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台湾老兵想回大陆养老,给侄子打电话:我没钱,你还养我吗?

热点资讯2022-08-06 22:00:23未知

96岁台湾老兵想回大陆养老,给侄子打电话:我没钱,你还养我吗?

解放前夕,许许多多国民党兵被迫去了台湾,从此隔海相望故里,他们大多年事已高,身体不便,只能在梦里回到故乡探亲,或者死后魂归故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真切地形容出国民党老兵流落在外思念家乡之情,任岁月沧桑,终物是人非。


资料图

2019年,湖南常宁市罗桥镇大枫树村村民邓友爱接到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来自我国台湾省,一个颤颤巍巍的声音传出:“我想回去,但是我没钱,你养吗?”

电话那头,是邓友爱几十年没有见过面,没有联系过的大伯邓雪桂,这位当年被迫离开家乡的国民党兵,如今已经96岁高龄了,

他在临死之前的唯一愿望,就是可以在故乡养老,死后葬在老家,邓雪桂在电话里讲着讲着流下了眼泪,往事如云烟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

万千愁绪唯乡愁难灭

蒋介石败退往台湾的时候,带走了近百万的军队,这些大多20出头的年轻人,独自一人来到台湾,从此与海峡对岸的家人天各一方,一别就是几十年。


资料图

1945年,22岁的邓雪桂被国民党拉去当兵,“每户1人,不参军就抓你去”,国民党打算用这种方式,试图挽回自己在战场上的劣势。

作为邓家长子的邓雪桂,就这样被拉去了解放战场上,母亲在他离去后天天在家里祈祷平安,盼着他早日归来。

好在邓雪桂比较幸运,他并不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负责后勤运输工作,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1947年,邓雪桂随部队转移,恰好经过了湖南家乡,他便跟领导告了假,申请回家探亲,得到了批准。


资料图

这次回家,他只待了3天,便急匆匆地追赶部队去了,临走之前,母亲追到了村子门口,对他千叮咛万嘱咐道:“你一定要平安回来啊!”

这一别,成了永恒。

不久国民党败退台湾,邓雪桂也被迫随军前往,蒋介石打着保票“不用多久,就会‘反攻大陆’”,大家都相信了,邓雪桂也相信了,

他觉得退到台湾只是一时间的,很快就可以打回去,然后战争结束,他就可以返回家乡了。事与愿违,往后近40年,他都没能离开台湾岛一步。

初到这里的邓雪桂,四顾茫然,陌生的环境,听不懂的闽南话,他和其他数以百万计的普通国民党士兵一样,孤单又孤独。


资料图

“我从24岁来到台湾,如今已经98岁了”提起那一段漫长而又孤寂的岁月,邓雪桂眼里噙满了泪水,心酸和苦楚谁能懂。

蒋介石为了一己私欲,谋划“反攻”大业,严禁普通士兵在台湾结婚成家,更禁止同大陆方面联系,

由于国民党当时严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只要稍加联系,就能被冠以罪名严处,

为了防止退伍士兵偷偷返回老家,影响到军队士气不说,还会导致兵源短缺,如果这些士兵回大陆后透露台湾消息,将会影响到台湾的“安全”。


资料图

蒋介石为了杜绝这一结果,严令禁止退伍士兵返乡,只得留在岛上,邓雪桂就这样在岛上呆了几十年,没有结婚,更没有亲人。

有些士兵想偷偷写信回家,却连信都寄不出去,好不容易托人带出岛去,也送不到老家的地址。

记忆中的家乡地址,在多次的行政区划调整后,早已成为历史,重重困难,令只言片语都难以传递到家乡的亲人手中。

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长期以来一直压抑思乡之情的老兵们,终于爆发了,他们在街头,在机关单位面前抗议示威,强烈要求准许老兵返乡探亲,与亲人团聚。


资料图

1987年12月,邓雪桂激动地踏上了返回老家的路程,那一天,他永远都忘不了,那一个月,10万名老兵申请了返乡探亲。

一生就等这一天

在邓雪桂第二次离开家乡,远赴战场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再也没有收到儿子的消息,一晃快40年过去了,村口的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

