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民日报点赞的“追风少年”:不设限的成长,让突破内卷成为可能

热点资讯2022-08-08 10:32:23佚名

被人民日报点赞的“追风少年”:不设限的成长,让突破内卷成为可能


看点在我们的教育中,从来不缺乏所谓“公式化”的优秀:游泳太普通,就去练铁人三项;钢琴太常见,就去学管风琴;普通学科竞赛玩不转了,就冲向USACO……大家不停在“内卷”道路上奔跑,只为寻找“出圈”的可能,但这样往不仅身心俱疲,还容易透支孩子的未来。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同质化”的困境呢?也许在“追风少年”苏镝坷身上,我们能从他与众不同、但精彩无限的成长道路上,得到更多启发。

文丨庄晓 编丨Lulu

最近,我们似乎常常在见证历史。

连日来,在高温热浪席卷下,不仅我国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致,就连北半球最冷的地方格陵兰岛上的科考人员,都穿起了短裤。

热浪还未消散,一场接一场突破极致的暴雨又冒出了身影。在常年平均降水量仅94毫米的阿联酋Masafi,近日在1天的时间内,就下完了之前500多个常年7月的雨量。


极端气象频发,也让人们比以往更关注天气的变化,不过,要想识得气象“真面目”并不容易。

天上的卫星和地上的观测网,只能“管中窥豹”。要想真正认识暴雨和台风的模样,人们必须深入风暴的中心。

作为气象爱好者的一员,中国传媒大学的大三学生苏镝坷,在过去4年多时间里,就专往刮风下雨的地方跑,哪里的风暴厉害,他就越有可能出现在哪里。


苏镝坷在拍摄中

从2019年追击超强台风“利奇马”开始,苏镝坷一路拍摄了上百场强对流天气,足迹遍布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浙江、吉林等12个省,总里程数近40000公里。

和暴戾风暴的正面交手,极具风险,要想在千里之外成功追风,也不那么简单。

首先,人们需要拥有扎实的气象学基本功,能准确读取晦涩复杂的气象数据;

其次,还要有说走就走的果断,和不畏危险的胆量。

因而在国内,“追风一族”多属于小众领域,能坚持常年追风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作为四次精确“拦截”台风的苏镝坷,在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努力。


不过付出必有回报。如今,摄影专业的苏镝坷,不仅对气象学有所涉猎,还自学编程,改造并设计追风器材,实现更加精准“追风”。

他在追风现场搜集的各类信息,还成为一些气象台的补充资料,被研究使用。他的勇敢和执着,也让他成为被人民日报认可的优秀青年。


与此同时,他还将自己的追风故事,制作成视频上传到B站,收获了24万的粉丝。目前,他还在筹备自己首部追风纪录片,希望用可视化的手段,捕获大自然的力量。

心有热爱、行有所动,又肩负社会责任感,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一种成长模式吗?

在越发激烈的教育竞争和社会内卷下,出彩并不止于一种方式。和“气象”结缘的苏镝坷,就为自己的成长之路,赋予了鲜明的个人特色。


在近期举办的“华夏基金·2022哈佛HSYLC峰会”上,我们见到了这位“00后”的少年追风人。而他的独特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


采访中的苏镝坷


观看一场风暴,

就像看一次生命的历程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一场酝酿已久的暴风雨即将来袭。不过让苏镝坷没想到的是,原本打算拍摄雷暴云结构的他,先迎来了一粒粒空降的冰雹。


苏镝坷晃了下神,才猛然从车里冲了出来,一手扶着头,一手抱着摄像机,近乎“贪婪”地拍摄起来。

和暴雨台风这些尚能精准预测的气象不同,冰雹更像是天地间的随机产物,对追风人们来说,可遇而不可求。

“记得我当时边拍还边大吼大叫‘终于拍到了!终于拍到了!’我觉得自己那个时候的状态还挺疯狂。”

