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96岁断食结束生命,生前留一句话引人深思

热点资讯2022-07-11 18:00:34佚名

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96岁断食结束生命,生前留一句话引人深思


图片来源网络

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学富五车亦或者大字不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死亡都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话题。

有的人畏惧死亡如虎,又有的人在面对死亡时,坦然平静地接受着它的到来。

显然,北大教授赵宝煦的夫人陈司寇,就是属于后者。


资料图

对于普通人而言,陈司寇算得上是一位高龄人士。

出生于战乱年代的她,经历过无数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坎坷,却仍然走到了96岁的高龄。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许多人对她羡慕不已。


资料图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选择了用绝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在让人扼腕叹息时,也不由地为她的选择而疑惑;

而在去世前,这位有着人生丰富经历的老人,留给后人的,也只有一句朴实却充满哲理的话语。

那么,这位老人为什么要“主动求死”,又留下了怎样的话语呢?


网图

一,前行

上世纪二十年代,封建的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而陈司寇就出生在了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当中。

对于幼年,陈司寇早已经没有太多的印象。

不过,在这些有限的记忆当中,陈司寇仍然记得小时候缺吃少穿是常事。

因此,逢年过节的一顿饱餐,成为了她对于幼年为数不多的深刻记忆之一。


资料图

或许是因为动荡和贫穷,又或者是自幼丧母的原因,陈司寇比同龄的孩子成长的更加迅速。

从小,陈司寇就意识到,想要改变眼前的贫穷生活,就只能依靠自己努力。

所以,在身边不少姑娘为了生计而早早嫁人时,陈司寇却一门心思扑在了学习上。

她希望能够借助知识的力量,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


资料图

在那个刚刚结束清政府统治的半封建社会当中,女性大多还被禁锢在家庭的牢笼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夫教子的枯燥生活。

而能够走进学堂接受教育,是许多女性想都不敢想的事。

正是因此,陈司寇十分明白自己眼前的学习机会多么来之不易。

而为了能够挣到足够的学费,半工半读的陈司寇常常需要忙到深夜,才有闲暇来温习一天的课程。

凭借着这份努力和向上的韧劲,陈司寇竟然真的一路读完了小学、中学。

甚至靠着自己优异的成绩,顺利步入了全国顶尖大学——北京大学的殿堂。


北大资料图

也是在北京大学当中,陈司寇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丈夫赵宝煦。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求知若渴的陈司寇和勤学好问的赵宝煦,仿佛两颗熠熠生辉的星星,逐渐被对方所吸引;

而在北大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南迁的过程中,互帮互助的赵宝煦和陈司寇更是暗生情愫,很快结成了一对伉俪。


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陈司寇顺利成为了北京某中学的教师之一。

而赵宝煦则受邀回到北大,成为了北大政治系的一名讲师。

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国内外政治上的差异,赵宝煦专门联合了政治领域的诸多专家一起,重新整顿政治系的授课内容。

为后来的北大政治系授课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学科基础。


资料图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陈司寇作为丈夫的“贤内助”,不仅不断给赵宝煦打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资料整理类的小活,还将家里上下打点得妥妥帖帖,并且先后诞下了三个活泼聪明的子女。

或许是共同携手经历过太多事情,在后来的岁月中,尽管也遭受过一些风波周折,但对于这对夫妻而言,一家团圆,平安、平凡,就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幸福时刻了。

