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设在耕地里的传感器,不仅能监测传输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信息,还能依托物联网技术辅助无人农机,设定其路线参数
一位种粮“老把式”单靠人力一天只能收割一两亩水稻,农机手开收割机每天能收割50亩左右,而无人收割机每天能收割七八十亩
智慧农场实现了机器换人,上万亩农田只雇用26名职业农民就能完成管理种植
跟小时候对农民的印象不同,如今种田不仅收入不低,无人机、传感器等也成为常见农机,从事农业正成为一件很酷的工作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远明 熊家林 陈春园
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比2021年增加143.4万吨,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在农资价格上浮、国际粮价震荡、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夏粮如何实现再迎丰收?
7月下旬,《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南方粮食主产省江西的夏收一线,从科技应用、农业服务、组织创新等角度,解码基层农业现代化新发展趋势,探究粮食丰收背后端牢“中国饭碗”的自信和底气。
一台无人收割机赛过几十位“老把式”
7月20日,江西南昌县蒋巷镇的金色稻浪里,收割机忙碌地穿梭作业,收割、脱粒、碎秆还田等工序一气呵成。令人惊奇的是,农机驾驶室里竟然没有操作员。
“这多亏了田里的‘哨兵’同志,它们为数字化、智能化种田提供了数据基础。”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田农社”)总经理邹泰晖,指着田间一套集太阳能发电板、360度摄像头、风速仪等于一体的物联网设备介绍,田里共设有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这些布设在耕地里的传感器,不仅能监测传输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信息,还能依托物联网技术辅助无人农机,设定其路线参数。
邹泰晖说,一位种粮“老把式”单靠人力一天只能收割一两亩水稻,农机手开收割机每天能收割50亩左右,而无人收割机每天能收割七八十亩。无人收割机不仅作业时间长、效率高,而且路线、株距更整齐,有利于降低粮食损耗。
无人收割机在大田农社并非稀罕物件。设置好点位就能沿着指定路线作业的无人驾驶旋耕机,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飞机,外形酷似火星登陆车的无人植保机……得益于无人农机的推广应用,这个智慧农场实现了机器换人,上万亩农田只雇用26名职业农民就能完成管理种植。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56亿千瓦,比“十二五”期末增长1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比“十二五”期末提高7.4%。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正在深刻改变农户的种植理念和习惯。
“今年年成好,亩均干谷子产量有1000斤左右,估计能比去年多赚点。”大田农社职业农民刘春荣说,以前种田凭经验,如今种田要学着看数据。
刘春荣坦言,现在当农民远没有以前辛苦,有工厂化育秧、数字化田管、无人机械收割等助力。不过,当农民越来越是一项“技术活”,必须不断学习才能“种出”好收成。
他打开手机上的大田物联APP,只见农田的气象监测、土壤监测、巡田管理等数据一应俱全。刘春荣说,如今他一个人就能管530亩田,去年种田收益达到13万元。
科技应用有效撬动了农业增效。
近十年来,江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5%,提高到2021年的61.5%。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主要农作物和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从2012年的54%、59%,提升到2021年的76%、82%。在农业科技强有力的驱动下,江西省粮食产量从2012年的428.1亿斤,提高到2021年的438.5亿斤。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万亩良田只需要26位职业农民的故事,折射出新技术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才能将“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
江西吉水县醪桥镇种粮大户周小毛,今年种了600多亩早稻。但他本人却如同当起了“甩手掌柜”,早稻收割时都没下田,鞋面上甚至没沾泥点。
“我和江西井冈山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签了托管合同。育秧、耕地、插秧、施肥、收割和销售都不用操心,平日管管沟渠供水就行。”周小毛说,如今种田“不用管”,粮食也不愁卖,每亩田有两三百元的稳定收益。
江西井冈山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井冈山粮油公司”)副总经理冯小庆告诉记者,公司从2015年开始在吉水县探索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户提供优质稻种、农资配套、农机服务、粮食收储等社会化服务,如今订单面积达到21万余亩,占全县43万亩水稻种植面积一半左右。
相比以前,如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更为丰富。
冯小庆说,公司既提供全过程托管的“全职田保姆”服务,也有购买单项或多项农业服务的“钟点工田保姆”,购买社会化服务如同看着菜单点菜。目前,井冈山粮油公司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涉及全县超过1.6万农户。
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持续推进,依靠井冈山粮油公司搭建的平台,农户可以开展互助服务。
“收割时,我从平台上叫了两台收割机来帮忙,和网络打车一样方便。”吉水县枫江镇种粮大户刘霖说,他流转了900多亩田,“双抢”时收割机不够用。如果再多购置几台收割机每年也才用两个月,闲置成本高。现在,他通过线上服务平台“打农机”,农机问题迎刃而解。
刘霖所说的“平台”,是井冈山粮油公司搭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依托各乡镇建立的农事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点、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等提供服务,农户只要注册,就能免费参与。
目前,该平台上农机注册数量超过1000台,还有20家融合农资供应企业,10家农资渠道商,以及1座具备万亩级供秧能力的工厂化育秧中心参与其中。种粮户可以随时通过平台获得相关服务。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在粮食种植实践中,部分小农户种植的田块“小而散”,他们如何享受农业社会化服务?
