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3岁老人翻修房屋发现抗战借条,连本带利要政府还3万亿

热点资讯2022-07-30 15:00:28未知

2010年,73岁老人翻修房屋发现抗战借条,连本带利要政府还3万亿

2010年冬天,江门市人民政府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

老人时年73岁,衣着简陋,打扮朴素,一看就是个生活贫困的人。

然而,待老人开口说话,全场工作人员都为之一震,就连办事群众都傻眼打量。


老人梁诗伟

只见老人从兜里缓缓掏出一张陈旧的纸条,对接待人员说:

“同志,这是之前政府给我们家开的欠条,有人说现在值3万亿,您给看看。”

短短几句,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3万亿,这是何等数目?就连一个市一年的收入都不一定能够达到。

一时间,大厅群众议论纷纷,办事人员也急忙寻找上级确认欠条的真实性。

这时,人群中有名男子站出来说:

“前段时间我还看他拿了张欠条来呢!政府立马还了两万块钱,今天怎么又来了,还是3万亿,不会是骗子吧?”

面对质疑,老人百口莫辩,脸上立马白了一片。


老人梁诗伟

眼看局面无法控制,一名单位领导站了出来,大声表示:“欠条是真的!”

看到这儿,相信各位也和在场的群众一样,感到不可置信。

那么,这位持有价值“3万亿”欠条的老人是谁呢?欠条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万亿欠条

老人名叫梁诗伟,是江门市蓬江区的一位“特殊”的普通市民。

普通的地方在于他一辈子和常人无异,从出生到成长,从结婚到生子,一生平凡,安稳普通。


欠条

特殊的原因已不需多加赘述,老人手中价值“3万亿”的欠条就可以说明一切。

尚未发现欠条之前,梁诗伟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已经抱上了孙子,正过着满足且顺意的晚年生活。

一次聊天时,梁诗伟和朋友产生了争执,梁诗伟说自己家的老一辈曾参与过革命。

但朋友对此产生怀疑:“既然参加过革命,为什么没有得到奖章呢?”

梁诗伟倔性大起,当即便拉着朋友到了家里的老屋,翻找起“革命证据”。

这间老屋保留着许多资料和文献,两人寻找时,无意中从一本书里找到了一张欠条。


60斤白米借条

欠条写于1943年,借款人为李兆培,内容显示:江门游击队向鸿文三姐借米60斤作游击队物资。

找到这张欠条,不仅证明了梁家曾参加过革命,还证明了梁家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梁诗伟从朋友口中得知,如果欠条是真的,国家不仅会还款,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

梁诗伟当即带着欠条来到了有关部门,查明欠条无疑后,政府当场便奖励梁诗伟两万元。

并且诚挚地表示,梁诗伟以后若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来政府请求帮助。

就这样,梁诗伟带着两万元奖励扬眉吐气地回到家里。让一众朋友和附近的人都对其刮目相看起来,成为人人尊敬的“革命后代”。


梁诗伟曾获两万元奖励

没过多久,梁诗伟想把老屋修缮一番,在整理物品时,从一个隐秘的角落找到了一个做工精细、图案精美的小木盒。

木盒上有着一把锁,端起来沉甸甸的。

梁诗伟将锁打开,里面有着几块银元和一个精致的女士钱包。

钱包里面除了一张泛黄的纸条再无他物,待梁诗伟打开,里面记录的内容让他大惊失色。

这张纸条同样是一张欠条,记录的内容显示:3870斤的白米、5000块大洋,以及8支金条,每支金条1两,并付利息两分。


电视画面截图

梁诗伟立即找到朋友,将此事说清楚,朋友双手一拍,兴奋地说:“这些东西现在得有3万亿啦!你发财啦!”

