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那些被点赞的劳动课
半月谈记者 廖君 王莹 郑天虹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将独立设置劳动课程。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地区,许多试点中小学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手工等课程融合创新,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
城市学校开设“花式”劳动课
用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简单的菜肴,是湖北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高年级孩子们必备的一项劳动技能。这些天,五(4)班的孩子决定给父母送上一道家常菜。班主任王丹向孩子们分享了做菜视频、烹饪小贴士,与孩子们一起定好菜单,制订美食计划。放学后,孩子们准备好食材,一展身手。周子吉系上围裙,从洗菜、切菜到下锅翻炒,再到出锅摆盘,忙得不亦乐乎,端出了一道热腾腾的孜然小土豆。
在武汉、沈阳等地的许多中小学,劳动教育已成为一门必修课,不少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设定劳动主题。
在荆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展示鱼塘捕获的鱼 肖艺九 摄
今年上半年,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武汉市小学生家务劳动清单(第一版)》,分为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三类,每个年段从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4个方面列出了劳动项目,还标注了具体内容和频次,以及学生自评、家人评价、教师评价。据了解,该清单将在全市75所小学试点推广。
沈阳市沈河区方凌小学在教学楼周边的角落开辟出百草园、百花园、百谷园等,各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一块种植地:低年级栽种蔬菜、五谷,中年级培植花卉、果树,在掌握花卉果树生长习性之外,还要写观察日记;高年级主要以种植中草药为主,在种草药、查本草、寻药方、访名医等系列中医体验活动中,感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方凌小学校长王娟说,学校还邀请了辽宁中医药大学、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等专家指导、参与,在劳动教育影响下,一些学生有了探究的科研意识,学会了植物提纯,还立志长大学习生物学、植物学,这些变化,让学校切身体会到实践出真知,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打造乡土乐园
“先把锄头往前送一送,再往里刨一刨,不要扬得太高。”5月17日,在为附近农村学校打造的湖北荆州市中小学实践基地学农区,老师陈义强向前来实践的孩子们交代劳动要领。
公安县实验小学第八中队的王诗瑜奋力地挥动锄头,将果树旁的杂草一一清理,体验着劳作的快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自己动手之后,我才有了切身体会,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劳。”王诗瑜说。
在各地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通过打造校园劳动基地等让学生学习蔬菜、花草耕种技能,在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劳动的价值和快乐。
学生在上农作物认知课 肖艺九 摄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宽敞的特点,在校内建设了1.2万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勤聪园”,里面有果园、菜园、花园,菜园以栽种寓意“勤奋聪明”的芹菜、大葱为主体,花生、白菜、西红柿、黄瓜、土豆等多种农家菜一应俱全。
校长李桂梅说,在按照不同年级特点制定的劳动清单落实过程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为果树拔草、捉虫、浇水、施肥、剪枝抹杈等技能,懂得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教师们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粒种子从播种到破土而出的过程,体会小小种子的巨大力量,感受生命力的伟大,对学生适时进行生命教育。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第三小学是一所村小,校长林绮芳说,在当地村委支持下,学校围墙外的3亩地建成了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荷和园”,还以学生餐桌上吃到的常见蔬菜为载体,开发出一套包括小番茄、青瓜、白瓜、南瓜、油麦菜等10种常见蔬菜的松土、播种、栽种、灌溉、收割等课程资源。
把握契机,劳动教育切忌“一刀切”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姚秩洁认为,这次加强劳动教育给了不少学校很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农村学校。许多农村学校开始把校园里以前闲置的土地变成教育区域,开展特色教育,搞好了可能成为颇具竞争力的招生优势。
吉大附中力旺实验中学九年级十五班班主任王吉宏说:“每个学校的情况、所处环境、拥有的资源都不一样,像我们学校毗邻湿地公园,一些学校在市中心,适宜开展不同的课程。希望有关部门给学校更大空间,制定符合校情的劳动课程,老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参与制定,让劳动课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提出,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姚秩洁说,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各自有不同特点和优势,应该从实际出发,确定本校的劳动项目。提倡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村委会资源组织课程实施,不是每个学校都要养鸡养鸭。
不少校长、老师还希望在开展劳动课过程中得到更多支持。“如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需要非遗传人、技能大师的参与;工业生产劳动任务群和现代服务业劳动任务群,需要所在地区工业生产企业、服务行业的支持。”一位校长说,只有鼓励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劳动教育才能真正丰富多彩起来。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