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宁鹏
受股指的V字走势影响,上半年的新基金发行也经历了一轮触底反弹。
自2021年11月以来,新基金发行进入低谷,新发基金数量一度连续6个月下降,直到今年6月才有所好转。国海证券统计数据显示,6月基金发行达到近期高点。当月新成立基金144只,合并发行规模达2401.03亿元,平均发行份额为16.96亿份。
据中基协披露的数据,5月末公募基金的总数为9872只。对比6月份新成立基金与清盘基金的数据,可以推算出公募产品数量在月末突破了万只,进入“五位数时代”,这也是公募基金的里程碑时刻。
伴随着基金净值的“回血”,发行市场有所转暖,近期还出现了年内首只首募规模超过百亿的主动权益基金。
权益基金解冻
爆款基金是发行市场最直观的“风向标”。7月6日,募集目标为100亿元的易方达品质动能三年持有基金公告称,有效认购申请确认比例为81.424370%。这意味着,年内首只发行规模超过百亿的主动权益基金诞生。
与前几年顺风顺水相比,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发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痛苦期。在易方达品质动能三年持有基金发行之前,年内勉强能称得上“爆款”的主动权益基金是1月13日成立的兴证全球合衡三年持有,首募规模为59.84亿元。
权益基金发行遇冷,对应着资本市场的深度波动。回顾整个上半年,渤海证券研报显示,大市值股票与小市值股票的表现基本持平。而如果具体到月,市场则明显经历了价值到成长的切换,2022年1月至4月,银行、有色、煤炭、房地产等行业因其抗跌特性占据优势。近两月,新能源概念股票开始强势拉升,行业收复年初以来的跌幅。
赚钱效应的缺失,让公募基金的人气显著降低。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品类的基金都在上半年录得亏损。其中,偏股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10.3%;FOF基金净值平均下跌6.2%;偏债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1.6%;QDII基金平均下跌7.5%。正收益的基金包括商品型基金,平均上涨5.6%,纯债型基金净值平均上涨1.6%。
伴随A股市场反弹,6月以来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发行均出现回温,同业存单基金依旧火爆。东兴证券统计,6月新成立基金139只,发行总规模2358.1亿,环比增幅分别为52.7%和156.9%,发行规模创下年内之最。
主动权益基金的发行低迷,预计还将持续。因为股市的长期低迷,基金公司上报的主动权益基金数量明显减少。据统计,六月共计114只基金开始募集,其中60只已经募集完毕,有54只仍在募集期内,从分类来看,债券型基金有47只。六月共有221只基金上报,目前均仍处于未被受理,等待审批的状态,以债券型和指数型基金为主。
“含股量”成反向指标
基金公司采用“顺势而为”的策略,来应对市场变化,并不稀奇。不过,2022年出现的一系列“抢购”事件,还是让很多业内人士感叹“市场不缺钱”。
7月7日,鹏华基金发布公告,鹏华深圳能源REIT公众发售部分配售比例为1.160%,网下发售部分配售比例为0.929%。按照发售价格计算,该基金比例配售前的募集规模高达1099亿元。
REITs被抢购并非新鲜事,6月27日成立的国金中国铁建高速REIT也吸金443亿元。而2022年首单公募REIT——华夏中国交建REIT最终配售比例刷新了公募基金产品配售比例的历史最低纪录,其比例配售前的募集规模达1524.12亿元。
除了动辄“吸金”千亿的REITs,同为上半年发行市场“宠儿”的还有同业存单基金。光是6月,就新成立了同业存单基金15只,总募集规模达1033.6亿,其中广发、嘉实、汇添富、工银瑞信、景顺长城5只产品规模均在百亿级别。
无论是REITs还是同业存单基金,共同的特点是与股票的相关性不大。新基金发行的热度,总体与“含股量”逆相关。即便是股市迅速回血的6月,投资者显然仍未摆脱“亏损”带来的阴影。分类型看,6月新成立产品中债券型基金数量最多且募集规模最大,共成立61只债券型基金,共募集2039.9亿,占全部新成立基金规模的86.5%。
事实上,6月基金重仓股指数大涨,单月涨幅超沪深300、中证500等指数。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FOF型基金等品种正收益基金占比较高,普遍在9成及以上。仅商品型、QDII债券、QDII另类投资基金平均收益为负。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近1月平均收益10.64%。
公募基金产品数量破万,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里程碑事件。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公募基金产品数量从0到1000只,一共用了14年,而从1000只到10000只的过程,仅用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