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日,沪台学子共同朗诵《论语》。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题:乐以忘忧:台湾学者薛仁明的“论语随喜”
新华社记者 章利新
台湾学者薛仁明30多年来反复品读的一部经典,就是《论语》。对他来说,这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既是古典的,更是当下的;既可以呼应读者自家生命,也可以回应时代。
2013年,他在大陆出版第一部品读《论语》的著作《孔子随喜》;时隔9年,又一部品读这部经典的著作《乐以忘忧》,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乐以忘忧》根据9年来薛仁明在北京大学、北京辛庄师范等大陆院校的讲课内容改写而成;汇聚了他近年来反复研读传统经典的最新收获,也是他在大陆各地讲学,仔细体会华夏大地的厚实与温润后的最新体悟。
“我们谈《论语》,就要在古今之间、经典和现实之间,不断出出入入。谈《论语》,就是谈当下,这样读《论语》才会有真实感,才有生命力。”薛仁明有自己读《论语》的独特方法和视角。
中华书局编辑李猛说,《乐以忘忧》重点不在于对《论语》进行知识梳理,而重在还原孔门师徒的生命气象,直接把读者带入2500多年前孔门问答的生动场景,从中感受生命的能量和境界,领略悦乐与欢喜。
他说,薛仁明关注着当下普通人的种种困惑,又不断回到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源头,在“出入”之间,写出了孔门精神的水深浪阔和万千气象,也为今人安顿身心提供参照。这本身也是对孔子看重的“感而遂通”“温故知新”的践行。
2019年12月27日,国家博物馆举办孔子文化展。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在大陆讲学的新经验,让薛仁明讲授《论语》不断生出新意。理解越深细,他讲得就越缓慢,常常一个早上,就讲《论语》中的两三个章句;他努力让倾听者在一个个场景中尽量停留,充分感受孔子师徒之间活泼的精神世界,及其现实连接。
“孔子的分量,就在于他面对每一个情境的真实和鲜活。”薛仁明说,读《论语》不能抽离文中具体的情境,否则读不出孔子说话时的心情和表情,将孔子的话当成金科玉律,就远离了《论语》。
所以,他提倡“素读”《论语》,就是先只读原文,避免掉入历代注释的纷争和陷阱之中,努力摆脱后世儒家与政治人物合力构建的圣人形象,进而重新与孔子“素面相见”。
在《乐以忘忧》中,薛仁明时时强调一个“乐”字。他说,一个好东西、一件好事情,首先就得让人心生欢喜;但凡是对的,必定让人觉得踏实,觉得安稳,进而有种悦乐之情。
他的课堂上,没有一般国学课的严肃,没有人作笔记,更多的是即兴互动和欢声笑语。他总是把《论语》的解读和当下的教育、道德、艺术,甚至自家琐事联系起来,用孔门师徒的对话打开今人的心扉。有学生说,“开心”者,薛师也。
“当下的社会不缺乏高谈阔论做学问的人,却缺乏活出自己生命状态、真正安稳悦乐的人。”李猛说。
《论语》开篇讲的就是“悦”“乐”。虽然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历经沧桑,吃尽苦头,但也一路笑语吟吟,不改其乐。薛仁明说,孔子在意的,正是这么一种悦乐的生命状态。面对时代的纷乱,他如实应对,又随缘欢喜,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务实进取,又喜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