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探源中华文明 上海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

热点资讯2022-07-30 00:30:13佚名

穿越时空探源中华文明 上海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

中国从哪里来?何谓“中国之‘中’”?中国的文化概念是什么?……沪豫两地携手举办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7月29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数百件瑰奇文物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探源中华文明。该展将持续至10月23日。

据悉,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展的首展,本次展览汇聚河南20家文博单位的文物藏品,展览分夏商周三部分,用考古发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成就。


7月29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厅拍摄的夏代晚期文物“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考古学家介绍,河南地处“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并对古代东亚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

据介绍,展览名称“宅兹中国”来自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提及周成王营建成周(今洛阳)。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记载。此次展览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

展厅中,数百件珍贵文物“鲜活灵动”,向人们讲述中华文化如何起源并走向繁盛: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晚期网格纹鼎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战国晚期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装饰华丽、精巧玲珑;夏代晚期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虽历经3000余年而无一片松动脱落,巧夺天工;商代妇好鸮尊造型夸张、凝重威严,极富艺术感染力。


7月29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厅拍摄的商代晚期文物“妇好鸮尊”。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说,上海“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是一个持续数年的计划,未来将联手国内各大博物馆,充分挖掘优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最新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灿烂成就,彰显博物馆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记者孙丽萍)

本文标签: 中华文明  文物  考古  考古发现  探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