就在这样的信念下,夫妻俩携手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资料图

他们将子女拉扯长大,又目送他们一一成家立业。

而随着时光的消逝,白发和病痛也悄然爬上了夫妻俩的鬓边眉梢。

2012年,由于年轻时多番操劳,晚年疾病缠身的赵宝煦不幸提前离开了这个人世。

从此,陈司寇开始了她踽踽独行的往后余生……


资料图

二,独居

实际上,在丈夫刚刚去世之时,陈司寇也曾经消沉过一段时光,甚至整日里抱着丈夫的照片,一边念叨一边流泪

——毕竟是并肩多年的夫妻,无论是感情还是亲情,陈司寇一时都难以释怀丈夫的离开。

或许是感受到了陈司寇的悲痛,在这之后,不少往日旧友都专门登门拜访。

尽管大多数人都打着想要来探讨当代教育的理由,但陈司寇知道,他们也是在担心自己一个人孤独无依,在家里会情绪低落。


资料图

而实际上,在丈夫赵宝煦离世后不久,陈司寇的三个儿女就纷纷上门,想要将老母亲接到身边照顾。

可是,面对子女们的好意,陈司寇却一一拒绝了。

对于坚强又好强的陈司寇而言,她既不想让自己成为儿女们的负担和累赘,更不想因此后半生过得卑微又低声下气;

而除此之外,陈司寇还有自己的底气,那就是能够独居的勇气。


资料图

实际上,在陈司寇看来,老人们无法独居的原因无非是两个:

一个是因为年龄变大,疾病缠身,“成天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总需要子女在旁边搭把手;

另一个则是因为年龄变大后,活动空间变小。

尤其是在退休后和社会渐渐隔绝,再失去另一半,总会让老人们在精神上感觉到无比孤独,从而意志消沉。


资料图

找到了这两点根源,陈司寇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着手“解决问题”。

为了让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陈司寇还为自己的独居生活制定了一个缜密详细的日程计划表:

在这份日程表中,每天清晨6点,陈司寇便会准时起床,先是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锻炼,然后再出门买菜、做饭;

吃过早饭后,陈司寇给自己划分出来了看书读报的时间,中间还穿插着一些喜欢的电视节目。

这也可以同时避免因为家里过于安静而显得有些空旷、孤独;


资料图

在午饭后,陈司寇会稍微休息一阵,随后便是她固定的出门活动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陈司寇有时会去逛逛公园、看看风景,舒展筋骨。

有时也会或者登门拜访一些老友,大家一起喝茶叙话,满足她一天的交际需求;

这一天结束后,陈司寇就会踩着夕阳回家。

在吃完一些简单的晚饭后,洗漱躺好的陈司寇再看会书刊杂志,便准时在夜里9点前进入睡眠。


资料图

而除了严格按照这份日程计划表来安排以外,陈司寇也格外注重身体上的健康。

在陈司寇看来,“只有身体是自己的”,所以,为了能够健康、养生,陈司寇特地自学了许多医学保健的小知识。

甚至无论风霜雪雨,都雷打不动地坚持运动健身,这也让她始终保持着身心的健康平和。


资料图

同样,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陈司寇还专门规划了许多学习内容。

从时事政治到天文地理,包括戏剧和体育,陈司寇都有着详尽的学习计划,这也让她的生活十分充实。

就这样,这位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在经历过悲痛和挫折后,再一次重新站了起来,并且快乐而平淡地生活了下去……


资料图

三,死亡

或许有人看到这里,会感到十分疑惑,那就是这样一位老年人,为什么会突然选择绝食死亡呢?

实际上,这也是陈司寇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那就是“尽力活,尽快死。”

在独居的岁月中,陈司寇无论是大活小活,总会尽力完成。

从买菜做饭,到手洗小件衣物,陈司寇始终坚持生活自理。

直到后来年龄实在偏大,才在子女的劝说下给家里请了一个保姆,每周两次帮她打扫卫生。


资料图

不过,尽管有了保姆,但陈司寇还是坚持自己做饭。

在陈司寇的观念当中,“只要一开始不做,后面就逐渐变得做不了了”。

所以,除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陈司寇还是喜欢亲力亲为,将所有事情打点得妥妥帖帖。

或许是活得足够“努力”,因此,谈到死亡时,陈司寇的态度也格外坦然无惧。


资料图

2015年底,陈司寇在例行的体检时被检查出左肾上长了一颗肿瘤。

医生在评估病情后,建议她立刻进行切除手术。

然而,陈司寇却委婉地拒绝了这一治疗计划。

面对亲朋子女们的劝说,陈司寇也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原来,她认为这颗肿瘤或许是“上天的暗示”。