和梦寐以求的“冰雹”不期而遇,这让一贯以冷静自持的苏镝坷,几乎不顾自己的安危,瞬间“燃”了起来。

考虑到安全,这段冰雹视频只拍摄了3分钟,但这也正好见证了苏镝坷对于气象的热爱,对“追风”的痴迷。


苏镝坷拍摄的冰雹视频

这种热爱的力量是持续性的。

追风路上,苏镝坷发现,每个风暴都有自己的出生、成长和消亡。“观看一场风暴,就像看一次生命的历程。”他会震惊于风云变幻时的壮美,也有云开雾散后的豁然开朗。

苏镝坷也非常享受风暴逐渐向头顶压过来的过程,这时车和人都像被风暴吞掉。“哦!”“来了,太漂亮”车内同伴发出了一声比一声高的赞叹,那是他们对抗恐惧的方式。

呼啸的风暴转瞬即逝,再回头时,苏镝坷发现,暴雨走过的地方出现一道彩虹,太阳刺得人睁不开眼。


这是一个极富成就感的过程,但追风暴有时就像拆盲盒。“追10个风暴,能成功3个就不错了,”在苏镝坷眼中,成功的“追风”,更像是对完美的极致追求。

他们希望记录下更精彩的强对流天气,不仅要有完美的云层结构、观测的时间、位置,也要记录到“风暴从出现到消亡的完整过程”。


苏镝坷在东北记录到的超级单体墙云

苏镝坷也承认,“没有规律也是大自然的规律,你不可能什么都猜对。”

这也意味着,在每次“追风”之前,苏镝坷和队友们,都要进行细致周密的准备。


追风后的苏镝坷,养成了每天阅读国内外权威气象资料的习惯。每到国内4至10月的“追风季”,苏镝坷更会认真研读相应的图文资料,一旦发现强对流处于不错的状态,他们就会进行仔细地筛选标注。

追击台风“烟花”,就是苏镝坷在做足了前期准备后,第一次进入台风核心的成功案例。

被苏镝坷注意到时,台风“烟花”还只是气象预报图上一块紧实的云团,未被命名。

很快,“烟花”越长越大,从太平洋挪向陆地板块,又和副热带高压的气流一起,将海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到陆地,这也是郑州“7.20”特大暴雨的原因。


对于这个有着极其惊人降水量的台风,苏镝坷和队友们格外谨慎。刚开始,追风小队们把追风地点设定在象山半岛的松兰山国家旅游景区沿岸。

然而就在距离预报台风烟花登陆,仅剩约1天时,苏镝坷和队友们惊讶发现,烟花忽然转身北上“不告而别”了!

最终,紧张测算后,他们迎着强风,找到了新的观测地点。幸运的是,这回他们终于跟上了“烟花”的脚步。


凌晨四点,天空逐渐变亮,雨势减弱,但耦合了附近建筑、桥洞的风声,依旧发出恐怖的嚎叫,追风车在裹挟着砂石的风中来回摇晃。

“给人一种快要翻掉的感觉。”仅仅打开车窗几秒钟,苏镝坷就发现,车内已灌上了一层薄薄的沙子。

身处风暴中央,人仿佛被狂风吸出车门,雨点砸在身上像针扎一样疼。苏镝坷和队友把提前备好的桶装水压在风速计的脚架上,这时,读数显示风速已达到9-10级,阵风10-12级。


2个小时后,风势终于开始减弱,测站大气压传感器传来了详尽的数据,清晰记录下“烟花”登陆地时,压变化的全过程。通过数值,苏镝坷意识到,自己第一次进入了台风风眼。


而这仅是苏镝坷追击台风的新起点。

在之后的4年中,苏镝坷走过了全国十多个省份,追逐超过100个恶劣天气事件,拍摄了大大小小上百场强对流天气,并驾驶车辆5次来回穿越台风中心,获得了大量有关台风气压、风速、湿度等一手数据。

