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7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他们,依然是响当当的战士》的报道。
5年没见了,平均年龄62岁的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的8名队员依然精神抖擞、充满活力;3年没见了,96岁的塔山阻击战战斗英雄张贵斌依然神采奕奕、身姿挺拔;一年没见了,98岁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躺在医院的病榻上,床边挂着他一生心爱的军服,那是他的精神寄托。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兵!退伍不褪色,虽然早已脱下军装,他们却从未忘记老兵的使命,忠诚报国、热忱为民,依然是响当当的战士。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分赴辽宁锦州、鞍山、丹东,与这些老兵再次见面。记录他们的故事,更深深地感受到“老兵”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只要能迈动腿,电影就要放下去
7月23日,锦州东湖公园,两棵小白杨静静地挺立,10多米开外,是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一块大型固定银幕。
“这是我们刚从新疆小白杨哨所带回来的,是为了时刻用小白杨精神激励我们为民服务永不止步。”72岁的刘成金是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队长。如同20年前记者第一次见他时一样,他的声音依然洪亮,腰板笔直。
2002年,记者第一次采访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时,他们已默默地为社会各界义务放映电影6年了。
1996年6月,退役两年的刘成金被一则新闻震撼:锦州山区农村一位60多岁的老妈妈,把双腿残疾的儿子背到村里广场看电影。老妈妈说:“俺娃从小到大,20多年没看过电影。”
那晚刘成金失眠了。他马上联系了张显龙、韩彦斌、朱中文、彭玉德、陈风久、赵云吉、韩国玺7名老战友,他们中有4人退役前在部队当过放映员。8位老兵决定成立义务电影放映队,给乡亲们送电影。
说干就干,老兵们自掏腰包买放映设备,从电影公司租片,刘成金还自掏5万元,买了一部面包车当“老兵电影大篷车”。
2002年至2017年,记者连续15年跟踪采访这8名老兵。截至2017年,老兵放映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足迹遍布1000多个偏僻山村、行程30万余公里、义务放映电影6000多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他们还带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20余万元;培训137名乡村放映员,组织1152名复转军人组成32支放映分队,遍及辽宁、黑龙江、河南等5省。他们先后获得“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2017年12月,记者亲眼目睹放映队到村里一边放映电影一边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他们“有人气、接地气、沾土气、鼓士气”的宣讲,深深打动乡亲们的心。
一晃5年没见了,随着年岁渐高,他们是否还有体力像以前那样奔赴在义务放映电影的路上?一见面,记者惊喜地发现,这支目前平均年龄62岁的老兵队伍,依然像26年前刚放映电影时一样劲头十足。
今年6月,锦州援疆工作队中的8名退伍老兵,为了更好地用文化服务新疆各族群众,向老兵放映队提出在援疆地成立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分队,得到了老兵放映队的积极响应,自筹资金为他们提供设备,进行培训,积极联系片源。
6月13日,锦州援疆工作队在小白杨哨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了以“辽疆万里山海忆白杨树下老兵情”为主题的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新疆裕民分队首映式活动。前去参加活动的刘成金激动地说:“身在军营时,《小白杨》的旋律就沁润着我的心。虽然脱下军装,小白杨精神仍激励我们不忘为人民服务。”
只要能迈动腿,电影放映机就要转下去。这5年,老兵们一直在兑现他们的承诺。2019年,4名老兵放映队队员重走长征路,在瑞金、遵义、吴起镇、延安等地留下了他们放映电影的身影。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他们提出放映百部红色影片、走进百所学校、做百场报告。因为疫情的缘故,最后做了40多场报告,走进40所学校,放映了80多部电影。
为了弘扬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的精神,锦州市在东湖公园建了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基地。在基地大门的正上方,记者看到醒目的大字: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这永远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刘成金坚定地说。
义务讲党课,19年间从不提自己的功名
时隔近3年,7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鞍山海城市,走进塔山阻击战老英雄张贵斌的家中。与第一次见面时一样,老英雄身姿挺拔、语气铿锵。
进屋坐定,老英雄在家中为记者上了一堂微党课。从塔山阻击战的流血牺牲,到建设时期的奉献奋斗,即便是第二次听这些故事,老英雄讲得生动,我们听得依旧入神。
2019年,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张富清的名字传遍全国。同年9月,记者在采访时获得线索:海城也有一位老兵深藏功名65年,复员后默默坚守工作岗位,主动为社会各界作报告传精神。直到2018年底,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反复要求核实老兵在部队时的立功信息,他才将自己的军功章、立功证、喜报拿出来:3次大功、4次小功,负责统计的工作人员很是惊讶,周围的人也才知道身边有这样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英雄。“我母亲都不知道父亲立过这么大的功,他把这些压在箱底,从不让我们翻动。”张贵斌二女儿张英说。
随着记者的报道,辽宁“张富清”式英雄张贵斌的名字也传遍了全国。
1948年初,参军不久的张贵斌就经历了艰难的塔山阻击战,张贵斌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将国民党增援锦州的部队死死挡在了塔山。因在塔山阻击战的英勇表现,张贵斌获得“人民功臣”荣誉称号,并记大功一次。
