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更多人“系上安全带”?
文丨华商韬略 赵哲峰
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急性症状。
一旦出现骤停,救援每早一分钟,成功率就会提高10%。每耽误一分钟,与死神的距离就近了一大步。
在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只有不到3%,每年有超过50万人因此丧生,其中大多数都源于抢救不及时。如果再加上疾病与灾害突发导致的应急不及时,那就是一个更庞大的数字。
【校园猝死,社会“心”病】
没人会想到,一节平常的体育课上,一个20岁的年轻生命会永远离开。
2022年3月24日,山西财经大学的一位女大学生,在慢跑了200米后突然倒地。
当时,在场师生还以为是低血糖,眼见情况没有好转,大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立即呼叫了校医院和120。在校医到来之前,在场师生曾尝试对患者进行急救,但没能起到效果。
按照校方说法,在事发后9分钟,校医赶到了现场并实施救援,又过了9分钟,120救护车也赶到了。但遗憾的是,抢救最终失败了。
整个事件中,至少暴露了三个问题:1、在场师生缺少经验,低估了事态的严重和紧急程度;2、缺乏急救常识和技能;3、学校应急体系有待完善。
在心脏骤停发生后,如果能在4分钟内实施救援,成功率可达到50%。但在这起事件中,校医却过了9分钟才赶到现场。
以上三个问题,如果能解决其中任何一个,可能就会是另一个结果,但生命没有如果。
近年来,校园猝死事件频频成为社会热点,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接连发生了至少3起。
就在山西财经大学事发的同一天,西安培华学院一学生在宿舍内猝死;5月3日,兰州交通大学一名本科生在睡梦中与世长辞。这三起事件的死因,都是心源性猝死。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搜索引擎输入“校园猝死”,可得到2480万个搜索结果。这一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不仅是无数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全社会的巨大损失。
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呢?
【南京,北京】
走进南京大学保卫处值班室,会看到一个电影般的场面:保卫人员像美军后方指挥中心的技术人员一样,双眼紧盯着屏幕,右手灵活地移动着鼠标,屏幕上的光标像雷达探测器一样,在地图上的每个角落搜寻着。
▲南京大学急救系统
保卫人员监测的,是负责应急救援的志愿者和AED设备。为了能在意外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救援,保卫人员需要随时确认志愿者和AED的位置,保证所有片区都有对应的人员和设备配置。
这是国内首个高校应急救援系统,于2021年12月正式落地。
这套系统有多重要?
马拉松比赛是心脏骤停的高发场景,但却很少听到此类比赛中运动员死亡的新闻,原因就在于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南京大学的应急系统,是将150套AED设备(内置4G和定位模块)以及数百名志愿者信息,统一接入校内的在线求助平台。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求助者或路人可通过微信小程序一键发出呼救信息,以最快速度获得救援。
如果山西财经大学那名学生晕倒在南京大学校园内,在场师生就无需经过“打电话-等待对方接听-确认位置”的过程,掏出手机几秒内就可以发出救援请求与位置,急救控制中心会立即以视频通话的形式,对在场人员进行急救指导,而不是留下一群惊慌失措的人。
▲发送救援请求过程演示
同时,系统还会将位置发送给最近的、有急救技能的志愿者,志愿者按照系统指引,拿取最近的AED设备,以最快速度奔向体育场,整个过程绝不会延迟到9分钟后。
在南京大学应急系统落地三个月后,1000公里之外的北京,全市有1355所中小学、24所中专、80所高校,迎来了首批1469台应急救护一体机(包含AED和医疗急救包)。
与南大模式类似,北京市各中小学和高校也将基于这些设备,搭建校园数字化应急网络。求助端同样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发出信号。同时,教职人员也将接受急救培训,以保证险情发生时的救援成功率。
从南京到北京的校园保障,背后都站着一家企业:腾讯。
社会应急,是腾讯近年来探索的重点领域,它要做的,不只是向外界提供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还包括最关键的“人”。
项目上线第一个周末,南京大学就有139人报名成为志愿者。他们将获得腾讯从急救知识培训、到急救志愿者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