但梁诗伟老人却显得抑郁不振,他有很多事情想不通。

借款人同样是李兆培,而出借人同样是鸿文三姐,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为国援助

1944年,粤中抗日武装斗争空前热烈,土洋会议之后,中区纵队顺势挺进粤中,朝江门的五邑地区进军。

与此同时,江门新鹤人民抗日队伍也应运而生,江门地区民心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加入到抗日队伍。

这期间,时任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三队队长的李兆培,以发展队伍、筹集物资的任务下到乡间,各处寻求革命援助。

这年夏天,李兆培携带队伍来到了一位民众家里。

从远处看,院子砖瓦错落有致,设计别具一格,位置宽敞明亮;到近处,更显得奢华富丽,俨然是大户人家。

而这栋宅子,正是梁诗伟的父亲梁鸿文之宅。

梁家到梁诗伟的父亲梁鸿文这辈子,也算不上什么大户人家。

虽然能吃饱饭、有处睡觉,但本质上还脱离不了“穷人”的身份,依然依靠工作谋生。


梁鸿文资料图

梁鸿文年轻时,江门陷入战乱,一时间风声鹤唳,社会变得混乱不堪。

梁鸿文不甘夹缝求存,不愿自己的一腔热情就此湮灭,于是和同乡一起远渡大洋,到美国闯荡求生。

梁鸿文具有经商头脑,到美国一经落脚,仅做了几个月时间的帮工,便开始大刀阔斧地开辟商场之路。

短短几年,梁鸿文依靠良好的市场和敏锐的眼光就赚得盆满钵满,其经营的业务甚至覆盖到美国各个州市。

有了身家之后,梁鸿文不愿再呆在美国闯荡,便回了家乡,过起了惬意的生活。

具有商业头脑的同时,梁鸿文还有着一颗爱国之心。


资料图

回到家乡后,梁鸿文多次援助各个革命党派,为新中国献出了不少力量。

然而,天妒英才,梁鸿文回到家乡没多久,便因疾病突然离世。

当时,梁鸿文共有六位太太,大太太和二太太因病离世,在剩余的太太里,梁鸿文最信赖三太太。

所以,在临终时,梁鸿文决定将家业全权交给三太太负责。

梁鸿文对三太太说道:

“家中兴旺,不如国家兴旺,我去世之后,一定要援助革命队伍,让国家早日回到和平。”

而这个三太太,正是我们前文所说的鸿文三姐。


资料图

鸿文三姐与梁鸿文感情很深,在梁鸿文去世后,悲痛欲绝,难以从失去挚爱中恢复过来。

他在家闭门不出,预为丈夫披麻戴孝三年。

这天,鸿文三姐正在家里念佛祷告,女儿梁月娇忽然一脸兴奋地闯进门来。

梁月娇是鸿文三姐唯一的女儿,在当时已经加入了本地的游击队伍。

梁月娇将鸿文三姐从地上拉起来,开心地说:“娘,今天让你见一个人。”

要知道,为亲人守寡期间,严禁见到生人,甚至连家中之外的人都不能见面。

鸿文三姐正想拒绝,但梁月娇又说:

“我们游击队的队长来看望你了,我们队长说,游击队在之前接受了很多次父亲的帮助,一定要当面感谢你。”


资料图

一听是共产党领导人,鸿文三姐有些左右为难。

一方面共产党是她和丈夫支持的革命队伍,另一方面她不想因此打破为丈夫守寡的任务。

前思后想间,女儿梁月娇看出了母亲的为难,准备退出屋内。

这时鸿文三姐忽然从地上站起来,看着桌子上梁鸿文的遗照,坚定地说:“共产党也是我们的家里人,应该见。”

随后,已经一年多没有出院子的鸿文三姐从主屋走出院子,又从院子走到门廊。

接着笑容满面地打开门,迎接等待许久的李兆培和一众战士们。

李兆培和鸿文三姐一经见面,就表现出了仿佛相识已久的亲切,两人兴致很高地聊着家常,说着抗日进展。


资料图

说到物资时,李兆培忽然面露难色,再看原本谈笑生风的战士们,也齐齐地低下了脑袋。

原来,新的抗日队伍组建时可谓一穷二白,不仅装备差,连日常的物资都极为匮乏,一丁点家底也没有。

虽不至于穷途末路,但大家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过像样的东西,连队里的伤兵都无法正常饮食。

听到这话,鸿文三姐连忙让家里的佣人准备食物,甚至还亲自下厨,为战士们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

