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双子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院士齐聚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首期线上“能源化学云论坛”,为走好“双碳”之路解题支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我国“双碳”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对于这一目标,包信和解释道,碳中和是指通过平衡二氧化碳人为排放量与人为去除量,实现净二氧化碳零排放。他说:“事实上,碳中和只是初级要求。因为除了二氧化碳会对气候造成影响外,甲烷、氮氧化合物也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通过实现碳中和,国际社会最终是希望实现温室气体中和以及气候中和,从而让所有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变为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分析“双碳”实现路径。(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供图)
当前,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怎样如期实现我国“双碳”目标?
包信和认为,欧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71年时间,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43年时间,而中国只有30年时间,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难度和挑战非常大。
历史经验表明,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一国经济达到一定条件和水平。例如,发达经济体是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时实现碳达峰。而目前我国人均GDP仅超过1万美元,能源消费仍处上升通道。包信和认为,我国没有时间重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先快速增长-长时间饱和-再逐渐下降”的历程,因此,科技创新必须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逐年提高。即便如此,赵东元认为,可再生能源目前还处于“婴儿期”,难以实现“稳定供应-环境友好-价格低廉”三者完美兼具,可再生能源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挑起未来能源的重担。
“我们可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对一次能源的依赖中,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建设一个以化石能源为引领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因此对于一次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将是必然,化学化工、材料发展会是重要支撑。”赵东元说。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院士分析“双碳”实现路径。(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供图)
为确保能源可靠供应,目前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如何统筹好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之间的互补和优化组合?
包信和分析,化石能源仍是基础,无法完全取代。结合中国的资源禀赋,化石能源还将长期占据很大比重,用好我国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需要进一步提高煤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未来煤转化趋势是与可再生能源和氢等融合,最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包信和分析,太阳能是重点,高效、低成本硅基叠层电池技术将是趋势,“太阳能发电必须与储能系统配套,在一般储电和大规模电网中,电化学储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能源化学云论坛”是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推出的高端线上学术交流平台,特邀能源化学及交叉学科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分享前沿科技进展和思考,助力能源技术进步、低碳转型升级。(记者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