短短几年,苏镝坷从一位气象爱好者,成为了如今颇具专业水准的气象学“资深粉丝”。

但回头来看,除了精准记录台风各项数据外,苏镝坷觉得,全程“追风”还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他认为,台风拍摄中的最好画面,是“一棵倒地的树在暴风中痛苦地摇动,这才真正体现出台风的破坏力有多强。”

因而,在此后的气象拍摄中,苏镝坷也有意识地将镜头,对准了更多元素。


苏镝坷拍摄的“树在暴风中痛苦摇动”

2020年夏天,中国南方再次爆发洪水。苏镝坷和队友们从重庆出发,历经湖北宜昌、武汉等城市,最后随着江水抵达南京。

一路走来,他们几乎用镜头全程记录下洪水对于长江流域的重要影响。


在长江下游的一个小村落,苏镝坷见到了让自己一生难忘的场景:一个农民正木讷地,坐在自己被水淹没的田里钓鱼。

看着大片被洪水淹没的良田,“他们和我说,你们这些小年轻,不知道我们农民的苦啊……”

寥寥几句对答,却道尽了千百年来,农民们在天灾面前的不甘与无奈。


被洪水覆盖的田地

“我当时听了,很心塞。”苏镝坷告诉外滩君,“当我真正到了现场,成为了里面的一部分,我才真正认识了自然灾害的可怕性,也终于知道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弥足珍贵。这是我在报纸和手机上看一千遍新闻都没法体会的。”


用图像呈现真实的数据,也成了苏镝坷持续追风的一种动力。为此,苏镝坷创作出了摄影作品《scar伤痕》,用巨型的摄影作品直观描述了龙卷风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scar伤痕》有关的风毁记录

已送至佛山龙卷风研究所


《scar伤痕》局部细节

他希望用影像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明白气象的真正威力。同时,在敬畏自然中,珍惜生活的不易。


不设限的自由,让成长更鲜明

面对极端气候,苏镝坷无所畏惧;在气象的大众科普中,他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在气象灾难现场,他又能很快和当地居民产生共鸣。长相秀气的他,生来一副娃娃脸,却拥有着远超同龄人的眼界和认知。


随时随地都追拍天空的苏镝坷

获得这份经历和体验,离不开苏镝坷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很难想象,小时候的苏镝坷,最怕的就是风雨雷电。

不过,只要有空,年幼的苏镝坷就会呆在家里看电影。“我们家有各式各样的CD光盘,电影、纪录片什么的,都是爸妈买的。”

不被干涉的观影自由,让苏镝坷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Twist》(龙卷风)和《Tornado Alley》(龙卷风走廊),“当时就想:原来天气能这么有趣啊!”


《Tornado Alley》剧照

小学二年级,看到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苏镝坷再次感受到了气象的魅力。而和气象的真正结缘,则来自于初中时,父亲一次心血来潮购买的相机。

为了缓解学业压力,苏镝坷从父亲那借走了相机,学着从相机的镜框中观察风云的变幻。


用堆栈摄影拍摄到的闪电

随着认知的逐渐深入,苏镝坷发现,“风暴系统更像是大自然的艺术品,只有当不同高度、湿度、温度等各种因素的完美配合,才能酝酿出一个新的风暴。”


经典的风暴结构,天地连接部分正在暴雨。

至此,苏镝坷一头扎进了气象的世界。到了高中,苏镝坷甚至会将作业放在一旁,常在晚自习时,不停地查阅、手绘气象云图。


晚霞掩映的城市

面对孩子对气象的这股“痴”劲,苏镝坷的父母,非但没有阻止,还予了孩子最大的支持。


运气好时拍摄的双彩虹

苏镝坷高考结束那年的夏天,超强台风“玛丽亚”登陆福建。听到台风到来的消息,兴奋不已的苏镝坷,拉起父亲,想去亲眼看台风。

听到儿子的这个决定,苏镝坷的父母刚开始下意识地反对:“那可是台风!你不跑就算了,还要往里冲,要不要命了?”

