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厂,还是痒厂?一个鲁西南小村的“正名”,体现了基层检察机关为民办实事的细致作风。
长期以来,“两点之差”导致的户籍等信息“错乱”,让村民在参军入伍、考大学、考公务员时常遭遇资料审查波折,在办理银行贷款时也可能审查不过关。在这个村,街边竖立的广告牌,墙上张贴的条幅、公告,村里获得的证书、奖牌,都有“庠”与“痒”混用的情况。
老村民介绍庠厂村村名文化历史。(受访者供图)
2020年9月,山东省泗水县检察院审查起诉了一起危险驾驶案,在审查被告人身份时,发现其身份证和户籍证明上的地址均为“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乡痒厂村”,但被告人却供述自己住在“庠厂村”。
泗水县检察院政治部主任曹阳说:“虽然犯罪嫌疑人说两种写法都行,但我觉得,村名使用带病字头的字,很少见。”
曹阳随后向公安机关调取了犯罪嫌疑人的户籍信息,又到庠厂村比对照片、核实身份,确定犯罪嫌疑人是该村村民,只是公安人员在为其办理户籍登记时把“庠厂村”错登成了“痒厂村”。
“老辈人上过私塾的,谁不知道啊。我们村可了不得,因为孔老夫子在这里教过书,才留下了村名‘庠厂’。”80岁的村民仇振生说。
为了解决“两点之差”,检察官到县民政局基层政权科(普查办)了解情况。相关资料证实,政府部门对村名的认定就是“庠厂村”。
庠,是指殷、周时期的学校。《泗水县地名志》记载:“庠厂,根据《孔氏家谱》记载:明代为孔府所辖厂屯之一,因孔子曾在此教过书,故命名庠厂。”
检察官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咨询专家,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从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保存历史文化的角度,有必要为这个村“正名”。
今年2月,泗水县检察院向当地公安机关制发了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将户籍信息中的“痒厂村”予以更正。对调研时发现的公交站牌、营业执照、奖牌等处将“庠厂村”写错的情况,泗水县检察院也跟进监督,向泗水县人大常委会建议开展更大规模的地名排查工作。
检察官到庠厂村为村干部现场纠正村名使用错误。(受访者供图)
目前,当地公安机关已经落实检察建议,制定了全县电子户籍排查整改方案,不仅将庠厂村村民的户籍信息予以更正,还把发现有类似问题的3个村庄名一并更正。
庠厂村党支部书记王承运感慨道:“少了‘两点’,不仅解决了村子里许多老大难问题,也正了文脉,找回了历史。”(记者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