未来,这套流程将逐渐标准化、规范化地向更多校园输出。
那么,身为国内互联网龙头公司,腾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马化腾的梦】
多年前,腾讯一位员工在晨跑时突发不适,最终不幸离世。
这件事让马化腾大受触动,这让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打造一套应急系统,在120到来之前,抓住最宝贵的几分钟。
但打造应急系统,是一个复杂工程,它包括基础设施、人员配套、培训体系等,很难一蹴而就。
操作过许多商业项目的腾讯,在这个公益项目上,选择了循序渐进的策略,从公司内部的封闭式场景开始探索。
在2012年,腾讯内部诞生了一个神秘组织——“志愿者急救队”。
起初,急救队只是为了保障公司员工的健康。但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急救的力量在腾讯生根开花,并开始向外界社会输出。
在随后的几年里,每年都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2015年,William在深圳大学公交站台救下一名心脏骤停患者。
2016年,DanDan在深圳大鹏新区海滩救下一名5岁的溺水女孩;同年,曼研在深圳桔钓沙救下一名溺水男士。
2017年,Veda在马来西亚沙巴日落广场,救下一名心脏骤停的游客。
2019年,Edward在深圳蛇口码头晨跑时,救下一位溺水老人。
这些施援者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腾讯急救队员。如今,腾讯急救队员已经在各种紧急场景下,挽回了11条生命。
有急救队作为强力支撑,搭建应急系统过程中最棘手的“人”的问题,就这么迎刃而解了。接下来的一步,是将队伍融进一套数字化平台,而这正是腾讯所擅长的。
2020年10月,腾讯在全国的办公大楼上线了一套应急系统:在办公区、电梯口附近每隔20米贴上二维码。紧急情况发生后,扫码即可呼叫救援。
系统上线仅一年,就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
2021年10月,腾讯滨海大厦内一名员工早饭后突发心脏骤停,同事紧急扫码呼叫,不到2分钟,就有多人带着3台AED赶到现场,成功救回一条生命。据悉,这名被救员工还要在身体康复后加入急救队。
目前,腾讯已对全国上万名员工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累计对各地152个楼层进行了演练。这些在公司内部进行的早期探索和实战,为其后续打造开放场景下的社会应急系统,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
【“镇静剂”和“救命文档”】
社会有各种应急场景,小到一个人的突然晕倒,大到自然灾害和疫情。
另一个促使腾讯下定决心打造社会应急体系的原因,或许是互联网平台与数字化技术,在多起社会应急事件中,发挥出的超乎意料的作用。
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2020年初,疫情刚爆发时人们的恐慌感。让人恐慌的不仅是病毒本身,还有满天飞的各种谣言。它们通常以“警惕!某地实际感染人数已超xx”、“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可通过xx方式传播”的形式出现。
为了及时稳定社会情绪,引导民众科学防疫,腾讯火速推出“疫情辟谣平台”,半个月内被查阅4.25亿次,腾讯医典也上线了800多篇专业科普文章,被累计阅读超3.5亿次,为全社会打了一针“镇静剂”。
实际上,自疫情出现以来,腾讯就始终出现在社会应急最前线。
疫情初期,腾讯第一时间设立了“驰援新冠肺炎疫情”专题,通过专门的资助入口,为医疗机构和受困群体募集物资和资金,仅2个月筹得超6亿元资金。
为尽快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腾讯火速推出健康码方案,至今仍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依据。同时,腾讯还立即开放了腾讯会议等企业端产品的免费使用权,并对腾讯云紧急扩容,满足了5000万人同时在线的需求。
疫情爆发时正值寒假,为让武汉市73万名中小学生顺利开启新学期,腾讯教育2天内上线了腾讯课堂极速版,又经过反复测试和改进,半个月内实现了“支持百万人同时在线上课”,且延时低至毫秒级的性能,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
为缓解武汉一线医务人员压力,腾讯医疗影像团队迅速上线了新冠AI辅诊系统,2个月内为2.4万人次进行了CT诊断。2021年初河北疫情爆发,腾讯又开发出搭载AI辅诊系统的“移动方舱CT”,驰援河北抗疫现场。
如此种种,腾讯通过数字化技术解决了现实世界中的许多“无解难题”。可以想象,如果类似的疫情发生在20年前或更早,全社会将会遭遇何等巨大的困扰。
