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家校共育名家讲堂”
1、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本质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在上世纪末面临世纪之交的时候,许多国家和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都在思考,我们面向未来,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能在竞争当中赢得优势?用什么方法描述要培养这样的人的规格呢?最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路,就是以核心素养为本,以核心素养来表达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规格。
从世界范围看,新加坡在1998年提出来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5年是OECD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界定和遴选:行动纲要》,2006年是欧洲和法国分别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促进终身学习》以及《七个核心素养》,2007年是美国提出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13年是日本提出了“21世纪能力”框架,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原来1996年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五大支柱”,被称为“学会变化”,而且有四个关键词,接受变化、适应变化、主动应对变化,最高层次就是引领变化。我们国家在2016年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然后在2017年出台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
从我国的政策背景看,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了要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教育部委托的课题组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随后,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进行了修订。核心素养内涵是三个方面: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后教育部、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抓教育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发布了许多重要的文件,提供了许多行动的指南和政策指引,实际上根本问题都在回答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因此,世界教育变革的趋势就是将育人目标细化为核心素养,然后通过核心素养来统领课程教学的变革。
从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看,我国教育改革步入了“深水区”,思想观念的改革、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不同利益纷争都处在“深水区”。教育界经常讲,改到难处是高考,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学。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我们呼唤教育家型的校长办学,呼唤教育家型的教师教学。
2、如何全面正确的理解核心素养
中小学涉及的核心素养到底有什么呢?实际上有三种核心素养。
第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是教育部委托课题组颁布的,实际上是主要用来描述育人的总目标的。
第二是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被称为“课程核心素养”。下面提到“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高中的,“课程核心素养”那就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那么,义务教育阶段为什么没有沿用“学科核心素养”这个词呢?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有的是课程,不是学科。例如科学课,这是一门课程,但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其包括理化生,还包括地球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对应地在课程标准里面又出现了学业质量标准。那么,学业质量标准是什么?是指学生学完某个课程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实际上是描述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到了什么程度。
第三是普通高考学科素养,这个是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里面的,界定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所以,教学考的一致性或者是教学评的一致性,实际主要来自于这儿,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有三种核心素养。下面,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016年颁布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高中课标2017版里多了一个词,学生学习课程后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多了“正确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都是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做事的能力。而确的观念就是寻求或者坚持把事情做正确。我们经常讲,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做正确的事里有价值观,正确的做事就是执行,不管这个事情对不对。关键能力是指什么呢?就是指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是什么呢?愿意并且习惯的做正确的事,这是一种品格。
高考的学科素养是高质量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所以,高考把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是全面发展的人,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8个基本点。为什么这个核心素养没有以正式文件发布呢?我们对照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看,十八个基本点中指向“德”的比较多,指向“智”的也比较多,但是没有指向“体”的,指向美的是“审美情趣”,但是这和美育不能划等号,劳动意识与劳动教育也不能划等号。也就是说这个素养框架对“德”和“智”表现的比较多,“体”是缺失的,“美”和“劳”要做相当的补充,因而这个框架不尽完善。
我们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对应的话,我们可以发现18个基本点与学科核心素养重合度大概是90%。如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表达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话,德智体美劳表达的更均衡、更准确的话,这个比例还会适当的提高,但是它不会画等号。这样一来实际就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我们要去培养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最主要的工作是应该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因为它重叠的部分达到了90%甚至更多;此外,还有什么证据呢?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至少有七节课是在常态的教学中度过的,而我们的常态教学主要是学科教学,所以用这样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它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现在由于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又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我们现在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让老师理解它,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去实践它。为了帮助老师理解和实践,我们总结了四个方法。第一,学法。最主要的是解构,把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拆开来看看,它构成要件到底是什么,如果能把构成要件抓住了,理解的到位了,课堂上才能更好的去建构。第二,想法。学明白了,课堂上需要去建构,能够拿出几条最本质的实践主张。第三,做法。在实践当中,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措施。第四,说法。实践了一学期或者实践了半学期,总结有哪些实践经验,当然说法的背后也可以是文本的说法,就是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理论概括,写成规范的学术论文予以发表,和更多的同行、同道来共享研究成果。