早稻丰收时节,吉水县枫江镇的生产服务站站长刘霖,忙着向各村的田长布置收割、收购工作。
为了让农业社会化服务触角延伸到小农户,井冈山粮油公司设置了站长和田长等职业农民岗位。田长受公司委托与小农户签订生产托管协议,组织农户标准化集约生产。站长,则负责管理若干个田长。
从农户到田长,从站长到公司,井冈山粮油公司的四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小农户实现抱团发展。公司通过提供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服务,以统一的标准开展施肥、打药、收割等工作,使每亩水稻种植成本降了15%以上。
近年来,江西聚焦补齐工厂化育秧、机插秧、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短板弱项,大力开展水稻生产关键环节托管服务,累计投入资金3.34亿元,发展生产托管服务组织2.9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正成为江西粮食生产的亮眼名片。
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无人收割机”收割水稻(2022年7月20日摄) 万象摄/本刊
激发农民种粮干劲
“今年早稻大丰收,平均亩产能达到950斤,比去年每亩产量增加了200斤。”在江西安义县稻田里,头发已经花白的凌继河握着一把稻谷对记者说。
60多岁的老凌,流转了5万多亩稻田,实现了大幅增产。这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农业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种粮干劲。
14年前,凌继河还在外做建材和手机销售生意。2009年,眼看着不少农田无人耕种,他决定弃商从农,返乡创办了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能公司”),立志要让农民有钱赚、有奔头。
一开始,许多农户认为“老板”种田不靠谱。凌继河背着现金去村民家,谈好土地流转后当场兑现现金。2010年,他流转了4700亩土地种水稻。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绿能公司已成为年产值上亿元的综合农业公司,凌继河也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粮食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绿能公司下设27个生产大队负责土地管理,每个生产大队由数位职业农民组成。这些种粮能手每月领取5000元工资,到年底根据产量领取奖金。
“农民变员工。产量越高,奖金越多,大伙的种粮积极性都很高。”凌继河说,公司已经连续11年以现金形式给种粮农民发奖金,累计金额超过3500万元。不少跟着他种田的农民在城里买了房,开上了小汽车。
聂仪平是绿能公司的一名职业农民,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他们夫妻俩工资有十多万元,加上六七万元年终奖,一年收入近20万元。“我这个农民的收入,可不比坐在办公室的白领低。”他说。
当然,仅靠卖原粮,支撑不起职业农民的高待遇。从种田卖稻谷到打造品牌卖大米,凌继河引入了粮食全产业链的组织管理模式。
按照“生产大队+专业合作社+事业部”的组织框架,生产大队负责日常田间管理,专业合作社负责农机服务,事业部负责加工、销售、品牌建设,提升种粮各环节专业性和收益。其中,销售人员不仅到全国各地跑市场,也搜集优质优价的水稻品种,反馈给种植端进行推广。
比如,销售人员在江西宜春市发现优质稻品种“野香优莉丝”高产、易管理,且销量不错,加工成大米每斤售价在3.7元左右,比一般大米价格高出约30%。仅这个品种的大米,绿能公司每年加工出售量就达两三万吨,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如今,这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大米加工能力可达10万吨,推出了多个大米品牌,有机大米售价达到每斤18元。
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目前,全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超过610万家,有效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粮食大省江西,培育了一批贯通产业上下游的链主型龙头企业,目前共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963家,其中包括了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9家。
最让凌继河高兴的是,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田间地头开始出现年轻的新农人。在绿能公司的370多位员工中,有1/3是“80后”;28人的农机手队伍中,大部分是“90后”和“00后”,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
今年刚入职的李福昌,出生于2002年,是云南省某高校无人机专业应届毕业生。他告诉记者,跟小时候对农民的印象不同,如今种田不仅收入不低,无人机、传感器等也成为常见农机,从事农业正成为一件很酷的工作。
“通过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提高种粮效益,用实实在在的收入让种田农民看到希望,激发干劲。”凌继河说,他要把种田的信心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把自己的组织管理模式介绍给更多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