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陕西老汉9道圣旨被博物馆借走,丢了2道,最后赔了多少钱

热点资讯2022-07-11 11:40:41佚名

2003年,陕西老汉9道圣旨被博物馆借走,丢了2道,最后赔了多少钱

“今天这件事,你们博物馆必须给我一个说法!否则我就和你们没完!”

2003年的2月24日,一个白发苍苍、身材瘦削、皮肤晒得黝黑的老人,正在江苏省淮安县的清晏园博物馆内,和工作人员们大吵大闹,来往的旅客们见到此情此景,也是一头雾水,都纷纷躲闪出去,不知道老人和博物馆有什么样的纠纷。

按理说博物馆是一个让人安静欣赏文物、艺术品的圣地,怎么会有人在这里大吵大闹呢?随后老人所说的一段话,更让大家感到震惊。


张振华

“这九道圣旨,都是我的老祖宗流传给我的宝贝!我如果丢了这些圣旨,我还有何脸面去面对列祖列宗啊!你们今天不给我个交代,我就赖在这里不走了!”说罢,老人就坐在了地上,想要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硬耗。

见到此情此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是面面相觑,他们劝老人起来说话,有事好商量,另一方面又很着急,因为老人所说的圣旨确实不见了。

那么圣旨是怎么样不翼而飞的呢?这件事的责任在谁那边呢?老人是怎么得到的这些圣旨呢?最终的补偿方案,又能不能让老人感到满意呢?


张振华

家族显赫,曾立奇功

在博物馆大吵大闹的老人,名叫张振华,他的身份十分的普通,是陕西农村的一个农民。您或许会好奇,一个农民怎么拥有着九道圣旨的呢?

其实别看张振华的出身很普通,可他的家族曾经在当地是相当的显赫,祖先个个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他们家所居住的大院,都被称为“张家大院”。

在我国古代,皇帝给臣子下诏书,一般都会采用圣旨的形式。虽然我国历史上有过420多位皇帝,按理说他们所留下的圣旨数量应当相当的庞大,其实事实却恰恰相反,流传于世的圣旨并不多,一个人有九道圣旨更是极其的罕见。


圣旨

圣旨稀缺到什么程度呢?就这样跟大家举例,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里面有一个中国馆,是当年在中国掠夺来的财物,但是全馆内,圣旨只有一道,还是乾隆所留下的,就已经被英国人视作国宝了。

但张振华手里的圣旨可不一样,他的圣旨里面从顺治到乾隆都有,圣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通过圣旨,不仅能体会到当时的审美文化,还能知道那时的皇帝曾下达过怎样的指令,是研究历史最直观的资料。

张振华如今虽然是个农民,但祖先所留下的这批圣旨,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圣旨

张振华的祖先从明朝就开始做官,祖辈当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张鹏程。

张鹏程在崇祯年间,就已经是军队上的二把手,多次被崇祯嘉奖,还赐予了绫罗绸缎。

后来清兵入关以后,张鹏程一度罢官回家,清朝的豫亲王多铎听说张鹏程能力很强,于是将张鹏程收为亲信,先后参加了并推荐他担任江南宁国府总兵一职。


顺治

从那以后,张鹏程的子孙后代,都承袭了这个职位,在西安府斗门镇当地成为了有名的张氏家族,顺治时期,朝廷还专门拨款,给他们修建了一处大院。

此后的张家七代人,都生活在张家大院,为清朝效力,先后参加过平定江南、剿灭三藩、东南海站等战役。

其中张鹏程的儿子张玉麒还曾进宫面圣,当时的皇帝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为了巩固人心,拉拢汉人势力,因此授予张玉麒“荣禄大夫”一职,还让他担任西北总兵武将,处理军队事务。


康熙

张家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这六代皇帝里,每一代都会委任张家的人进朝做官,最高的时候官至一品。

这个时候是张家最荣耀的时候,朝廷不光给他们加官进爵,当地百姓也对他们敬佩有加。

期间,清朝的很多大事小事,张家都曾去参与其中,张家的子孙后辈有很多在各处做官,手中的圣旨自然是少不了的。


张振华家圣旨

张家先祖认为,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离不开朝廷的提携,所以每次领到圣旨,都会当做宝贝,珍藏起来,仅张振华这一脉,就曾有圣旨多达15套,金牌匾2片。

不过随着清政府的快速衰落,张家也迎来了没落,张家认为历代深受皇恩,如果背弃清政府,不是忠君爱国的行为,也有愧于之前的赏赐,所以依旧支持朝廷。

只不过,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了腐朽没落的代名词,张家也因为自己的保守,成为了革命的对象,从此走向了衰落。


圣旨

在这个过程中,张家人丢失了六道圣旨,成为了心里的隐痛!从那以后,张振华的长辈都会叮嘱后代,一定要保管好剩下的圣旨,不要再让他们遭受伤害了。

原本张振华也想保存好祖先留下的财富,却没想到在2003年,圣旨消失了,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圣旨走红,专家上门