关于学业质量标准。它的定义是指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以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的标准。这句话,我们理解时要特别注意,第一,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表现,如何评价到底有没有达到呢?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了评价学业的标准,不难发现,我们评价的依据是表现,而学业质量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本来是一个术语、是一个名词,我们需要将这个术语、这个名词变成一种关键表现,所以这是核心素养从课标到课堂的一个重要的要素。那么,它有什么价值呢?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最大的特征是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与广度,为阶段性评价(或者叫合格考)、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和升学考试提供重要的依据,促进教学考的有机衔接,形成育人的合力。因此,学业质量管理、学业质量标准虽然最早是高中出现的,所以我们要在全学段,由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还要在全学科,不管高考、高考考不考的学科,都得开展学业质量的管理。
关于“高考学科素养”。它虽然没有用“核心”这个词,但其实也是核心的。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一核四层四翼”。“一核”就是核心,指的是考察目的,为什么考,包括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三个方面。立德树人要扛起素质教育的一面旗。那么,素质跟素养到底是什么关系?素质是一个教育术语,如素质教育,它既包括先天的遗传禀赋,又包括后天培养的素养;而素养是一个课程术语,专指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服务选才就是帮助高校做精选才的一把尺,引导教学就是引导我们师生上好每一堂课。“四层”指的是考察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也就是考什么。“四翼”指的是考查要求,就是试题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也就是怎么考。最后还特别强调考查载体,实现考察内容和考察要求的试题情境,这个情境非常重要,每一门高考评价里面明确地表明高考命题是哪几种情境。课标是教学的入口,依据课标“教”,依据课标“评”,依据课标“考”,当然为了考得更明白,通过评价体系做参照物。这个评价体系的上位是什么?仍然是课标。
3、核心素养:从课标到课堂
学习课标,要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的定位中表明,要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在学课标的时候要知道,无论是高中课标,还是义务教育课标,以核心素养统领了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例,在课程性质中表明,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强调了基本素养是通过后天习得可以养成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这就是数学思想最高位的表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同时,在课程目标中还提出了“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结构围绕核心素养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业质量标准表达的就是学习课程以后,学习学科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数学学科的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划分为三级水平。那么,水平怎么分类的?水平一,熟悉的情境;水平二,关键的情境;水平三,综合的情境。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数学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三级水平”、“四个方面”、“六大素养”。水平一,高中毕业水平;水平二,高考水平;水平三,自主招生水平。这“三个水平”对着六个核心素养,而每一个核心素养都要表达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都对应着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在实施建议中,包括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这些都与核心素养紧密相关。
因此,无论是高中课标,还是义务教育课标,都是以核心素养一以贯之,统领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当然,我们还要细读。例如以数学抽象为范例。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这个实际上是对“数学抽象”的界定,它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当中抽象出一般的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这是指“数学抽象”的内涵。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贯穿在数学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这里指的是数学抽象对于数学发展、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数学抽象主要表现为获得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这里指的是数学抽象的外在表现,这个表现一定是外在的,这种外在表现帮助我们能够观察学生的行为。既然是行为可以观察了,我们就可以对学生依据关键表现做出评价,所以这个地方所指的是主要表现的意义是什么?指的是应该如何评价。实际上也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抽象应该达到什么水平,这是对数学抽象这一个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的高度概括的表达。
另外,当我们对课标的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后,要转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去设计,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呢?我在学校里面也提了一个观点:课比天大,在课堂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他大概要上16800节课,12年的时间;教师的一生,如果25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工作35年的话,一天上两节,一生大概要上14000节课。因此,学生的学习生活,最深层次的痛苦来自课堂,最深层次的快乐也来自课堂。教师的职业生涯也是伴随着课堂的,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到退出职业生涯离开讲台。所以,教师最深层次的专业快乐来自课堂,最深层次的专业的挫败感也来自课堂。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课堂也是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一公里”。
“核心素养”如何指导课堂教学呢?