吃过饭后,李兆培准备带兵返回,鸿文三姐却将其拦住,带着李兆培和几名战士来到库房。

鸿文三姐指了指两辆载满粮食的推车:“让其他战士们也吃好喝好,有了力气,才好作战。”


资料图

李兆培连声道谢,并从兜里掏出笔和纸,要给鸿文三姐写一张欠条。

谁知鸿文三姐却将其拦住,看着李兆培说:“这是我和我丈夫的心意,只想让战士们吃饱饭,不是外借。”

李兆培不顾阻拦,一笔一画地将欠条写下。

严肃地说:“三姐,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如果你不收下,战士们宁愿饿死也不会吃一口。”

鸿文三姐无奈,只得收下。

李兆培带领队伍整理好粮食,正准备出门,一名佣人又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两包蒸好的馒头:“夫人说,各位是回娘家,娘家给各位准备了些返乡干粮,请务必收下。”


资料图

李兆培还未出声阻拦,一旁的梁月娇便一把揽下,鬼灵精怪地对李兆培说:“我娘给我的,我分给战友们吃,这不犯纪律吧?”

身后的战士们哭出了声,李兆培也感动得眼泪直流,朝着鸿文三姐敬了一个礼:“三姐,共产党不会忘记你的!”

义无反顾

1944年下半旬,江门抗日队伍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阶段。

日军为解决物资问题,连续派兵进军各个乡村,屠杀抢掠无恶不作,本就势单力薄的共产党,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机。

以上南村之战、四九镇之战为例,我方的每一场作战,面临的最大困难并非日军装备好、人数足,而是物资紧缺。


资料图

众多战士在负伤后因无法及时治疗而壮烈牺牲,前线的战士因无法进粮而筋疲力尽。

如果不能及时恢复物资问题,等待抗日队伍的,将是被日军逐步蚕食的危险处境。

但百姓粮食被抢,后线物资运输线路被断,粮食的市价又太高,抗日队伍也无计可施,仅能在多重打击下艰难求生。

鸿文三姐听到消息后,夜不能寐,心如猫抓一样焦急难耐。

如果前线的战士连饭都吃不饱的话,又如何对抗强大的日军呢?

对此,鸿文三姐不惜冒着被举报的风险,前后多次找人向根据地传话,表示可以帮助队伍,以解燃眉之急。

但每次传递消息,结果都是无功而返,抗日队伍的动向也仅能从一些小道消息中得来。


资料图

为了不错过抗日队伍上门救助,鸿文三姐每天都要在院子里坐到凌晨。

直到这年的12月29日,夜已入深,鸿文三姐坐在院子里已经接近5个钟头。

江门虽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冬夜仍旧冷得厉害,坐在院子里,时常能看到白雾从油灯面前飘过。

正当鸿文三姐准备回屋时,只听门外响起了三声急促的敲门声。

鸿文三姐心中一喜,开门一看,正是李兆培!

请人进了屋,李兆培和战士们先是喝了两大碗水。

正想开口说话,但被鸿文三姐止住:“我知道现在什么情势,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你不用多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资料图

未等李兆培反应过来,鸿文三姐便带着众人走向仓房,白米已经满满当当地装进了袋子,几乎占满了整个仓房。

随后,鸿文三姐又从另一间屋里拿出了一个沉甸甸的袋子,里面装满了金条和大洋。

她缓缓地说:“这些钱用来给战士们购买物资,一定要让受伤的战士们康复,因为无法治疗而牺牲,是全中国人民都不想看到的。”

李兆培眼含热泪,不停地向鸿文三姐道谢。

随后义正词严地说:“三姐,这些东西,也要称重计量,感情归感情,原则问题不能出错。”

没想到,一向强硬的鸿文三姐竟然点头同意,她望着布满星星的夜空,长叹一口气:“算,必须要算,你也必须要给我打欠条!我要等战争胜利了,带着这个欠条,让新中国还给我!”


金额巨大的欠条

李兆培也随鸿文三姐看向夜空,笃定地说:“新中国一定会成立。”

三姐闻言,脸上已经涌出热泪,她肯定地说:“新中国一定会成立!”