在2021年的“河南7·20暴雨”期间,腾讯也做出了一系列应急支援举措。
水灾发生当晚,河南大学生Manto用腾讯文档创建了一个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在线表格,表头按照“被困原因”、“紧急程度”、“地理位置”、“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分类,上线后迅速刷屏,成为求救者和救援人员之间最重要的沟通平台。
该文档上线12小时后,就收集了500多条求助信息,并吸引超250人同时在线编辑文档。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文档容量不够用了。
关键时刻,腾讯文档团队紧急扩容,一天多时间更新了450多个版本。
期间,该文档累计收集求助信息超1000条,民间自发在该文档提供100多个避险点,官方救援队信息也出现在文档中,医生们还自发组织起了线上问诊群,社会各界的力量都开始参与其中。
24小时后,表格中出现了85条“救援成功”的信息,其中有84岁的老人,有被困几小时即将分娩的孕妇,有被困车里一天没水喝的婴儿,还有多个被困的三口之家......
这些救援案例,无疑给了腾讯投入应急事业更足的底气和信心。
就在河南暴雨事件一个月后,腾讯应急项目组正式诞生了,它隶属于腾讯下设的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
SSV这个事业部,成立于2021年4月。当时,腾讯提出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主要方向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振兴”、“碳中和”、“教育创新”、“公众应急”等领域持续创造社会价值。
这次战略创新对腾讯而言意义重大,但更直接表现的,是它的实际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腾讯的应急体系,都是在社会发生紧急情况后的“因需而动”,但它的最终构想,其实是搭建一个随时准备好的系统,作为官方应急体系的补充。
专门的团队、更多的资源倾斜,腾讯关于打造社会应急体系的梦开始逐渐清晰。应急项目组成立后仅4个月,南京大学的急救系统就完成搭建,腾讯应急系统迈出了社会化的第一步。
之所以选择大学校园作为首个试点,是因为相比写字楼的封闭式场景,前者更具开放性,人员流动性也更强。同时,相比街道、公园等完全开放的场景,难度又低一些。
眼下,腾讯开始了新的探索——把这一模式应用到体育馆、博物馆等更多半封闭场景中。而它的最终目标,自然是覆盖全社会。
【“摔”出来的人工智能】
在助力社会应急体系建设中,腾讯的另一大方向,选在了自己的长项上——将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应用到更广泛的应急场景中。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行业人员短缺的问题愈发突显。在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2.67亿,65岁及以上的有近2亿,而具备专业照护技能的养老护理员,却只有50多万人。
在很多养老院中,一名护理人员往往要同时照顾数名老人,使他们很难对老人跌倒、走失等突发情况做出及时应对。因此,存在一部分护工为了防止意外发生,限制老人活动范围的情况,导致老人的安全和生活质量难以两全。
针对这一社会痛点,腾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希望用技术的方式,解决人的难题。
在深圳市南山区的一家养老院内,驻守着100多个“隐形护理员”。这些“护理员”的主体是热感应探测器,它们利用视觉神经网络时刻“观察”老人们的状况,一旦发现有人摔倒,就会立即呼叫救护车。另外,当有老人要走出养老院边界时,它们也会立即向工作人员发出警示,防止其走失。
这套系统是腾讯开发团队历时三年,通过人为模拟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各种摔倒姿势,不断训练AI算法后,一遍又一遍“摔”出来的。
▲防跌倒监测系统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4000万名老人跌倒,约有20%的人会在跌倒后留下重伤,这也是当前中国65岁以上老人伤亡的最大诱因。另外,中国每年还有50万名老年人会走失。如果老人监护系统能够在未来普及,无疑将避免大量悲剧发生。
在这个养老院里,腾讯还专门开发了一套健康监护系统。在每个老人的床边,都有一个与医用传感器相连的平板电脑,护理人员可以随时用它来观察老人的身体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就第一时间采取医疗措施。这套系统保持对外开放,可以授权给医生以及老人的家庭成员进行远程访问。
除了视觉AI技术,腾讯也为自己的听觉AI技术找到了用武之地。
中国目前有超过2000万名听障人士,这还不包括听力下降的老年人。如何解决这部分群体在紧急情况下寻求医疗支援的难题?
