,今年要晚一些。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告诉谭主,拜登政府内部在对华经贸政策问题上非常分裂,迟迟没有达成一致,也就拖延了与中国在经贸领域进行高层对话的时间。

美国,亟需寻找确定性。这也是双方选择此刻交流的原因:

上届美国政府依据所谓“301调查”结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两项行动将分别于今年7月6日和8月23日结束。

美方对话人员,也能读出美方寻找确定性的信号。

耶伦,是美国国内反复表态“对华加征关税会伤害美国消费者”的高级官员。她的出发点,是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实际利益。

“双方就宏观经济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议题务实、坦诚交换了意见,交流富有建设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交流中,出现了一个新议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告诉谭主,在前几次中美经贸高层对话中,美方没有提及这一问题。现在急着要谈,是因为美国的通胀,真的顶不住了。而供应链,正是影响通胀的关键因素。

可以看看上次通话后,美国这8个月的通胀数据:



美国通胀数据

短暂下滑之后,又突破了历史新高。美国经济,需要寻找确定性

通胀刹不住车的原因,美国自己在新闻稿里主动提了: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粮食危机。

这些问题,美国自己可解决不了。姿态的变化,也体现在会谈氛围的转变中。

沟通中,双方也就这些议题,务实、坦诚交换了意见,交流富有建设性。

上一次和耶伦对话,表述是“进行了务实、坦诚、建设性的交流”。

这一次,“务实”被放在了最前边,说明美国再兜兜转转,还是要回归到解决问题上来。

这次,“建设性”也被拎了出来,单独成句,这也是因为多了务实的基础。

现在既然谈出了建设性,美方的行动也该跟上。

“双方认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加强中美宏观政策沟通协调意义重大,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利于中美两国和整个世界。

这句话,提了两次“世界”,一次“全球”。

中美关系对于世界的意义,不言而喻。眼下的世界,同样需要确定性。

上一次交流,中美双方认为,世界经济复苏正处于关键时刻。

这一次交流,中美双方认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今年的“黑天鹅”事件,将导致143个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被下调,而这些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6%。

中美在此时加强沟通,很有意义——中美在宏观经济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应对能源危机、应对粮食危机、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合作,是有利的。

梁明告诉谭主,每一次的经济危机,中美的协调配合,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再强调中美协调,顺时,应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通话两次提到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强调要共同维护。

这很罕见

中方强调“共同”,就是要警示那些基于冷战思维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恶劣行径。

现在,全球发展进程遭受严重冲击,全球将近70个国家的12亿人口面临疫情、粮食、能源、债务危机,全球过去数十年减贫成果可能付诸东流。

作为大国,在决策和行动时,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诉求,要注意妥善解决全球热点问题,更要考虑全球稳定和几十亿人民的生产生活。

现在,美国不仅需要拿出政治勇气回答“世纪之问”,还需要拿出政治担当回答全球人民关切的“时代之问”

“中方表达了对美国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和制裁、公平对待中国企业等问题的关切。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对话沟通。

中美合作要强调,美国也需要解决中方核心关切,为合作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资料图

中方在这次沟通中,再次明确提出三大关切:

取消对华加征关税;

取消对华制裁;

公平对待中国企业。

由此看出,美国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思维惯性,认清中美相向而行,利于双方,利于世界。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如果取消对华贸易战的关税,美国通胀数据可以下降约1%。

这两天,《华尔街日报》发布报道称,预计拜登将很快决定取消部分对华商品加征的关税,最快本周宣布。

不久后,彭博社透露,拜登尚未作出最终决定,时间可能会推迟。

明明知道理性的选择,但美国,却无法作出决定。

美国,为什么没有确定性?

今天的美国,对内治理,决策掣肘,犹豫不决;对外交往,被意识形态、偏见和地缘政治野心所绑架,在全球搞阵营化对抗。

如果不改变固步自封的做法,受损的,还是自己。

美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该用一些果断、理性的决定,为自己找回大国的尊严了!

来源:玉渊谭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