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教授陈春花疑似学历造假最近上了热搜,北大表示正在调查此事。
这件事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陈春花所谓的教育背景之一,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这个“爱尔兰欧洲大学”在网上查不到,这很可能是一所野鸡大学。
有意思的是,现在北京大学国发院网站上仍然还挂着陈春花的资料,但和其他教授的资料相比,唯独陈春花没有教育经历的部分,而如果你用百度快照,会发现7月18日的网站上还曾写过一条:南京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后(2005年)。
截图来源:北大国发院官网
也就是说,除了爱尔兰欧洲大学这个疑点,连陈春花在南大商学院的经历也刚刚被删了。
这件事对普通民众的冲击在于:教授本来就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称谓,北大教授那更是精英中的精英,如果连北大教授都搞学历造假,高等学府在知识权威领域所建立的公信力就有坍塌的危险。
所以再往前推一步,整个事件更大的受害者,是那些学历和学识上清清白白的教授,以及那些正在为教授这个职称而努力奋斗的中青年学者。
当上一个大学教授有多难?当上清华北大的教授又有多难?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找一个参照系:考上清华北大有多难。
每年清华北大在全国的招生总数大概是8000人左右,如果是除以今年的高考总人数1193万,那大约是万分之六到七的概率,当然具体到各省难度差别比较大:北京的清北录取率大概9%,而像河南广东这种省,录取率就只有0.4%,平均来说,大概你排名全省前200名,就有希望进清北。
这已经很难了吧,但当上一个清北的教授可比这个难多了。请注意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并不是什么纸面上的聘用或者升级标准,而是TOP2这么多年以来自然形成的运作规则。
首先,想要取得在清北的任教资格,底线是名校博士学历,这个名校的范围大概是985排名靠前的学校,如果你是国外的学历,那最好是常春藤级别的博士。当然但凡你是外来的,和清北本校的博士去竞争就会比较吃亏,因为人家很可能从本科就开始铺垫了。
其次,论文要很牛,比如在2013年之前,清华有个留校的规矩是必须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称号,现在评选取消了,但是对博士论文的学术水平仍然有严格的要求,领域内顶级期刊那是必须的。
再其次,博士后经历得有。稍微科普一下,博士后不是一个比博士更高的学历,它的意思是你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到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去“上班”,政府会给博士后发点钱(十几万几十万不等)作为补贴。但是如果你想应聘清北,你的博士后经历基本上非海外不可。
再其次,你有一些研究成果,比如博士后期间搞过什么大项目,项目得过奖,拿到了基金,又或者你有一些学术之外的表现,比如博士期间,你在系里担任过某些要职,同时表现出色,展现出了你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再其次,你被评上了一些头衔,比如现在各大名校都有“百人计划”,你最好能评上。前些年还有个词叫“青千”,已经成了学术界的禁用词,是指一些学生在国外读博或者做博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发表了很多论文,然后我们想办法引进回来给当个副教授之类的。总之,奖项多多益善,这个道理小学生家长都懂。
最后,可能也是最关键的一条,你得跟对大佬……毕竟搞学术也要讲究师承和派系,当你的导师本身是该领域的大佬(毕竟认识了大佬才可能认识更多的大佬),你的上升空间才真正被打开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举例说明。
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你猜,一个清北的工科院系能留校任教的有几个人呢?每届大概一个。其他一些人数多的大院系,或者偏文科的院系,留校指标会多一点,但基本一只手也能数完。
好,现在假设你条件都满足了,你成功留校了,你现在的职级叫讲师。讲师完了是副教授,副教授完了才是教授。
那我们看看,从讲师到教授,平均需要多长时间。根据《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一文作者的统计:
获得讲师职称的平均年龄是29.8岁;
晋升至副教授时的平均年龄是34.2岁;
晋升至教授时的平均年龄是40.8岁。
请注意这里有个细节:根据国家规定,讲师2年就能升副教授,但实际平均要用4-5年,副教授5年就能升教授,但实际平均又要用6-7年。
说白了,这条晋升之路,候选人都是在和时间赛跑,但其中吊诡的点在于:年资不够,你评不上,年资过头了,也不行。
比如你现在是个讲师,今年终于能升副教授了,结果没评上,那你明年再评,这个几率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明年可能是小幅上升,但万一又没评上,到后年没准就开始下降了,因为到那个时候大家会认为,你要是够优秀为啥第一年没评上啊?
这就会出现一种不可逆的“时间死循环”:越往后拖,人们就越想不起来你最初到底是因为什么没评上。副教授升教授同理,甚至情况更严重,因为中间间隔时间本来也更长。
所以别看我们最开始问的是“当上清北的教授有多难”,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直到退休都只是副教授甚至讲师。
那这时你可能会说了,如果这个副教授真的很有本事,自然能评上教授啊!这话当然对,任何行业的超顶尖大牛,比如在高校教师里都是万里挑一的存在,这种人当然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的晋升之路(除非他有个性到视职称如粪土),但问题在于,绝大多数的讲师、副教授也是普通人,谁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教授呢?
可是这里的难点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你有没有跟对大佬,可能比你自己优不优秀还重要。毕竟只要不是优秀到碾压一切对手,这里头总有运作空间。
比如现在我是一个清北的副教授,我先提个申请,然后系内答辩,然后国际同行评议,然后学校答辩,这一路流程走的都很顺利,但是就在这临门一脚的时候,对面出现了一个竞争者B——教授名额就一个,你死我活。
这时候我学校答辩表现更优秀,有没有用?没有用,因为最终决定谁上的,是两个候选人背后站着谁。比如我背后站的是我们系的院士,这个级别够高了吧?结果对面那位的背后站着副校长。
当然我们刚才说的有没有“跟对”大佬,这里一定要打引号,因为很多时候,你背后那个大佬自己也未必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比如现在我们系要向国家申报一个大项目,我们团队里要是没有院士根本就拿不下,那怎么办,当然是打造出一个院士,打造的方法包括不限于把团队成果拼命往这个人身上砸,也就是举全系之力让这位大佬拿下一个院士或者长江学者的头衔。
可是升教授这件事难上加难的点就在于:我背后的大佬终于评上院士了,这下我总该升教授了吧,我“跟对”了吧?但架不住对面是副校长这种级别的在撑腰。
当然了,校长也不能明目张胆的搞一言堂,该走的流程是要走的,也就是要通过投票制来决定谁当教授,有投票权的是全系所有正教授和党政领导班子,投票采取匿名形式。
那么这个投票环节怎么“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呢?比如我所在的A团队,有6名教授,他们的票肯定投给我,而对面的B团队就会出现比如10名教授,这样初始票数我就是6-10落后,然后如果中立的投票者人数小于等于4人,那B就不败。
万一绝对人数上B占不到优势,怎么办呢?那就设计出两种票,教授投的叫红色票,1票算1票,党政领导投黄色票,1票算2票,总之,当人们想要促成一个结果,“合理”的形式和流程总是能有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清北,有很多年过40(过了这个岁数意味着你已经掉队了)看不到晋升希望的副教授们,要么躺平,要么离职去其他单位,毕竟随便一个跳槽,人家都是直接给正高的职级。
“副教授们要是内卷起来,那真是没有天花板。”这是我们采访清华某系副教授时对方的原话,他今年正好40岁。
那么问题来了:在清北想当上教授这么难,陈春花是怎么瞒天过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