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8日遭枪击身亡两天后,日本参议院选举10日举行。安倍遇刺事件让这场原本相对平淡的选举受到震动,“给执政的自民党带来更多同情票”成为媒体的共识。截至10日深夜,日本官方的计票结果显示,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联盟获得远超预想的多数议席,积极推动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的“修宪势力”占据2/3以上席位。路透社称,这一次参议院选举让自民党权力更加巩固,使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获得稳定执政的“黄金三年”,并可能实现安倍未竟的目标:修宪。与此同时,安倍突遭枪杀引起的国际影响仍在持续。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就安倍逝世向岸田文雄致唁电。当地时间8日,美国总统拜登前往日本驻美国大使馆吊唁安倍,正在亚洲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紧急改变访问行程,将于11日访问日本吊唁。据韩联社10日报道,韩国总统尹锡悦近期将前往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吊唁,并决定派遣由国务总理、国会副议长等组成的使节团前往日本吊唁安倍。
日本参议院选举10日举行
自民党赢得压倒性胜利
日本参议院现有248个议员席位。参议员任期6年,每3年改选半数,不得中途解散。共同社称,10日的选举围绕124个改选议席和1个补选议席展开争夺。一般认为,日本参议院的权力不如众议院,民众的投票热情也低于众议院选举。“安倍遇刺事件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参议院选举受到震动”,美国《华尔街日报》10日称。目前,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均占据稳定多数席位。
此次投票于当地时间10日早上7时开始,晚8时结束,各投票点进入计票开票阶段。岸田曾称,自民党和公明党关于此次选举的目标是保住执政两党在参议院的过半数地位,即拿下55个议席。而10日晚富士新闻网的出口民调显示,受安倍遇刺事件等因素影响,自民党在当天的选举中可能单独斩获66个议席,比改选前多出11席,赢得压倒性胜利。至此,加上未改选的席位,执政两党在参议院的席位达到149席(选举前为139席),远超半数。再加上支持修宪的另两个小党——日本维新会和国民民主党,“修宪势力”在参议院的席位数达到178席,远超参议院总席位的2/3。官方的计票结果可能与此有小幅偏差。
几乎所有的分析都认为,安倍遭枪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自民党的胜利。路透社10日称,政治分析人士表示,在全国哀悼安倍死亡之际,自民党及其伙伴公明党可能会从潜在的同情投票浪潮中获益。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分析师詹姆斯·布拉迪在一份报告中说:“执政的自民党—公明党联盟已经取得稳固胜利。现在一波同情票可以提高胜利的幅度。”
“我们刚刚失去了安倍先生。我希望自民党赢得很多选票,以便他们能以稳定的方式管理这个国家。”路透社10日引述日本一名67岁选民的话说。另一名64岁的选民表示,安倍遭暗杀事件“会影响很多人”,可能会促使一些持观望态度的人投票给自民党。不过,一名投票给日本共产党的52岁护士说:“我对安倍的死感到非常抱歉,但这次选举必须与此分开。”富士新闻网10日的报道称,其实地采访发现,因为安倍之死投票给自民党的选民不少。
“这本应是一场沉闷的选举,但自民党可能以压倒性优势获胜,”日本立命馆大学政治学教授上久保诚人10日对英国《金融时报》说,“日本人可能会变得情绪化,对前首相感到同情,无论其党派倾向如何。”
针对安倍遭枪杀事件,日本立宪民主党众议员小泽一郎8日在一场演讲中表示:“这场灾难,可能反而对自民党有利。”“日本国家的扭曲和权力的腐败导致了这种事件。安倍长期执政导致了对政治的不信任。”此番发言遭到日本舆论猛批。
10日晚,自民党高层聚集在党总部开票中心,为当选的获选人举行插花仪式。自民党干事长茂木敏充接受NHK采访表示,“将竭尽全力,争取尽早启动修宪国会动议”。岸田表示,将在国会进一步深化关于宪法的讨论,形成具体方案。
韩媒警惕日本“右倾化”
“安倍晋三的意外离世让这场参议院选举成为一场‘吊唁之战’!”日本共同社客座评论员冈田充1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岸田政权的最优先课题在于赢得参议院选举,强化执政基盘,为长期执政铺路。目前来看自民党虽已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其真正挑战是党内最大派阀“安倍派”是否会走向分裂。
因为自民党和公明党已在2021年10月的众议院选举中赢得多数,路透社10日的报道称,参议院的选举胜利有助于岸田巩固统治,迎来没有国政选举的“黄金三年”,让他有机会实现其增加军费开支的目标。上述美国专家布雷迪说,安倍遭枪杀事件“破坏日本公众的普遍安全感和秩序感,可能为安倍的国防建设、修宪等关键事业增添更多动力”。《金融时报》表示,“修宪势力”已经在日本两院占据2/3多数席位。但除了这一门槛,修宪还需要在日本全国公投中获得多数公众的支持。
熟悉日本政党政治运作的分析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国会“修宪势力”议席超2/3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国会提出修宪动议的条件已经具备。修宪势力或将开始“暴走”,宪法修正案最快将于明年夏天结束的国会期间通过两院表决,并开始国民投票程序。鉴于日本国民情绪趋向保守,虽然之前的民调显示,支持修宪的日本民众未超过50%的红线,但未来不排除会继续增加。
韩国《亚细亚经济》10日称,此次日本参议院选举最大的意义就是“修宪势力”的得势。韩国《京乡新闻》10日的社论称,日本国内“修宪势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外界必须警惕日本的“右倾化”。自民党在竞选纲领中提出加强军事能力的诸多具体举措,如果得以实施,将损害韩日关系和中日关系。