其实,为了保存好这笔宝藏,张家一直都是十分低调,就比如张振华的父亲,从来不对外提起自己的祖先有多么厉害,而是默默躬耕,当一个普通的农民。


张振华展示圣旨

不让外人知道这笔财富,无疑是最佳的处理方式,只不过张振华打破了这个规矩,他的一次文物鉴定,让自己突然走红了。

那是在1998年的夜晚,张振华此时已经四十多岁,耕种那么多年来,早已厌倦了种地的生活,如今自己手里有祖先留下的九道圣旨、两块金牌匾,所以他想找文物专家鉴定一下,并不想拿去卖,只是想估个数,让这批宝藏公布在世人面前。

当天夜晚,张振华翻来覆去,激动地都没有睡着,第二天,他决定去找陕西的一家报社,希望对方能帮帮自己。


郭兴文

在张振华在报社找到编辑郭兴文以后,就对对方讲述了自己有九道圣旨的故事。

郭兴文扶了一下眼镜,满脸都是质疑,因为在他看来,一个普通的农民怎么会有那么多圣旨呢?

张振华看出了对方的疑虑,于是就向对方讲述了自己的家族有多么显赫,讲完历史以后,对方才消散了几分怀疑。

郭兴文先让张振华回家,随后自己以严谨的态度,亲自查看了《清河家谱》和《长安县志》,发现果然记载的和张振华所说的一样。

确定无疑后,郭兴文就赶赴了张振华的家,亲自看看圣旨。当他看到圣旨的那一刻,整个人都惊呆了。因为眼前的圣旨散发着金光,就连牌匾都散发着光亮。

圣旨由汉文和满文组成,汉文加盖了红色朱玺印,九道圣旨一共五种颜色。清朝的圣旨分为多个等级,一品圣旨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之所以说张振华家的圣旨如此宝贵,是因为他家从一品到五品,各式各样都有保存,这显然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价值难以估量。

一向对文物颇有兴趣的郭兴文极其的高兴,他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在准备这条新闻,每天用心琢磨。

最终在他的精心准备下,一篇关于“张家圣旨”的文章,在《西安晚报》刊登了出来。


圣旨

郭兴文没想到,他的这篇文章竟然成为了当年的爆文,也把张振华一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尖。

自从大家得知张振华家里有圣旨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游客都纷纷登上门来,查看这道圣旨。

首先登门的是张家的邻居们,大家都觉得张振华老实本分,怎么就有那么多圣旨呢?在验明真伪以后,大家都敬佩不已,都说这可是好宝贝。


圣旨

张振华也知道这是宝贝,所以专门弄了一个玻璃柜,就像博物馆一样,供大家参观,但不允许触碰。

不久以后,各路专家纷纷到访,考古专家们验明真伪;艺术专家们拍照品鉴;历史专家们查阅内容……总之大家都为了这道圣旨而感到痴狂。

不过专家们也表示,这些圣旨只有放在一起才有很高的价值,单放着并不算稀奇。这就好比连号的人民币旧钞,虽然内容没有多少营养,但艺术成分很高。


张振华

随后还有一个南方的富商,表示自己愿意出资百万,买下全部的圣旨和牌匾。要知道那可是九十年代,百万无异于是天价了!可张振华认为这是祖先的宝物,所以没卖出去。

当地政府人员也来到了他的家,询问张振华愿不愿意把这批宝藏交给政府保管,但张振华拒绝了,他觉得不管怎么说,都是自家祖先流传下来的宝物,不能随便交出去。

但是他也表示,如果博物馆想要借走,展览一段时间,他是没有意见的,甚至可以无偿交出去展览。


张振华的圣旨

从那以后,各地的博物馆就纷纷登门,张振华的这批圣旨,进行了“巡回演出”,从陕西各地,到附近邻省,很多地方的人们都亲眼目睹了这批圣旨。

2002年12月26日,江苏清晏园博物馆邀请张振华来到了江苏,想要在这里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展览,结果意外也就这样发生了。

一时疏忽,圣旨消失

张振华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在对方邀请他来展览以后,他就赶到了江苏,签订了一份合约,随后就将这批宝贝借了出去。


圣旨

圣旨确实引发了很多人的热议,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在博物馆里排起了长龙。

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很快就到了尾声,2003年2月24日,这天距离展览结束就只剩下三天了,博物馆人员叫来了张振华父子,给他结清了展出所需的费用,一共是14400元。

爷俩当天特高兴,这些年通过四处展览,张振华父子已经赚了不少钱了,博物馆一般都会给他们包吃包住,还给予一些不菲的报酬。


圣旨

当天中午吃饭的时间,心情大好的张振华在博物馆内,此时博物馆里没有游客,因此他就四处晃悠起来,自己也来欣赏下别的宝物。就在他溜达的时候,他发现博物馆主馆的的西门被人家给打开了,门口也没有保安把守。

张振华光顾着高兴,对这个细节没有注意,这也酿成了巨大的悲剧。

等到张振华溜达回来以后,令他感到可怕的事发生了,只见博物馆中央摆放九道圣旨的地方,竟然丢失了两道!


