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绿地自救的时间不多了
原创 老谢 功夫财经
绿地的混合所有制背景,导致了其既没有正牌国企的豪横,也没有纯正民营企业的灵活,最终在近几年逐渐退出了头部房企的争夺。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绿地先后经历了销量下滑、评级下调、业主退房潮。
恒大是第一个暴雷的房企,但绿地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现在的楼市,已经成为‘萝卜蹲’的游戏。所有人都等着,恒大、融创之后,谁会成为下一个蹲下的‘萝卜’?
最近似乎轮到绿地蹲了,这个曾经能和万科争一时长短的‘绿巨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先后经历了销量下滑、评级下调、业主退房潮。
在楼市大环境萎靡的情况下,如此多的负面消息,显然让市场上仅剩不多的刚需购房者望而却步,进而加速市场的不信任从而形成马太效应。绿地未来的日子,恐怕会变得越来越难过。
而在更远一点的未来,恐怕所有房企的日子,都不好过。当然,现在或许也是时候让曾经躺着的房地产企业卷起来了。
01
昔日‘绿巨人’,摇摇欲坠?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绿地集团面临一笔金额超过10亿元的强制执行案子,正在进行司法程序。此笔强制执行案例,是武汉某项目的乙方公司申请的,与绿地的欠款问题有关。此外,绿地在湖南长沙的某个项目公司,也陷入了密集执行,仅是7月20日就总共有6条执行信息被披露。
一边是债主上面要钱,另一边却是购房者高喊‘退钱’。6月26日,深圳绿地新都会准业主发出一份退房要求书,准业主集体要求退房、退名额、退还所有房款及贷款利息、本金。要知道,该楼盘曾在2019年入选‘日光盘’,成为当时耀眼的明星楼盘。但三年过去了,这个楼盘却落得个一地鸡毛。
在全国,绿地也有多个住宅项目都被曝出维权,武汉、济南、赣州等多地的项目存在延期交付、涉嫌违规销售等问题。
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绿地被业主要求退房的新闻此起彼伏。很多人不禁疑惑,绿地不是国企么?怎么会搞成现在这样?
作为国内首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世界500强企业,绿地曾以2408亿元的销售额名列全国第一,也曾与万科争一时之长短,靠的就是其国资背景。
绿地在成立之初,是一家纯国企,公司由上海农委和上海建委百分百持股。后来,随着多次混改,绿地已经成为属于实控人为张玉良,有国资背景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的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上海格林兰投资、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城投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29.13%、25.82%及20.55%。上海格林兰投资就是以张玉良为首的绿地职工持股会。
在地产圈,很多人说张玉良是个身段柔软的人,是‘难得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找到微妙平衡’的存在。但是,这种平衡最终也限制了绿地的发展。绿地的混合所有制背景,导致了其既没有正牌国企的豪横,也没有纯正民营企业的灵活,最终在近几年逐渐退出了头部房企的争夺。
从去年开始,绿地的日子变得更加难过。据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绿地控股实现营收5447.56亿元,同比增长19.4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79亿元,同比下降58.8%。进入2022年,绿地连增收也做不到了,继2021年四季度大幅下降57%后,2022年一季度绿地销售额再次下降56%,仅有308亿。
销售额下滑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现金流问题,截至2022年3月底,绿地的流动性进一步减弱,现金总额降至657亿元人民币,同比2020年底下降了近30%。
为了保证流动性,绿地和曾经的万达一样,在不停地出售资产。5月16日,绿地集团发布消息表示,绿地纽约太平洋公园项目中的两栋公租公寓楼顺利出售,合同总金额为3.15亿美元。同时,绿地纽约太平洋公园项目另一金额为1.5亿美元的物业大单近期已完成签约。
但相较于绿地的债务,这些资产出售收入似乎杯水车薪。‘绿巨人’,已经摇摇欲坠。
02
转行能否带来新机遇?
恒大是第一个暴雷的房企,但绿地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从短期看,楼市持续萎靡的可能性不小。今年7月以来,已有近70个城市发布稳楼市政策。然而,效果却极其有限。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公布的数据,7月1日至26日,北京新房成交面积60.7万平方米,同比下跌50.8%,环比下降34.3%。
除了北京,根据wind数据显示,7月1日至26日,30个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跌27%,同比跌幅达到36.9%。
民营房企中,世茂、中南、融创、中梁、雅居乐等房企的销售金额降幅超过50%,新城、中骏、碧桂园和龙湖等房企降幅在40%左右;央企、国企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招商蛇口、华润置地、保利等房企的销售额降幅在30%以内。
曾经这些地产企业都在给自己谋求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恒大造车、卖水,碧桂园造机器人。绿地也开始尝试新的发展路径。去年11月,绿地控股发布《关于公司所属行业分类变更的公告》表示,鉴于公司基建产业的收入占比已超过50%,绿地控股所属行业分类已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
就像姗姗来迟的恒驰,未必救得了恒大,碧桂园的机器人也不见了下文一样,对于绿地而言,转行基建又能有多少机会呢?
更紧迫的是,留给绿地的时间不多了。
今年5月12日,穆迪将绿地控股(600606)集团有限公司的家族评级(CFR)从‘Ba3’下调至‘B2’,并将其列入了进一步下调观察名单,展望为负面。
6月22日,完成困境债务延期后,标普全球评级宣布将绿地集团评级下调至‘SD’。原因是,标普将该交易视为困境债务重组,这无异于违约。如果债券未延期,绿地集团可能缺乏在到期时进行全额偿付的资源和融资方案。
2023年9月,绿地将有290亿元人民币的等值债券(包括28亿美元离岸债券)即将到期。
曾经的‘绿巨人’,还能挺到那个时候吗?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