“吊唁外交”引发关注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9日表示,正在泰国访问的国务卿布林肯将紧急改变计划访日吊唁安倍,与日本政府高官举行会谈。报道称,布林肯将是为吊唁安倍而访日的美国最高级别官员。
有意同日本改善关系的韩国政府将派出高规格吊唁团。据韩联社报道,总统办公室有关人士10日召开记者会表示,尹锡悦总统决定将向日本派遣由国务总理韩德洙等组成的使节团吊唁安倍。使节团将以总统特使身份访日出席安倍的追悼仪式。分析称,随着日本政府进入稳定运行期,岸田的施政余地扩大,尹锡悦将采取措施改善韩日关系。
10日,多位受访中日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自民党虽然赢得参议院选举,但其真正挑战来自党内最大派阀“安倍派”的未来走向。安倍离世不会对日本的外交政策、日美关系以及对华战略产生太大影响。对美国而言,安倍的离世让他们少了一个“朋友”——一个可以为美国“印太战略”、台湾问题摇旗呐喊的知名政客,美国操控日本政局少了一位“得力人选”。
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安倍卸任以来的两年里,经过菅义伟和岸田文雄两届内阁的不断推进,日本政策已经基本成型,包括修宪、强化安保机制等。安倍生前有能力平衡党内各种极端声音,现在少了这种平衡,今后日本社会的保守姿态可能会更加强硬。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事务上,日本可能变得更具攻击性,引发周边国家担忧。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派记者 岳林炜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张 静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延伸阅读:
安倍助选的这场选举投票结束,日本或火速推动修宪
据央视报道,在当地时间10日举行的日本第26届国会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公明党、日本维新会、国民民主党等修宪势力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席位。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参议院选举后,日本修宪势力获得修改宪法所需的超过三分之二席位,接下来可能会推动修宪进程,但如何推动、能否推动仍有待观察。
下一步可能推动修宪
本次参议院选举前,修宪势力能否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席位是焦点之一。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日本自民党、维新会、国民民主党及打着“加宪”旗号的公明党均被视为修宪势力。根据日本宪法,众参两院中的修宪势力若均超过三分之二议席,即可发起修宪动议,众议院已经实现这个目标。此次参议院选举,这四个党派仅需争取82个议席即可达到超过三分之二的目标。
目前,这四个党派已实现原定目标。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告诉新京报记者,日本下一步可能将推动修宪,但具体如何推动仍有待观察,“如果日本不想再进一步地做舆论动员和准备,就可以直接在众议院提出修宪法案,若众议院一致通过,再提交参议院讨论,若参议院通过,再进行全民表决”。
根据日本宪法,修宪动议需要在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获得超过三分之二议员支持;修宪议案在国会通过后,还需经由全民表决。
近日,日本大学政治学教授岩井奉信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修宪内容并未明确,主张修宪党派间意见也存在差别,未能统一。所以就算在国会拥有三分之二以上议席,也不可能马上修改宪法,最后还要进行国民投票,很难通过。
此外,岩井奉信还表示,目前日本政党和民众的关切间存在“温度差”。日本民众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而政党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修宪等方面。岩井奉信认为,近年来日本经济停滞造成了诸多社会矛盾,未来,如何改善经济民生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
7月10日,选民在日本东京一处投票点投票。图源:新华社
此前,无论是否获得参议院三分之二席位,日本修宪势力的修宪日程并未取得重大进展。日本参议院选举每3年举行一次,每次改选一半议席。
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参议院选举后,修宪势力在众参两院均达到可以发起修宪动议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但过去3年,修宪日程并未取得重大进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其重要原因就是自民党、公明党和日本维新会虽然支持修改宪法,但对修改内容意见不一。
时隔三年,日本修宪势力的修宪进程仍遭受挫折。2019年,在日本国会第25届参议院选举中,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依旧将参议院牢牢控制在手中,但修宪势力丧失参议院三分之二以上多数。
日本民众修宪态度发生转变
此前,日本民众对修宪持反对态度。2019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及执政党自民党曾推动修改宪法,试图在宪法中确立日本自卫队的地位,但当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将近六成日本人反对安倍晋三执政时期修改宪法。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时的民调结果显示,对于修宪势力所获议席数未能满足条件,29.8%的人认为是好结果;12.2%的人持相反看法。2日后(7月23日)的民调结果再次显示,56%的调查对象反对在安倍晋三执政时期修宪。
