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抠门”大爷一件衣服穿十年,80岁生日当天捐献265万做公益

热点资讯2022-07-14 19:40:20未知

浙江“抠门”大爷一件衣服穿十年,80岁生日当天捐献265万做公益

2021年8月20号,浙江省宁波市小门村,一位已经八十六岁的老人按照往年的惯例,在村委会大楼里发放今年的助学金。

从2015年开始,老人便拿出自己毕生积蓄265万元,开设了这一项目,但衣着朴素,生活节俭的老人引来了网友们的关心.

这位老人名叫徐既仁,2015年老人八十大寿开始,他便设立了自己的奖学金项目——徐既仁助学金。之后每年临近暑假结束,老人都会亲自在村委会里,分发助学金。


资料图

助学金的金额从3千到1万元不等,2021年8月20日的助学金,共计发放12.8万元,这已经成为每年夏天徐既仁老先生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徐既仁老人因平时生活节俭,又捐出了自己全部积蓄,所以入选了中国2017年的好人榜。听说了老人的事迹之后,网友们也担心老人之后是否还能维持正常生活。

但这一次,网友们的担心有点多余,徐既仁老人并非是以倾家荡产,不顾后果的方式捐款。

但老人也不是富甲一方,265万元对他来说也十分具有分量,并非九牛一毛,可以随随便便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地送出去。


资料图

做慈善有很多种方式,那徐既仁老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毕生积蓄奉献给教育事业呢?

徐既仁老人1936年4月出生,生活在宁波市小门村。当时中国还不安定,处于战火纷飞的岁月,徐既仁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小时候的家庭条件和社会条件并不允许徐既仁继续读书,只上了五六年学,小学毕业的徐既仁只好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帮着自己的父亲做一些杂事。

当时,徐家在当地是一个大姓,整个家族在历史上也出过名人,算得上是书香门第。但在解放以前,中国居民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未能继续读书是徐既仁的一大遗憾。


资料图

稍微大一点之后,到了50年代,徐既仁便来到了上海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的一所会计学校的食堂里,担任食堂的蒸菜工。

虽然当时徐既仁还十分年轻,胸怀凌云壮志,但他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空暇时间还在街上卖卖棒冰和杂物。

深知打零工没有什么前途的徐既仁,于是就回到了宁波的小门村,在自己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政府部门的相关机构——铁路局、航运公司做事。

因为吃了没读过书的亏,即便是进入了有脸面的单位,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徐既仁一直都是一名普通员工,不管再怎么奋斗,都逃不过自己初中都没毕业的现实。


资料图

在铁路局、钢铁厂等单位待了几年之后,徐既仁决心离开,想要自己创业,一切自己做主。于是他又开始外出打拼。

但想到自己身无长物,几乎没有哪家单位愿意聘用一个连大字都不怎么认识的文盲,所以他想到了从事养殖业。

外出了七八个月之后,天南地北四处奔波,徐既仁的养蜂事业才慢慢起步,家庭条件也随之改善。在他艰难摸爬滚打的时光里,徐既仁愈发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

虽然老人物质上的条件在养蜂厂的帮助下得到提升,但这也远远不够老人省吃俭用凑出265万的巨款,那究竟这笔钱是怎么省下来的?


资料图

徐既仁和自己的妻子刘信兰结婚55年,育有两子两女,在当时家庭条件还不是那么富足时,要养活一大家人极其不易。

即便到了之后,养蜂的收入也就勉强能支撑起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

所以徐既仁和他的妻子刘信兰平时生活得十分简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村民们对徐既仁夫妇普遍的评价便是觉得他们一家十分简朴。

大家时常看到徐既仁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部分金属已经生锈。但只要还能骑,它就是徐既仁的交通工具。

徐既仁门前的庭院里晾着一件蓝色的老式中山装,村民们还说这件衣服有超过十年的时间了,但徐既仁一直舍不得扔,缝缝补补又是一年。


资料图

平时他基本不出门,年老之后腿脚不方便,不能再骑自行车,但他连5块钱的三轮车都不舍得坐。平时的衣物只要没有破洞,就继续留着。

更甚至在1986年,原本该正常生活的家庭,居然飞来横祸,一把大火烧光了整个徐家。

徐既仁回忆到当时的那场大火时,也是觉得十分心酸。全部家当付之一炬,衣服什么的全部烧光了,家里的值钱的东西也化为灰烬。

那时徐既仁吃的穿的都是街坊四邻自发救济给他的,最为艰苦的时候,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衣服,还只能吃别人扔掉的烂菜叶。


资料图

到这里,我们似乎更觉得徐既仁老人要凑齐265万的积蓄是天方夜谭了,但即便是在家庭最困苦的时候,徐既仁依然没有让自己的四个孩子放弃学业。

当时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在劝告着徐既仁,说是把他的四个孩子送到工厂里去做工,这样的话他们一家便能走出困境,徐既仁也纠结了一段时间。

但徐既仁不想自己的经历又一次发生在自己的四个孩子身上,他自己也深知读书才能有出路,孩子们才能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资料图

所以身为父亲的徐既仁拒绝了亲戚朋友的建议,宁愿自己出去多干一点活儿,也不乐意让孩子们早早辍学受苦。

事实证明,徐既仁的决定完全是正确的,他的四个儿女全部都事业有成,大儿子是一家炼油厂的领导,两个女儿是各自企业的负责人,地位举足轻重。

小儿子则常年在国外奔波,最有出息,已经成了一家知名企业的董事长了,旗下更是拥有了10多家子公司。

四个子女都十分感激父亲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刻没有让他们放弃学业,还全力支持着他们。

所以他们每次回来探望,都会给自己的父母物质上的补偿。


资料图

听过最艰难的岁月之后,徐既仁也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养蜂事业,想着闲下来了,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便打发时间。

现在养蜂的话就权当消遣娱乐了,并不指望着养蜂能够赚大钱。所以长年累月下来,徐既仁老人存下来265万元,也是情有可原了。

把265万元全部捐献出去,并非徐既仁的突发奇想,那又是什么契机,让徐既仁下定决心开设奖学金项目呢?