伟绩永存

回到现在,梁诗伟老人所发现的那两张欠条,就有了根源。

梁诗伟找上政府之后,网友展开了热议,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既然有着这张欠条,为什么要到如今才拿出来呢?

因此,有记者寻找到了一位在当时参与抗战名为简惠仙的老人。

老人表示,在当年,自己的丈夫和李兆培是同事关系,正是李兆培队伍里的指导员。

她肯定了这张借条的真实性,她在采访中表示:“正是因为有了鸿文三姐的援助,我们的部队才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


简惠仙

而说到为什么时隔这么多年再拿出来,原因显然,在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全国就进入的特殊时期,很多地主都遭到了波及。

鸿文三姐为保身,便将这张欠条当做秘密永远地藏了起来,直至离世。

如果不是梁诗伟老人找到,这张欠条将会和过去一样消失不见。

同时,记者还采访到了鸿文三姐的女儿,即上文所说的游击队队员梁月娇。

在记者询问她时,这位老人久久没有回复,而是看着空无一物、颜色单调的蓝天。

良久,老人才微弱地说出一句:“往事不堪回首。”

我国政府对抗战有功的人士绝不吝啬,一概嘉奖,而且过去也有偿还欠条并给予奖金的例子。

但,梁诗伟老人所提出的3万亿元,不要说江门无法承受,就连全国也难以支付。


梁诗伟

要知道,我国最有钱的商人,身家也不过百亿元,3万亿,简直是天文数字的概念。

另一方面,此欠条的出借人鸿文三姐已经去世,借款人李兆培也在90年代离世。

两名当事人都已不在,而这张欠条也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实在难以解决。

政府证明此借条为真实信息后,先后多次和梁诗伟老人进行交涉谈判。

具体谈判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一而再再而三的交涉中可以看出,事情并非想象中的顺利。

对于老人梁诗伟而言,晚年虽然生活安稳,但家中贫困,孩子也正准备买房、买车。

如果能够获得这3万亿,后续几代都不用再愁生活的问题。

但对于政府而言,3万亿,是一个一线城市的年收入都达不到的金额。


梁诗伟

当然,也有网友对“3万亿”这一数额有着怀疑。

即使将全部物品按照当时的价值换算,能得到的金额也不过500万元,加上2%的利息,哪怕是月息,也完全达不到3万亿。

从2010年到现在,十二年过去了,这场“3万亿”的欠条之争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但不可否认的是,鸿文三姐对于抗日的贡献不可置疑,欠条所列出的东西也是真实存在,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偿。

但梁诗伟老人喊出的“3万亿”天价,从各个方面来说都不可能实现。

即使物价再怎么换算,3万亿也属实是狮子大张口,是根本无法达成的要求。

因此,有不少网友提出建议,欠债还钱,属于天经地义,借条上的本金一定要还,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借条

但利息可以计算至建国之前,这样,既给了抗战人士一个交代,又能给事件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要知道,我国不会遗漏每一个好人,鸿文三姐的事迹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奖励和补偿。

相信政府仍在积极地和梁诗伟进行着友好协商,最终将会把此事件完美解决。

回看整个事件,鸿文三姐不失为一个爱国人士,也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女性。

她在国家危机时,甘愿倾家荡产进行援助,这种纯粹的爱国精神,相信很多人都无法企及。

鸿文三姐为国担忧,为国欣喜,同样也对祖国寄予着十足的希望。

她将每个战士看成自己的家人,对每个战士都有着最真挚的感情。


梁诗伟

政府在了解过此事之后,立即就将鸿文三姐的名誉恢复,虽然时间上晚了一些,但也让很多人都知道了鸿文三姐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出现了很多敢为人先的模范群众,他们无怨无悔地帮助着共产党,心中仅有一个心愿,让祖国回到昔日的和平与富强。

同样,笔者也希望梁诗伟老人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也希望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能够得到完美的解决,更希望鸿文三姐的在天之灵能够得到告慰。

本文标签: 抗战  文三姐  梁家  抗日  政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