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频获大额订单,一边快速交付新船,面对火热的需求,各大船企正开足马力忙生产。
“船厂满负荷运转,工人实行三班倒。”近日,一家造船公司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订单饱满,订单排期已到2026年。
“长期来看,造船业正处于新一轮大周期的起点上,未来景气度将会持续提升。”有研究机构对后市持乐观态度。其认为,不同于去年,今年呈现出钢材下跌而船价继续上涨的良好趋势,造船业景气度持续上行。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持相左观点。其表示,集装箱船和油轮等市场订单激增是疫情等因素导致的,持续性仍待观察,不能轻易下结论。最关键的是,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走势似乎不能够支持造船业向上的大周期。
产业链上下游热火朝天
记者发现,上述造船公司正在进行校招和社招,涉及多岗位多地。此外,中国船舶集团、中远海运重工、招商局工业集团等也在招聘。
不仅造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一派繁忙,其上下游行业也景气度高企。一位主营船舶设计及建造公司高管表示,目前公司订单饱满,新订单快速落地。在疫情防控期间,公司与客户通过网络、电话沟通,先达成设计业务订单意向,之后再签署正式合同。
目前,该企业已经完全复工复产,甚至加班加点赶工期。“公司一直在招聘设计方面的人员,尤其是急缺那些有专业技能、经验丰富的人才。”该名高管称。
2021年,全球船舶市场迎来了久违的量价齐升。据克拉克森初步统计,2021年全球新造船成交量约1.2亿载重吨,同比增长78%,时隔6年再次突破1亿载重吨;按修正总吨和金额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为4664万修正总吨和10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5%和113%。
全球新造船价格普遍上涨,多数细分船型价格较2020年底上涨30%左右。新造船涨价主要是钢价大涨和全球航运市场需求增加所致。
“2021年造船业订单突增,主要是疫情等内外部突发因素导致。”有业内专家表示,地区冲突不仅带来国际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飙升,更带来海运价格大幅走高,改变了全球供应链。同时,疫情给全球航运物流带来了严重冲击,导致集装箱设备短缺、船期大量延误、运价持续上涨等。
随着运价上涨,海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中远海控预计2022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47.16亿元,同比增长约74.45%。招商轮船、招商南油也预计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
“对于船东来讲,船舶在全球性通货膨胀下是最好的投资品种。”该专家对记者表示,手握重金的船东们蜂拥投资下单,造船业订单也就雪片般飞来。
造船业大周期是否来临?
造船行业的周期跨度比较长,一般为20年至30年。申万宏源研报认为,中国造船业正站在新一轮上行周期(2021—2038年)的起点上。其预测主要基于经历了多年整合后,企业数量和产能急剧减少,远不能满足目前需求;同时,上一轮高峰期交付的船只面临淘汰,以及环保约束和新能源技术等因素。
不过,有业内资深人士称,造船业大周期来临的预测仍值得商榷。去年船企订单暴增显然是突发因素造成的,今年已经向正常水平回归。克拉克森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球船厂累计新签造船订单488艘,合1625万修正总吨,以修正总吨计同比下降24%。需要关注的是,全球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及其对造船业的影响。
经过多轮协商后,作为全球航运业核心组织的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式确定了航运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计划。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强度较2008年降低40%,2050年碳排放量降低50%。每个阶段均逐年制定了详细的环境法规时间表,在船舶设计、营运、效能等多个方面设立指标并逐年提升标准,推动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在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燃料船舶出现了巨大的需求。2022年1—5月,全球共签订184 艘替代燃料船舶建造订单,合995万修正总吨;以修正总吨计占同期新造船订单总量的61%,远高于2021年33%的占比。
国内造船企业从大到强
从去年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来看,我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造船大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已经今非昔比,正在迎来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
“韩国在超大型集装箱船和LNG船等方面仍然走在前面,但是中国正在大踏步前进,与韩国的差距逐渐缩小。”一位资深研究员对记者表示。
6月22日,首艘全球最大24000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在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厂交付。这是我国在顶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该船是我国自主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全球装箱量最大的集装箱船,被誉为海上“巨无霸”。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4月12日透露,旗下沪东中华造船厂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与日本株式会社商船三井正式签署4艘17.4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建造合同。至此,沪东中华造船厂今年已承接大型LNG运输船订单累计达11艘,与韩国现代重工并列全球各大船企之首。
此前,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LNG船上,韩国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但是随着中国船企的发力,我国大型LNG船制造已经从沪东中华造船厂一家,发展到现在江南造船厂等船企也陆续收获LNG船订单,一举打破韩国在LNG造船领域的垄断。
国内造船企业还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上取得领先。今年初,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氨燃料动力7000车位汽车运输船,正式获得挪威船级社颁发的原则性认可证书,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在清洁能源动力汽车运输船设计领域实现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