进入新世纪以后,物质条件慢慢改善的徐既仁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从事慈善行业。

2007年,徐既仁和刘信兰与贵州山区的两个孩子结成了对子。


资料图

夫妻二人资助了生活在大山里,无力供养孩子上学的两个家庭。在10多年的时间内,一直从小学资助到初中。

并且徐既仁夫妇表示,如果孩子们愿意读书,会一直资助他们直到大学。

每一次收到孩子们来信时,夫妻二人便十分激动,想要得知远在贵州的两位孩子的近况,学业有没有进步,常年下来,孩子们信件已经叠成了一沓。

在徐既仁老人2015年5月2日的八十岁大寿上,四个子女都回到了老家为自己的父亲贺寿,送上了许多礼品和几十万的现金。

在老人八十大寿上,徐既仁当即宣布了自己想要创办徐既仁助学金项目的大事,他对子女们是这么说的:


资料图

钱用不光,也是没用的,等于变纸扔掉了。我想最有意义的就是帮助孩子们读书。如果说帮助其他困难,比如饭吃不饱钱弄些给他们吃吃饭,这也没什么用,永远好不起来,不读书是不行的。

对于自己父亲的想法,四个儿女也表示赞成这一做法,想到当初要不是自己的父亲坚持供养,不让他们放弃,他们决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子女们也认为,这是自己父亲的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所以徐既仁重新修建了村里的礼堂,以便于每次来村民大会,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资料图

尽管他们现在的身家已经不可计数,但他们依然没有沉醉于其中,反而是保持着冷静,想要用自己多余的财富去帮助到更多需要的人。

自从徐既仁奖学金项目创办之后,每年都会有贫困的学生领到徐既仁发放的奖学金,奖金数目不等。

发放奖学金有着一定的标准,大致上是3千元到8千元,为了鼓励村里人向上奋斗的精神,减轻学生大学负担,如果考上名校,徐既仁还会给出5万元额外的奖学金。

这些钱虽然不是特别多,但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压力。

在村委会大楼里,每年夏天都会出现徐既仁老人的身影。

2021年的夏天,徐既仁老人已经八十六岁,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中风的徐既仁这才未能亲手把奖学金送到孩子手里。


资料图

在徐既仁老人八十大寿上宣布的奖学金项目计划,自然被新闻媒体们报道。

但听到毕生积蓄,生活简朴这几个字眼又不明真相的网友们,为什么没有一股脑地赞扬徐既仁的大爱无私、舍己为人,反而却要担心老人之后的生活状况呢?

网友们是担心徐既仁老人为了自己的善良而倾家荡产,之前便有前例可援。

2009年9月14日,省吃俭用的林秀贞30年下来赡养了6名孤寡老人,作为普通的农村大妈,还从1994年开始,就资助了14位贫困学生,让他们考取中专学历。

1998年开始,她又在村里进行自主创业,把所得收入全部奉献于自己家乡农村的建设。

她的事迹被人赞颂,成功被评为感动中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资料图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她:

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

经过媒体的大肆爆料,“平民慈善”的风气便被广泛传播到全中国,这当然弘扬了社会的正能量,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位伟大的农村妇女。

林秀贞的事迹更是激励了普通人,让他们觉得慈善并非是富贵人家的专利,平头老百姓也可以为慈善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平民慈善”最先是为了让大众都明白,慈善离我们都不远,我们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援助物质上需要帮助的人们。


资料图

面对汶川地震,一些靠着乞讨为生的老人们,辛辛苦苦沿街乞讨大半个月说不定才能凑出几百元来,但他们依然把一块块零钱换成百元,投入到捐款箱里。

这无疑让他们的基本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们并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可以支持对他们来说如此大规模的捐赠。

就像面对最近起起伏伏的疫情,在武汉为疫情捐款一万元的环卫工人夫妻吴霞林夫妇一样,他们二人生活节俭,身无长物。

据悉,他们二人没有什么物质积蓄,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吴霞林就带着自己的妻子居住在条件艰苦的出租屋里。


资料图

他们二人是本本分分的农民,外加没有什么文化,就只能打打零工还有送一下街道上煤球为生,捐款一万元时,他们是当地街道的临时环卫工人。

夫妻二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4000元,但面对疫情却如此的大手笔,让无数网友感到羞愧的同时,更加让网友们担心他们二人近期的生活状况。

虽然他们现在的生活过得比以往好,但一万元几乎是这个家庭三个月不吃不喝的收入,他们说想以这种方式回报党和国家,我们也对他们感到肃然起敬。


资料图

信息时代,有着太多这样的例子,在做慈善献爱心的同时,网友们也更加辩证地思考了对于献爱心,付出的代价一个人是否能够承受,也体现了网友们的社会关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平民慈善”的风气下,我们也一定要力所能及。

-完-

编辑丨书书

参考资料

《浙江老人将265万元毕生积蓄全部捐出!他的最大心愿是……》 浙江经视传媒

本文标签: 捐款  徐既仁  助学金  林秀贞  奖学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