2021年12月,腾讯推出了“无障碍急救”功能。当听障人士需要医疗救援时,可通过“企鹅急救”小程序呼叫120,用文字表达需求,系统将文字转化为语音发送给120接线员,再将接线员说的话转化为文字,发送给求救者,形成无障碍沟通。
此外,在上文提到的“隐形护理员”中,腾讯也加入了语音识别技术,只要老人发出“救命啊”、“来人啊”、“帮帮我”等呼救敏感词,系统就会发出告警。
从AED应急系统,到养老人群的护持,从社会紧急事件的应对,到灾难信息的通畅透明。腾讯的整个社会应急梦,看起来正在逐渐成型。
但在整个应急梦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命题;如何为全社会系上“安全带”。
【为社会系上“安全带”】
当我们开车时,谁也不知道会在哪里发生意外。如果意外不可避免,唯一能做的只有提高安全意识,尽量降低意外带来的伤害。
最起码,要记得上车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安全带系好。
无论是学校和写字楼里的急救系统,还是助力抗疫救灾的互联网平台,乃至养老院中的“隐形护理员”,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在遭遇意外时,有更多的安全带可系。
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曾经讲一段话:数字科技企业决不能满足于站在同心圆“最内圈”来提供从产品和服务,更要时刻以同心圆“最外圈”的利益相关者——社会(特别是社会边缘人群)来深思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我们置身这个视角,审视腾讯和它搭建的应急体系,会发现这家公司在商业奇迹之外,正在不断深入整个社会各个隐秘的角落。它看起来缺席了一个又一个“最内圈”的热门风口。但它又在以一种更柔软的方式站在“最外圈”,深思自己的职责,用自己最擅长的数字化能力,结合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去探索、践行自己的职责。
对于整个社会应急体系而言,腾讯的实践既提供了参考,也发现了更多要补的功课。
以个人急救应急体系为例,多方数据显示,美国和日本每十万人的AED数量均超过200台,而中国只有个位数;急救知识普及度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的普及度为40%~60%,我国只有1%。一直到2017年,中国仍然有65%的居民从未听过AED这一名词。
另外,尽管我国法律早在2017就通过了“好人法”,也就是民法典第184条所说的“救人免责”,但大多数人还是因为缺乏法律常识,而对急救行为有所顾虑。
总结起来就是,不知道、不会用、不敢用、没得用。
目前,美国的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在8%至10%之间,在纽约等大城市可达到15%左右。如果我们也能将这一数字提升到10%,那每年就能让4万个家庭免于陷入悲剧中。
总体来看,我国每年大约有1.4亿人会经历各种意外状况,其中有3500万人次需要一定的医疗援助。
在个人急救应急体系之外,诸如安全生产、自然灾害、消防、交通等更多存在应急救助需求的领域,都存在社会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专业人员数量不足、民众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也是亟需全社会共同寻找答案的地方。
2022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针对社会应急中的各个领域,各自规划了对应的建设目标。在整个规划中,可以看到两处发力的重点,既与腾讯的实践密切相关,也将为整个体系的建设,带来明确的帮助。
一条是,“加强应急力量建设,提高急难险重任务的处置能力。包括建强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提升行业救援力量专业水平,加快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引导社会救援力量有序发展。”
另一条是,“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进创新驱动的发展动能。包括破解重大瓶颈难题、构建人才聚集高地、壮大安全应急产业、强化信息支撑保障等。”
那些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虽然很难在短期内根本解决,但如果有一只“更有力的手”来加快、加强主导,那么整个社会系上安全带的速度,显然会更快。公众的日常保障,显然也会更牢。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