三个核心素养,如何指导教学、作业、命题、考试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呢?能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直接指导教学吗?不行。为什么?它表达的是总体的育人目标,较为宏观,学科教学应该向它靠拢,但是用它直接来指导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来指导课堂教学,这是教学的“入口”,普通高考核心素养指导的是教学“出口”。课堂教学一手要抓住入口,一手要抓住出口,我们的眼睛既要盯着入口,也要盯着出口。但是用它们指导教学的时候,我们仍然会碰到问题,因为这两个方面离教学还是有点远。因此,用核心素养要指导教学,实际上还是要做一个工作:细化、指标化、行为化。为什么要细化?因为它离教学比较远,所以我们还要把它细分,分得的比较细;为什么要行为化?我们要将外在表现,转化为行为,有了行为,就可以观察,依据关键表现进行评价。为使评价更为科学准确,我们就需要构建指标体系。
具体实践中,课堂教学应该有一个单元设计的模板。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本身有一个模板,我们老师用了以后,优秀的课例在科研年会上分享,分享后,我做课例的点评,并且对这个框架进行再迭代。比如去年寒假的科研年会,主题是课堂教学研究。20多位老师进行说课,老师们说课后我点评的题目叫《说课点评及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学校暑期培训,侧重课程建构;寒假培训,侧重课堂教学。刚才有老师提到,中学与小学不一样,这一个学科与那个学科不一样,20多位老师在同一个讲台上说课,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说这样的说课应该注意什么?我们有一个体会,如果是同一个学科中的老师在说课,更多的强调是专业的精深;如果是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老师在一起说课,那应该是穿越学科的边界,重在揭示学科教学的共同规律。我当时对该次说课有一些基本的结论,包括说课教师及研修团队(共同体)准备认真、充分;主题突出:“单元整体构建+课时教学设计”;对说课的各个环节精益求精,不断优化;整体说课水平到达新高度;部分课例几乎达到“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境界;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另外,我的点评报告主要包括形成说课的大致框架、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教材分析水平、学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等分10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应该说我们当时讲评的特别细,但是我晚上又在想,老师晚上如果反思,校长下午讲了两个多小时,讲的很细,但我现在回忆的时候发现,还是有碎片化的问题,没有一个整体的架构。所以当天晚上,我又给老师们设计了一个十来页的PPT,就是单元主题教学的一个整体模板。
首先第一页,是关于价值与要素。主题、单元教学是本次课改强调的一个重点。因为要在课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与过去的区别在什么?就是要突出整体性,克服碎片化,克服平均使用力量。比如说过去五各课题,可能每各课题要面面俱到,但是现在五个课题里面,重点讲三个内容,另外两个内容让学生自己来处理,但是要把最本质的一些内容教给学生,要突出学科的整体性、逻辑的连贯性、思想的一致性、方法的普适性、思维的系统性。
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以往老师们怎么做的?常常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粘贴上去完事。单元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这个时候老师们这个问题不太困难。到了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有的老师又不会写,怎么办?把知识结构在这又粘贴了一遍。实际上,第一,老师现在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结构;第二,他们并没有把知识作为载体,把知识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我们单元教学设计说明应该怎么说呢?第一,应该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应该说这些内容。第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按教材内容进行组织,也可以按照学科学业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来组织,还可以按照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跨学科来组织。关于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本校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主要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以及课时之间的关联。这个部分就要突出整体性,而且这三个内容是由谁来一以贯之的?是学科核心素养。
单元设计以后,跟着就是课时教学设计,我也给了一个模板。课时教学设计九大要素是始终呈现在屏幕上,这样我们能够看到说课的进度。
第一,关于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实际上这里要说清楚三个问题:第一,要回答这节课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呢?要说清楚这些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第二个问题,如何培养上述核心素养?指导思想和做法是什么?这种做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从素养出发,指导思想、理论根据,是环环相扣的。
