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争日,夏争时。连日来,在八桂大地的田间地头,一幅夏收夏种的农忙画卷徐徐铺开,随处可见农机来回穿梭、农民忙碌收播的景象。
在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当地早稻收割已渐近尾声,村民正抢抓农时进行翻地、放水、运秧等工作。樟木镇川山村村民韦超群种有5亩水田,记者采访时,他正忙着耙田,准备抛秧。“从7月中旬开始收早稻,现在插秧有三四天了,马上就能全部完成。”韦超群说。
村民正驾驶拖拉机耙田。(贵港市覃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樟木镇寺江村乐群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水稻产业联营体的车间里,刚收割完的稻谷被及时送来进行晾晒、烘干等处理。联营体理事长甘经彬表示,当前联营体1250亩早稻基本抢收完毕,平均亩产约1000斤。通过对撂荒地复垦复耕,联营体晚稻种植面积增加到1500亩,目前晚稻插秧已完成约七成。
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樟木镇农业农村中心主任韦道鞍表示,当地创建水稻产业联营体,对水稻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进行统一管理,并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各个环节的统筹,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参与务工还能获得额外收入。“通过农资、农事活动集中采购管理,参与联营体的农户投资成本减少约10%。”韦道鞍说。
刚收割完的稻谷被送到车间进行晾晒、烘干等处理。新华社记者王嘉伟摄
贵港市通过统筹利用收割、烘干、仓储等设施抢收早稻,做好晾晒、烘干、储存工作,防止水稻发芽霉变,减少产后损失。同时,通过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提升肥料利用效率、提高栽插质量等,压茬接续抓夏播,确保不误农时。
在贵港市港南区瓦塘镇泽周村250多亩土地上,经过数天抢抓农时播种,宽度不同的土垄间已有部分玉米、大豆破土出苗。港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黄定照介绍,今年当地探索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3”模式,即两行玉米带与三行大豆带间作,通过扩行距、缩株距、增密度,充分发挥两种作物植株高低不同的特点,改善受光条件,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增加大豆作物种植。
村民驾驶拖拉机开垄,准备种植玉米和大豆。新华社记者陈一帆摄
“按照这一模式,每亩地可增收600元以上。”泽周村党总支书记吴旺柱说,港南区农业农村局还对种子、农机具等投入和社会化服务环节进行扶持,派遣技术专家现场培训指导,激发农户参与新技术试验工作的积极性。
“三夏”大忙时,现代化农机在田间挑起大梁。在崇左市宁明县,机械化收割、播种育苗等农机技术的推广,以及深松深耕、节水灌溉等新技术的加持,为当地“双抢”工作按下“快进键”。
宁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宁候皇介绍,不少群众采用购买农机服务的方式收割水稻。使用水稻收割机作业,平均15分钟就能完成1亩水稻的收割任务,工作效率相较于人力大大提升。
村民正在起秧苗准备移栽。(贵港市覃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前,广西各地区“双抢”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据了解,广西通过开展耕地“非粮化”治理、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强化落实各项种粮扶持政策等系列举措,有力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向好。
据农情调度信息,截至7月22日,广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99.3万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数的68.47%;夏收工作高效开展,已收粮食作物1346.02万亩,同比增加50.94万亩,其中早稻已收840.75万亩,同比增加36.43万亩;晚稻抢种加快推进,晚稻插秧面积208.53万亩。(记者陈一帆、王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