可后来,无论谁问,张贵斌只字不提战功,只说:“我是趴在牺牲的战友后面战斗。”
1954年复员回乡第一年,张贵斌被推选为海城市西柳镇小码头乡生产社委员。当时生产社刚成立,生产条件欠缺,张贵斌就把自己的复员疗养费全都拿了出来,为社里买了3匹马和一驾马车,通过跑运输等方式增加生产社收入。
1964年,张贵斌被调到海城市农电局西柳供电所任会计。供电所距农电局15公里,他经常拖着伤腿,骑自行车去局里办事,每次往返都要三四个小时。寒来暑往,一干就是6年。
1978年,张贵斌离休。当时正值物资器材库扩建,海城农电局决定返聘张贵斌。物资存放全靠记账,是实打实的良心活儿,必须找政治素质过硬还懂业务的人干。张贵斌成了不二人选,一笔笔“良心账”,他算得清清楚楚。
2000年开始,年逾古稀的张贵斌开始给曾经工作过的单位讲党课。可直到2019年,19年间,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家人,张贵斌从未提起过自己的战功。
如今,成为“名人”的张贵斌依旧坚持讲党课。党课可以开设在哪里?老英雄也给出了更多答案。“学校邀请我去讲课,我就在教室里开讲。小学生、中学生来我家,客厅就是讲堂。”今年6月27日,张贵斌在海城市文明实践中心带领国网海城市供电公司民兵应急分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并讲授党课,与大家共同追忆塔山阻击战烽火岁月。“老英雄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他的理想追求、奋斗经历和革命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民兵应急分队队员赵恩权说。
如今,张贵斌讲党课最多的地方,是家附近的广场。“我每天都看报纸,在电视上看全国新闻、地方新闻,学习党最新的方针政策,然后到广场上讲给大家听。”
“老英雄是我们的老师,每天傍晚,他都来和我们交流思想、讨论热点问题、传递党的声音。”65岁的张恩清说,张贵斌每天来广场时,手里都拿着笔记本,本子里记录着他当天学习的最新内容。“他思路清晰,唠家常一样的讲课方式深入浅出,大伙都爱听。”
3年前,记者首次采访张贵斌时,他和老伴丁凤珍还住在老屋。
2020年初,张贵斌搬进新家。环顾张贵斌的新家,家具用品不多,最显眼的是桌上叠放得整整齐齐的一摞报纸——纸张角落轻微的褶皱,默默记录下张贵斌频繁翻动学习的痕迹。报纸上一柄放大镜,是老英雄的“新家当”。
搬来新家前,张贵斌夫妻俩坚持收集旧衣服和鞋子,然后让女儿清洗干净、消毒,放在院子里的台阶上。“有生活更困难的人,他们就拿去穿。党和父母给我的教育就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16枚奖章捐给抗美援朝纪念馆
7月25日,记者通过与丹东市中心医院护士长王家琪视频连线,再次见到98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
老英雄躺在病床上,气色尚好。当记者问老人:马上就要迎来建军95周年了,有没有什么话要对战士们说。孙景坤眼眶湿润,缓缓抬起右手,敬了个军礼。
他什么都没有说,又好像说了千言万语。
记者的思绪也被拉回第一次见到孙景坤时的场景。
2020年7月,记者走进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条偏僻的小巷,一间不起眼的平房。见到有人来,孙景坤在家人的搀扶下坐起,用力挺直佝偻的腰背,脸上挂着微笑。当时,时年96岁的老英雄因身患多种老年疾病无法自理。
“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这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伴随着粗重的呼吸,老人向记者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
1948年1月,孙景坤参军入伍,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孙景坤总是冲锋在前,在火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孙景坤随抗美援朝部队跨过鸭绿江。“我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161高地的战斗。”孙景坤说。当时他带领战士们扛起弹药箱冲上161高地支援,发现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再次激战,阵地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老人回忆着,哽咽着。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回国,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孙景坤复员回乡务农。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孙景坤带着乡亲们一起治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许多年后,孙景坤的赫赫战功才被村民们了解。村民张德胜回忆起最早发现孙景坤的“秘密”时,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无意中看到一本书里讲一位战斗英雄叫孙景坤,还有他的照片,我一看这不是孙大爷吗?”
“七一勋章”、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一系列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对孙景坤老英雄一生忠诚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度肯定。
考虑到孙景坤年事已高,且身患多种老年疾病,2020年8月,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孙景坤住进光荣院。在这里,他获得了更专业的护理,子女也轮流陪伴在身边。
2021年6月起,孙景坤因病转入丹东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当老人知道自己荣获“七一勋章”时特别激动。因为身体原因,他不能亲自到北京领奖,在颁奖当天,老人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医护的共同努力下,老英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除尿路感染外没有其他疾病。”在王家琪的镜头中,记者看到,孙景坤的病房干净整洁,墙上挂着两张孙景坤身穿军装、胸前挂着奖章的照片。
“我父亲将16枚奖章全部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老爷子一生把奖章看得比命还重要,我问他为啥要捐。他说,自己的荣誉来自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爱,理应归还给党和人民。”孙景坤儿子孙福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