第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经过我们学校老师的实践,我们总结了六个方面,当然这六个方面不一定要全写,但是我们学校实践的体会,就是说如果一个老师一学期能深入地写10节课,那和一节课不写的,一学期下来是有区别的。那么,这六个方面是什么呢?第一是单元(含课时)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第二是单元主题分析,第三是课程结构分析(可体现跨年级、跨学段的进阶)宏观角度,第四是单元(含课时)知识体系分析,第五是学业标准分析(教到什么程度),第六是不同教材版本、统一教学单元进行分析比较。
第三,学习者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质性分析,从已有基础,根据经验分析学生学新的内容会遇到的障碍;第二种是量化分析,设计前测的问卷,然后由问卷数据指证学生在学新知识的时候会碰到哪些障碍。不管哪一种分析方式,都要拿出应对的措施。实际上这个障碍主要是指向两点,一种是重点,一种是难点,在实际当中重点和难点也不是简单的划等号,有的是重点,但不难;有的不是重点,很难;有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我们要拿出应对的措施。
第四,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我们设计了一个结构性的“X+Y+Z” 的表述模板,这是我们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X是什么?是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经历;Y是什么?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Z是什么?是隐形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学科关键能力等素养层面的目标。X,我们称为过程目标;Y、Z,我们称为结果目标,结果目标里面又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灵活运用或者创新等等,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主要有经历、体验、感悟、探索,这些目标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条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这个过程目标能不能支撑结果目标;反过来,要思考如果要实现这个结果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过程目标来支撑。
第五,学习评价,这个是老师们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普遍感觉比较难的。而要突破评价,首先是突破课堂教学的评价,这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学习评价不是说传统的课上完了再考虑评价,现在把学习评价放在什么位置呢?是放在目标设计之后、放在教学活动设计之前,也就是说,学习目标确立了,我就要考虑如何评价这个目标是否达成了,它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有了这个外在表现,这就成了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最简单的构造是分纵横两个维度来构造矩阵,纵向的是评价要素的结构分解,横向是外在可观察的行为表现的水平分级。评价要素,可以核心素养本身,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可以是“问题串”,甚至还可以是学生的作品或者手抄报。外在表现比如说水平1合格,水平2良好,水平3优秀,合格是什么表现、良好是什么表现、优秀是什么表现。关于评价,评价育人导向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分为教学评价和学习水平考试,评价方式要丰富,评价维度要多元,评价主体要多样,评价结果呈现与应用,就是要促进学、促进教。
第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们用两种方式来促进教学过程,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设计,这个主框架我们始终保留,在呈现进程的不同环节。第二种方式也是老师们熟悉的,以“问题串”的形式为线索。那么,“问题串”就是教学的几个核心问题,无论是刚才我们讲的主要的环节,还是这里讲的“问题串”,我们建议一般不少于3个,不多于5个。少于3个,一个、两个太少了;多于5个,又太多太碎了、以“问题串”来教学,“问题串”就是整个教学的主线。我们在设计“问题串”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结构化,有逻辑,有适当的问题跨度。
第七,板书设计,因为现在老师们电脑的PPT用的比较多,有的老师根本就不板书,甚至在比赛的时候,有的老师在板书设计的框内写一个“(略)”。实际上板书设计主要是三点。第一,要呈现知识脉络;第二,要呈现知识结构;第三,将隐藏在知识背景的学科思想、核心素养,明晰化的勾勒出来,用彩色粉笔醒目的标记出来。
第八,作业设计。无论是对照“双减”,还是对照出口我们的高考,体现在作业设计上,在单元教学当中要注意设计长作业、实践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具体流程是,从课标开始,这是上位的。中位的是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目标,进一步的把目标水平要划分,划分为记忆水平、理解水平、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新等等。然后再给它匹配输出型的行为动词,比如说能记忆、能识别、能解释、能设计或者能创新等等。最后再去匹配习题和评价标准。在教学中,包括在复习备考中,教学取得非常理想成果的,一个是我们会用各地的模拟题,实际上效果更好的是老师能够自己编题,如果能引导学生编题,则效果更好。
最后一个是教学反思。关于反思的内容,这里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也可以是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要素进行反思。比如对个人经验的反思,这就是老师成长的过程中,把教学经历沉淀为教学经验,然后找出经验中的规律,再把规律概括为理论,实际上这就是老师成长的几个节点。
课例引领,课堂突破,领悟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寻求课堂教学的突破,在课堂当中会碰到一些问题,学校凌达奥或专家教师首先要深入去听课,然后通过听课发现当中的优点,发现不足,发现难题,我们再把优点共享为大家共同的优点;发现难题,我们共同的去解决它。