圣旨

这两道分别是清朝嘉庆十四年赐给张廷彦夫妇的,另一道为道光二年赐给张锡奎夫妇的。

张振华不禁感到汗毛竖起,冷汗直流,他赶紧四处寻找,一边找还一边大喊:“我圣旨呢?我圣旨怎么不见了?”

张振华的呼喊很快就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大家在听说圣旨不见以后,也感到极其的惊讶,随后跟着张振华,在馆内四处寻找起来,另外也看看其他的宝贝有没有丢失。


张振华

博物馆内陈列的宝贝有很多,但丢失的只有张振华的这两道圣旨,这无异于要了张振华的老命!

张振华有些急眼了,一下子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说道:“这是祖先留给我的宝贝啊,如今丢失了,我跟你们博物馆没完!你们必须给我一个交代!”

工作人员说道:“您放心,张大爷,我们一定给你找回来!你现在冷静一下,您这样闹,会给我们博物馆带来影响的!”


圣旨

可此时的张振华已经被冲昏了头脑,他觉得圣旨丢在自己手上,自己以后都没脸见老祖宗了,说什么都不肯起来。

由于张振华情绪激动,所以博物馆只能把他拖到办公室,让他冷静一下,另一方面积极派人前去查看。

由于这件事发生在本世纪初,那个时候的监控不像今天一样发达,博物馆的安保设施也存在着极大的漏洞,所以凶手盗走圣旨以后,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张振华

博物馆也很想找回这批圣旨,可他们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虽然报了警,可警察也无能为力。圣旨大概率是丢失不见了。

当这个结果被告诉给张振华以后,张振华气得差点晕了过去,他的儿子也大吼道:“我们的圣旨到哪里都没事,怎么就在你这里给丢了呢?你们今天必须拿出个赔偿方案来,要么交圣旨,要么交钱,至少40万!”

博物馆此时拿不出圣旨,也无法补偿,而他们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人震惊。


张振华家的圣旨

监守自盗,官司纠纷

博物馆见张振华的儿子一直要钱,于是说道:“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是你们父子俩监守自盗,把圣旨盗走,专门来讹诈我们的钱财!”

此言一出,张振华爷俩差点没气死,张振华对儿子说道:“如果我们那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为了单纯讹诈你们的钱?那我们以后还做不做展览了,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虽然张振华儿子的话很有道理,不过博物馆方面也在急着推卸责任,其实博物馆争论这一点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博物馆曾给了张振华父亲一个钥匙,那把钥匙就是西门的钥匙。


张振华

但是张振华自己说不知道西门为什么被打开了,可案发时,西门确实是处于开启的状态。

博物馆据此认为,张振华从西门监守自盗,然后讹诈钱财;另一方面,张振华也去公安局,告博物馆监守自盗。

公安局立刻展开了详细的调查,光是调查这一点,就耗费了4年的时间。

直到2007年9月,双方才互相洗清了嫌疑,开始在法庭上针锋相对。


当年的报道

2008年,这起案件在江苏法院开始审理,在法庭上,双方唇枪舌战,互相指责。

两方都请了律师,各有各的道理,为了圣旨,真是吵得焦头烂额、磨破了嘴皮!张振华认为责任全在博物馆,应当给自己40万元的赔偿;博物馆认为张振华当天在馆内,他应当负主责,只愿意给几万块的精神损失费。

对于博物馆的指责,张振华感到很无奈:博物馆那么大,自己就是溜达了一会,圣旨就消失不见了。这怎么能怪自己呢?博物馆的职责难道不是保护文物吗?就这样的安保,以后谁还敢把文物放在博物馆。


圣旨

由于一审双方争得太过激烈,导致当场没有作出判决,此后在2009年,法院再次审理了此案,不过这一次,依旧没有拿出一个满意的判决方案。

博物馆那边找来了专业的文物专家进行鉴定,最终此案在2010年,经过7年的长跑,总算落下了帷幕。

2010年,专家给出了权威意见:由于两道圣旨是嘉庆、道光年间的,年份较新,史料价值较低,所以市场价格并不高,一道价格在9万元左右。


张振华的圣旨

法院最终依据这个判决博物馆补偿张振华18万元的赔偿款。18万元,对张振华来说,实在太少了,可是既然专家都鉴定完毕了,自己也没啥好说的了。

这些年来,张振华为了官司而奔走相告,花费了不少积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他也不想让自己剩下的时光,在官司中度过。

如今这两道圣旨依旧不知所踪,当年的条件确实落后,没能找到也是张家的一大遗憾。


张振华

如今我们的科技在不断发展,博物馆也有了完善的报警系统,此类的案件也很少发生,我们相信,博物馆在以后将会是最安全的地方。

可清晏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确实有几分不够负责,那么多的文物却无人把手,这样的重大疏忽,确实令人震惊!

希望那两道圣旨能够被人爱惜,毕竟这是一段岁月,记载着过去的历史;也希望更多的文物能够被人爱惜,让它们不再“受伤”。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shxyo.com

本文标签: 圣旨  张振华  博物馆  乾隆  康熙  顺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