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9日,在黑龙江牡丹江站,工作人员为牡佳高铁首趟试运行列车开行做准备。新华社发(张春祥 摄)
新华社哈尔滨7月20日电(记者王君宝)和往常一样,从哈尔滨西站出发,孙成斌乘坐G48次列车前往大连。从事植保无人机销售工作多年,孙成斌每年都要搭乘高铁往返哈尔滨和大连之间多次。
“从大连进货,销往黑龙江省多地,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保障了我的订单,哈大高铁则保障了我的工作效率。”坐在疾驰列车上的孙成斌说。
2012年,连接哈尔滨和大连的哈大高铁开通,拉近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时空距离,也拉开了中国东北角高铁的发展大幕。
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端的气候,曾被认为与高铁无缘。然而,从哈大高铁开始,“中国制造”闯进寒地冻土的决心在中国高铁建设者心中定下。
2015年,连接哈尔滨、齐齐哈尔的哈齐高铁开通,为让列车可以全线运行在高寒地区,建设者相继攻克了严寒地区深水桩混凝土冬季施工等多项难题,为中国高寒地区铁路施工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确保动车组在中国温度最低的高寒地区安全运行,哈齐高铁的动车组进行了十余项耐寒改造。比如,为防止低温结冰,管理者在供水管路、卫生间防护箱内增加伴热线,提高水箱保温能力,在车体门窗加装集水槽,防止水珠结冰造成车门无法开启。
哈齐高铁穿越了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区,这条线路的开通推动了城市间的协作和交往,加速了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
望着窗外的松花江特大桥,在哈尔滨工作的齐齐哈尔人张文宇心生感慨:“现在回家只需要一个多小时,每周五都可以准时赶到学校,接儿子放学。”
然而哈齐高铁开通前,张文宇却难以享受这样的“同城生活”:“那时候,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最快的火车需要3个多小时。车次少、车厢人特别多,一个月我最多回家一次。”
高铁建设的经验积累,加快了中国高寒地区高铁建设的进程。2018年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最北“一横”重要组成部分,哈尔滨至牡丹江高速铁路哈牡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与哈齐高铁大部分途经平原地区不同,哈牡高铁途经丘陵、桥梁、隧道等,沿线降雪量大,面临高寒难题,施工难度极大,很多施工问题都是靠中国高铁的开创性技术创新解决的。哈牡高铁建设者在路基冻结深度范围内填筑非冻胀性填料,在路基坡脚两侧设置“保温层”,对路基起到保温作用,有效防止冻胀变形。
动车在风雪中运行对外界环境敏感,一旦温度、风力等数值不利于高速行驶,列车便会自动降速,这依靠的是哈牡高铁的自然灾害及异物监测系统。哈牡高铁沿线部署的多个监测站,安装有传感器,依靠通风口、红外线扫描可判断风速、积雪厚度等。
2021年连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的牡佳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自此黑龙江省高铁里程达到千余公里。牡佳高铁与哈牡高铁、哈大高铁、哈齐高铁等多条高标准铁路一起,将黑龙江东部路网与东北及全国高铁网连通,进一步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
2021年8月19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牡佳高铁首趟试运行列车通过一座高架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春祥 摄)
黑龙江铁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雄飞介绍,目前黑龙江省高铁线路已基本构建起全省主要城市“两小时经济圈”,辐射了全省5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