前不久,我在初三听了一节课,老师讲的是古词的欣赏,有辛弃疾的《破阵子》,有苏轼的《江城子》,还有范仲淹的《渔家傲》。最后,老师带着学生进行方法总结,总结欣赏词文的三个层面:第一,知晓背景;第二,内容理解;第三,审美品析。首先,老师有这样的意识非常好,有了总结方法的意识,但是对方法的引领还不够深入。例如知晓背景,一个是时代发展的背景、社会发展的背景,以及这个作者本身的际遇;第二,内容理解,从哪里去理解?肯定是基于文本;另外,主要要理解什么,要给学生指导;第三,审美品析,比如说语言美、行为美、情感美、人生境界美等等。如果不留心的话,可以发现这位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还是很不错的,但实际可以发现,这节课的在方法层面最高的定位是审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审美,但是大家知道学科课程标准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是什么?价值观。
在高考评价体系中,有关于核心价值的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世界观和方法论,10个二级指标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观念中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识;道德品质中的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到心中了然。
最近中考前我还听一节阅读复习课,初中是连续性文本阅读,基于三个材料,提出三个观点。高中则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能给出三个材料,但是要考3个小题,一个单选,一个多选,一个简答,阅读量高中可能是2500字,这一段的回答可能几十个字就完了。我听完课以后跟老师讲,要防止一种定势,四段材料能不能提炼三个观点?两段材料能不能提炼三个观点?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要深化教学,老师能不能设计阅读材料,比如说关于冬奥的,给出几段连续性文本,关于抗疫的、关于航天的,今年还是特殊的年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今年高考也考了,关注的这些点,能不能组织素材出一组题目。当我们老师会出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去引导学生出题找素材,如果学生也会了,那就是一个明明白白的考生,不但会答卷,还会出卷,学生的水平就高了。我们用方法论、用素养的眼光往外看,这是阅读,是由文本向内输入;如果写作,我们有思考,向外输入,最后成为文本。事实上,写作这几年无论是中考,无论是高考,都要体现这样的一些特点,大处着眼,大是什么?价值观;小处着笔,小是什么?人和事,具体的打动人心的很小的人和事,以小见大,以显衬隐。
再看两个语文高考的题。2020年新课标语文1卷,这是一个作家去吃门钉肉饼,文中提到“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题目是这样的,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我心满意足的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最好,而且是4分。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这就要求学生要从语言环境、语体风格和句子的逻辑重心,这三个角度去进行比较。我们再来看,今年高考语文甲卷,以往宏大题材的考的特别多,就是直接考价值观,以小见大的考的特别多。但今年甲卷出了一个重大的动向,就是引用《红楼梦》中给一个园中亭子匾额题名,有三种方式,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然后写一个800字的文章,这个地方考的和之前不一样,把四大核心素养都考到了,而且每个核心素养考什么呢?要从文化的角度,要从名著阅读的角度,而且要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来进行立意。高考评价体系把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多读书、读好书、整本书阅读联系在一块,怎么也押不上题。
我们再来看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最有特征的是语言的架构与运用,如果说语文教学脑子里只有语言,这个语言到底指什么?不甚了了的话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刚才讲细化,细在什么地方?我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分为语感、语理与语境,细化了吧,然后再行为化,语感主要靠积累,语理主要靠整合,语境主要靠交流。如果再追问,语感到底分哪几种,分几级水平,几级指标,我们如果把它分成三级指标的话,是哪三级?这三级不同的指标是不是对应三级不同的机理方式?我们就把这个核心素养细化、指标化、行为化。语文的思维和数学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语文的思维和数学的思维不一样在哪里?它讲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如果光看这些词,与数学没有区别。我们又讲它和数学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数学的思维对象是数学对象,是数和形,语文的思维对象是什么?最初是文本,所以它依据文本展开直接语感,思维的结果又表达为文本,所以这就是它和数学的区别。
随着育人方式变革,我们落实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方式。内容要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要注意三大点。第一个,是内容怎么选择,第二是选了以后内容怎么组织,第三是组织好了以后在课堂上内容怎么呈现。所以,内容的确定有三个要求,选择、组织、呈现。选择和组织可能主要呈现在教学设计中,呈现主要是在课堂中。例如以数学为例,怎么选内容?要保持相对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特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内容的选择,基于“四基”发展素养。内容怎么组织呢?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怎么呈现呢?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法,体现选择性,逐步加深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