通往村外的路口处,母亲佝偻蹒跚,搬着小板凳坐在那里,她在盼着自己的儿子归来,40年如一日,


资料图

尽管别人一直告诉他,他的儿子邓雪桂很可能已经在战争中丧命了,再等下去也等不到的,每到这个时候,母亲总是坳扭地说“我儿子没死,他马上就回来了。”

万千牵挂,抵不过岁月漫长,等了快40年,每日都在盼着儿子回来,终日以泪洗面,终于是哭瞎了双眼,最后在牵挂中离开了人世。

命运有时候就是喜欢开这样的玩笑。在邓雪桂的母亲离世这一年,也就是1987年,邓雪桂可以返乡了,可怜的老母亲,终于是没能等到这一天。

而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邓雪桂,顾不上喜悦,马不停蹄地向着湖南老家奔去,生死两茫茫,母亲已经安葬了,邓雪桂从此只能在记忆里怀念母亲的音容相貌了。


资料图

在母亲的坟墓前,花甲之年的邓雪桂长跪不起,仰天痛哭,“母亲,我回来了,你怎么就先离开了呢!”撕心裂肺的呐喊,令所有人痛心不已。

世间最为难过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苦苦等候40年的邓雪桂,只为等到见到亲人的这一天;坚信儿子没死,同样等了40年的母亲,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心里怀着愧疚和难过,邓雪桂在母亲墓前磕头磕到头破血流,他的弟弟和侄子上前拦着,也没能阻止他,

余光中老先生曾作《乡愁》一诗,如今,乡愁化为一方矮矮的坟墓,邓雪桂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资料图

满怀愧疚难以补偿

好在邓雪桂还有弟弟健在,可以弥补思念,俩人一路手牵着手,走回了村子,乡亲们在村口等候,这位“消失”了几十年的邓家大儿子,依稀在脸上还能看出当年模样。

离开这几十年,邓雪桂发现他早已经认不出村子里的人了,但是内心的羁绊,同根同源的血脉,令他觉得眼前的“陌生人”身上,多了一份亲切。

回到曾经的老家,站在门口的邓雪桂颤抖不已,多少年了,自己朝思暮想,在梦里梦见无数次的家,终于在眼前见到了。


资料图

里面的一切还有着他的痕迹,弟弟拿出母亲给他缝制的衣服,墙上还挂着他临走之前留下的照片,看着那个郁郁葱葱的少年,邓雪桂再次留下了泪水。

离开了这么多年,人总是会感叹物是人非,家乡的破旧和贫穷让邓雪桂深感愧疚,自己竟未能为家乡贡献一砖一瓦,

这次返乡,原则上他还是不能留在这里,必须返回台湾,匆匆待了2天,见到了家人和父老乡亲,邓雪桂心里已经安了心,

离开之前,他向弟弟和侄子外甥许诺,“一定会常回来看看”,便收拾好行囊,再次踏上了离别的旅程。


资料图

他还将身上带的钱和东西,都散给了家人和父老乡亲,他说这是他的心意,是对家乡的亏欠。

村民们一直送他到路口。

邓雪桂不想走,这里是他的根,是他出生的地方,这里有他的牵挂,有他一生联系着的血亲,可他又不得不走。

回去之后,政策的变化一度令他难以返乡,1996年,他又申请到了探亲资格,这次,他带上了更多的积蓄和礼品。

他帮助弟弟盖起了一座两层的楼房,还捐钱给村里的学校,每家每户他都上门送礼送钱,这是他能想到的弥补内心愧疚,贡献家乡唯一的方式。


资料图

村民们也很感激他,纷纷邀请他到家里来吃饭,坐在饭桌上,邓雪桂感受不到隔阂和陌生,热情的家乡人,用真心真情融化了他的内心。

侄子邓友爱最喜欢这个看起来“陌生”的大伯,因为每次他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自己没见过的东西,玩具,吃的,穿的应有尽有。