但那时的苏镝坷已经有了做风暴纪录者的坚定想法,他严肃认真地向父母科普。最终,苏镝坷还是说服了父亲。

于是,父子俩一个开着车一个拿着单反,在家门口追起了风。这次追风,给苏镝坷带来了感官上的巨大震撼,也让苏镝坷父母打消了安全上的顾虑,放手让苏镝坷独立“闯荡”。


苏镝坷镜头下的台风“利奇马”

“现在往回看,其实小时候那次还算不上真正的‘追风’,我和我爸就是离着台风好一大段距离,远远地看了眼。但就是这一眼,让我记住了那天地变色的景象。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定正式成为追风人了。


追风人总是和“阴沉”作伴

宽松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全心信任,培养出苏镝坷对自然源源不断的探索欲望,现在的他更享受和雷电共舞的时刻。正是这样不设限的自由,让苏镝坷成为了更加优秀的自己。


个性化时代,小众也可能更出众

摄影师千千万万,但气象摄影师相比之下,却少之又少。

‍‍

和苏镝坷一起行动的伙伴不超过10人。很多时候,他们的行动几乎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参考。

对于这群人生才刚刚开始的年轻人来说,每一步探索,都独具意义。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就对苏镝坷的作品,给出了高度的评价:”风暴作品不仅是纪实摄影,也是科研发展的推动力量。追风者获得的第一时间第一手的影像资料也是一次天气过程无法复制的精确记录,甚至可以为后续科学研究和事件溯源提供重要参考。”

在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上,苏镝坷显然想做的还有更多。

他受邀参加各类影展,希望借助图片的力量,科普气象知识。

他将在追风中用到的摄影思维,制作创意视频,单集播放量超过1000万。

他和队友还创建了名叫“STORM CHSER CN”的项目,为国内的实地追风者们提供追风指南和资源存档库,为气象研究、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第一支单集播放量超千万的创意视频

《看,这就是水》

串联365天里每隔10分钟的地球卫星图像《地球日》短片

在同质化越来越常见的当下人们似乎总是为了小众而“小众”:冰球打得“洋气”就扎堆练冰球,钢琴“太俗”要拉大提琴,而事实上,人们很难跳出自身,打造独属于自己的鲜明个性。

但是,苏镝坷和他的追风伙伴却在打开格局。面对着如今气候改变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苏镝坷这些追风人们,正在用双脚丈量着国土,用奔跑的身影,探索如何与气象和平共处,试图开辟出超越自己的、全新的东西。


虽然在中国,实地追风仍是小众活动,但兼具摄影科班出身和专业气象知识的一线追风者,目前只有苏镝坷一人。当热爱、兴趣化为坚持和学习的动力时,整个世界都为之敞开大门。


或许这也是小众道路带来的独特之处,虽然道阻且难,但只要坚持,必有回响。

在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尤其是已被卷得“滚烫”的传媒行业,才大三的苏镝坷,就已经收到不少机构伸来的橄榄枝。在追风中,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苏镝坷,也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和谦卑。

“追风”所赋予他向上学习的自发动力,与向下看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让苏镝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变得更加出彩


如今,苏镝坷正忙着筹备制作纪录片《追风者的故事》,他希望这部影片将成为首部中国追风者自己的《Tornado Alley》。

“最早时我想照着《Tornado Alley》来拍,但是我和伙伴们遭遇的辛苦和振奋,与原片是非常不同的。所以现在我放开了,专心讲好自己的故事就足够。”


有理由相信,对于这个人生才刚刚开始的年轻人,前方还有更加精彩的未来,正等着他。

参考资料

《风暴中心的00后,太酷了》惊蛰青年

《追风人》 中青报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本文标签: 台风  追风少年  冰雹  暴雨  追风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