但后来支持修宪的人有所增加。根据朝日新闻2021年的一项调查,支持修宪和反对修宪的日本民众比例几乎持平——45%的人支持修宪,高于2020年调查的43%;44%的人表示没有必要修改,低于2020年的46%。朝日新闻报道称,持两种看法的人比例差距是自2013年调查以来最小的。
进入2022年,希望修改宪法的日本民众越来越多。据日本新闻网5月3日报道,《读卖新闻》发起的一份民调显示,60%的民众支持修宪。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王新生曾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日本修宪可以说是到了一个节点。日本宪法自实施以来并未修改过,俄乌冲突等让他们意识到应该与时俱进修改宪法。俄乌爆发冲突后,日本国内出现一些声音,担心仅靠现行宪法不能维护日本和平。
周永生也表示,“现在修宪是日本国内的趋势,目前已经有过半民众支持修宪,主要原因在于俄乌冲突的刺激。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认为应加强军力,而加强军力首先得修改宪法”。
7月10日,选民走进日本东京一处投票点。图源:新华社
但周永生指出,俄乌冲突不是加速日本修宪进度的唯一原因。过去三年,日本面临新冠疫情、经济民生等问题也促使日本民众重新思考。
此外,周永生表示,安倍晋三遇刺或刺激民众投票积极性。安倍晋三是因为参加参议院助选而遇刺,其支持者以及自民党的支持者会因同情而去积极投票,因此自民党可能增加在参议院的议席,随着自民党议席增加,修宪势力也将增加,从而推动此前安倍也在推动的修宪日程。
“如果安倍晋三没有遇刺,此次参议院选举的投票率可能没有那么高,甚至会比2019年要低。”周永生说。
当地时间7月10日,日本总务省公布了参议院选举提前投票人数,为19613966人,较上一次(2019年)增加14.95%,为历史最高。
日本宪法第九条是修宪核心
现行《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明确:日本国民真诚地希望以正义和秩序为基础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和以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留陆海空军及其他战斗力。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这一条款让1947年《日本国宪法》有“和平宪法”之称,但路透社报道称,由于这部法律由美国人参与制定,被日本保守党视为美国强加的耻辱。因此,日本国内,尤其是一部分保守党势力,不断致力于修改宪法,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就是典型。
日本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一直主张修改宪法,但均宣告失败。2012年,安倍晋三上台后力推修宪,表示要把自卫队写入宪法,但也未能如愿。早在2021年11月19日,岸田文雄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有意把修改宪法作为2022年夏天参议院选举的争论点之一。如今,参议院选举修宪势力获得超过三分之二席位,可能将推动日本修宪进程。
“对于此次修宪,日本现在应主要是稍微改动,将自卫队加入宪法条例,在宪法上规定日本国家保有自卫队和对外交战权,使日本自卫队具有合法的性质。目前暂不会直接建立国防军,因为建立国防军意味着释放危险信号。”周永生说。
事实上,此前,日本为修改宪法第九条做了许多准备。周永生说,日本主要做了舆论、组织和国际三方面的准备,舆论准备即宣传日本受到了不确定因素的威胁,如俄乌冲突,组织准备则主要指修宪势力谋划修宪事宜,而国际准备则是向国际说明日本修改宪法的必要性和进程。
日本修宪将有何影响?
对于日本可能推动修宪的影响,多家外媒指出,虽然日本尚未就修改宪法哪些部分取得一致,但目前可知,此举或增加日本防务开支。
据路透社报道,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罗伯特·沃德表示,岸田文雄在修宪问题上可能会谨慎行事,但此次选举中的胜利为日本增加国防开支铺平道路,增加国防开支是自民党在竞选中做出的关键承诺之一。
据美国“防务快讯”(Breaking Defense)网报道,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拉森表示,安倍晋三的去世可能会给日本修宪带来进展,日本自民党和其他政党支持修改部分宪法,但具体他们会在修改宪法的哪些部分上取得一致,目前仍不得而知。
拉森认为,日本国防开支将会翻倍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其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可能从不到1%增加到2%,这一改变可能会“让整个太平洋泛起涟漪”。
除了对日本国内的影响,修宪的影响还将外溢造成国际影响。
“日本修宪将对日本以及亚太格局产生消极影响,有可能破坏地区稳定。”王新生说。
美国也担心日本修宪的影响。有评论认为,一方面,美国希望日本自卫队突破宪法的限制,参与到美国的海外军事行动中,这样可以使美军节约军费开支,增强军事行动效率。另一方面,美国又对日本修宪抱有警觉的态度,担心日本摆脱和平宪法后,会脱离美国的控制,对美国构成威胁。
针对日本修宪一事,中国外交部曾多次表达立场,希望日方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倾听日本国内外爱好和平的民意呼声,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记者 朱月红 陈奕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