分别的时候,弟弟劝邓雪桂留在家乡,“政策上的事情可以解决,我去办,你留下吧”面对弟弟的挽留,邓雪桂犹豫再三,终究还是拒绝了。

他很想留在这里,但是人老了,有些事情,习惯是很可怕的,住惯了台湾的环境,一下子搬到村子里,气候、条件什么的都不能适应。


资料图

母亲去世,弟弟也有自己的家庭,邓雪桂不知道自己能去哪?40余年的时光,改变了很多事情,这里是他的家乡,但是他已经无法适应这里了。

他对弟弟说:“我会回来的,等我年纪大了,我想葬在母亲的身边”。这样一份执念,一直存在心里。

2008年,他再次回到老家,依旧是大包小包,带着钱回来的,这次,侄子邓友爱准备结婚了,他给了一个大红包。

度过了一周的时间,临走之前弟弟再次邀请他留下,政策变好了,留在这里也没有问题,邓雪桂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资料图

他给弟弟的借口是,家乡蚊子多,还是旱厕,条件也不好,他年纪大了,无儿无女,没人照顾,不太方便;自己在台湾还有一些战友,放心不下。

弟弟听完邓雪桂的话,沉思了许久,终于做下决定,将自己的儿子邓友爱,过继给邓雪桂做儿子,以解他膝下无子之苦。

“你随时可以回来”弟弟的话刻在了邓雪桂的心中,令他感动不已。谁能想到,这次一别,兄弟二人便生死相隔。

接到弟弟去世的消息后,邓雪桂伤心不已,此时邓雪桂已经90岁高龄了,行动不便,返乡已经成为他的奢望,


资料图

人生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葬在母亲旁边,随着战友们的先后离开,孤身在台湾的邓雪桂,愈发感到难捱,无子无女,终身未婚,如今连可以说话的战友都不在了,

日子也过的十分艰难,原来他每次返乡,都会把积蓄全部带回去,退役的老兵待遇并不高,他只给自己留了一点点的生活费,其余的,全部反哺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人生最后一个愿望

2019年,96岁高龄的邓雪桂拨通了侄子邓友爱的电话,说出了那句他思考很久很久的话“我没钱,你还养我吗?”


资料图

侄子邓友爱,是邓雪桂唯一想到可以托付的人了,他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会不在了,趁着现在身体还可以,他想飞回家乡,在那里度过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

听着大伯在电话里苍老的声音,邓友爱也很感触,他没想到,邓雪桂会这样跟他说,在他心里,大伯就是他的大伯,

而且自己也过继给了邓雪桂做儿子,就是不是亲生的,也会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对待他。可是憨厚老实的邓友爱,不太善于表达这样赤裸裸的感情。

农村人表达感情总是含蓄的,在电话里,他结结巴巴的回答,邓雪桂一度以为这个侄子不愿意,“你现在那么紧张干什么,我回去,讲良心话,死的快活一点儿”。


资料图

邓友爱赶忙解释,“有钱没钱,我都养的,不管是90岁还是100岁,我会像对亲生父亲一样给你养老送终”。

为邓雪桂养老,是邓友爱的父亲临去世前就交待给他的,他也没等邓雪桂动身就开始准备了,先是将家里的房子腾了出来,专门空出一间收拾干净,

装好了空调,邓友爱还记得邓雪桂不喜欢村子里的厕所,特意将家里存放粮食的小仓库,清空后准备改造成带马桶的厕所。

他和妻子商量好了,由他们二人轮流照顾大伯,“这都是我身为晚辈应该做的”邓友爱笑着说,满脸的期待。


资料图

邓雪桂是幸运的,他在人生的最后,回到了这片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上,家乡是什么,是那熟悉的地方,是熟悉的味道,是熟悉的人,组成的烙印。

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前往天涯海角,总会有一根细细的线,钩住内心里的小小角落,那是融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记忆。

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两岸人民会拥抱在一起,埋葬在对岸的孤独灵魂,可以得到安息,可以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

本文标签: 台湾  蒋介石  中国国民党  老兵  战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