毕竟对于普通人而言,她已经算是高寿,而在这漫长的人生中,她尽管经历了许多风雨,但却并没有遭受过病痛的折磨。

所以,面对生老病死这样的自然规律,陈司寇选择了“不强求”。


资料图

在这之后,这位老人告别了充满消毒水和医生护士的医院,仍然继续着她正常的、享受着当下每一刻的精心生活:早睡早起,营养均衡,走亲访友,活动筋骨。

也许是因为她那平淡的态度,也许是因为她健康而规律的生活,因此,在查出肿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司寇的生活一如往常,身体上看不出有任何不适。

可是,那一天最终还是到来了。


资料图

2017年伊始,这位老人明显地发现,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首先是肾上的肿瘤,在转移成癌症后很快复发,影响了陈司寇的日常生活;随后,尿毒症和贫血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彻底倒下的陈司寇被子女接回了身边。

由于担忧,子女们一边精心照料着陈司寇,一边力劝老人去医院接受治疗。

可是,“固执”的陈司寇再一次拒绝了孩子们的好意:

她既不愿意吃那些只能延缓生命、却并没有什么意义的药物,也不想让那些冰冷的医疗器械将她的身体划分得“四分五裂”。


资料图

不仅如此,不愿意麻烦别人的陈司寇还向子女们下达了三条“禁令”:不要通知学校,不要通知亲友,更不要让人来探望。

面对陈司寇的倔强,儿女们也没什么办法,便请了一位保姆来照顾她的起居。

可是,这恰恰同样是陈司寇不能接受的情况:

原本就事事都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她,眼看着儿女保姆们在不断地“围着她转”,这让她格外难受,却又无能为力。


资料图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加上长时期的卧床,陈司寇的“求死之心”越来越强烈。她开始哀求子女们想办法帮她“快点解脱”,让她早登极乐。

可是一来国内并没有安乐死的相关法案,二来作为子女们,谁也无法接受自己亲手杀死母亲的事实。

看着儿女们纠结的样子,陈司寇最终决定“自杀”。

2017年10月,陈司寇开始断食断水,无论儿女怎么劝说,甚至把饭喂到了她嘴边,可是陈司寇都坚决捂住嘴巴,摇头表示拒绝。

就这样,坚持了4天以后,10月21日的下午五点,陈司寇缓缓吐出最后一口长气,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人世间……


资料图

四,结语

如今,纵观这位老人的一生,唯有“通透”两字可以形容:

尽管少年时历经贫穷与战乱,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陈司寇,踩着重重艰险迎难而上,最终踏入中国最高学府当中;

中年夫妻,面对人生当中困境和烦扰,她仍然咬紧牙关,和丈夫互相打气坚持,最终守得云开;

而晚年的独居里,陈司寇又很快厘清了自己即将面对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方式一一解决,让晚年生活也仍然有滋有味;

及至临终前,陈司寇仍然坦然从容。

不愿拖累旁人的她,在选择死亡时的无所畏惧,也让人面对她多了一份敬佩。


资料图

实际上,早在多年以前,陈司寇曾经接受过媒体杂志的采访。

在采访时,陈司寇就提到过:“任何事情只要想得开,就可以战胜它。”

同样,在生前的最后一刻,陈司寇也拼尽全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句颇具哲理的话语:

“人的一辈子就是要活得真实,别害怕死亡,我们要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活成个像样儿的年轻人,这样就足够了,就不要再为子女们留下各种负担。”


资料图

其实,许多人口中说着“活得愉快、死得坦然”,但当面对那一刻时,却仍然退缩后悔。

显然,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陈司寇不仅说了,也同样是这样做的,这一点,也令无数人对她敬佩有加。

或许,生死并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

但面对人生时,比起死亡,如何有价值、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似乎是更难、也更需要我们来思考的问题。

毕竟,“生如鸿毛而死如泰山”,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毫无意义的生活,显然比死亡更令人感到恐惧,不是吗?

本文标签: 教授  老人  癌症  健康  陈司  断食  北大  高寿  自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