课标对我们来说,某种意义上,它就像手边书、掌中宝一样,时时就要去翻,有的老师,他一辈子就看两种书,哪两种呢?一本叫教材,一本是教学用书。现在光看那两本书不行了,为什么?因为教学是一个专业性的活动,课程标准是标准,专业性的表征是什么?根据标准展开教学,根据标准进行评价,根据标准进行考试,标准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础。课标应该要反复读,第一个水平,每个字都能认识;第二个水平,还能讲讲;第三个水平,能用这个课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和其他老师的教学。
我再举一个课例。我们学校鼓励老师参加各种比赛。有的老师说,我一天上多少节课,一天忙的不可开交了,哪有精力参加比赛!我告诉大家,上课最多的可能是西方老师,比如说美国数学老师,他一天可能要上五节课,当然,每节课的对象可能10-12个人,相当于我们一节课的工作量,但确实上了五节课。老师本身应该积极参赛,以赛促练,通过比赛来练基本功。我们有位数学老师在海淀区获得了一等奖,代表海淀区参加北京市的比赛。首先她的工作,大家看看,这是我们初三的任课老师,从4月份一直战斗到12月份,战斗了几个月。她认真地研读通知,这个老师非常有心,把海淀区的比赛通知跟北京市的比赛通知对照起来一看,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就能看出这两个比赛各自的侧重点在哪儿。这位老师参加完这个比赛,有四个体会特别深。第一,如何提炼单元主题,这也是我们今天讲的,核心素养进课堂,这个主题到底怎么定,和原来我们知识导向的主题有什么区别。第二,指导思想、有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怎么找。第三,内容呈现了,大概念教学怎么办。第四,有一个特别难的地方,怎么破?基础性的工作,大家可能都会做,看课标、看教师用书、看学业质量标准,也看其他人的课例。他山之石,肯定是可以攻玉的,这位老师说不看还有点想法,看这么多以后,最后什么结果?糊涂了,形散无神了,原来有一点想法,看多了以后,想法太乱了,以至于乱的没有想法。然后这位老师又回过头再来看通知,看北京市的通知,说课答辩主要针对网评提交的单元课的内容进行,主要说明单元主题的名称,整体设计思路与课时安排,主要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等等。要求答辩的第一个就是单元主题的确定。
第1稿的主题是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这一稿是有严重问题的,问题在哪?仅从内容角都表达了单元主题。第8稿的主题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设计——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为例,这个标题也是有问题的,虽然点明了教学的价值取向,即基于核心素养,但是有“大”和“空”之嫌。终稿的主题是“重视推理教学,发展逻辑思维——《勾股定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际与实施”,这个主题就诠释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推理教学是手段与路径,发展逻辑思维是目标与价值。对整个每节课教学上位的目标具有引领作用。
而最终稿的主题的确定依据是什么呢?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本)》中关于推理能力,表明了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2修订)》中表明逻辑推理是从一般的事实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逻辑推理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所谓主要表现就是行为化,依据行为,我们就能评价了。确立这样的主题还有哪些证据?
第一是跨单元分析,小学、初中、高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是逻辑推理的起步阶段,初中是培养逻辑推理的关键时期,高中是发展论证严密性的关键时期。第二是微观的,在初中学段,有很多涉及到逻辑推理,勾股定理的课程是处于渐入佳境,渐趋高潮的纽带、支点,所以这一个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逻辑推理是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我们可以看看学生命题学习的过程。七年级是命题,真假命题;八年级是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命题;高一年级是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处在逆命题八年级当中的第二个单元。
第四,再来看看不同版本同一个教学单元的比较分析,人教版、苏教版重视演绎推理,北师大版、沪教版、沪科版重视归纳推理。
经过这样的梳理分析过程,我们就发现,原来形散无魂,现在这个魂找到了,是什么呢?就是逻辑推理。这位老师在科研年会上就说了一句大家都很认可的话,单元主题是需要提炼的。课标没告诉提到的,课本也没告诉提到的,为什么课标和课本没提到呢?首先是内容的组织,内容可以选、可以组织,最后讲究呈现,不同的老师处理方法不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提炼就找不到规律。核心素养由课标进课堂,对单元主题的提炼最主要的体现在哪里呢?从原来的知识站位要提升到核心素养站位,要依附在知识之上。要培养和发展哪些核心素养,将这些揭示出来,而且要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基于这一段的知识教学,确实是能够培养这样的核心素养的。
那么,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怎么找?一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育学》《心理学》中提取相应的信息。《课程标准》可以对应到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要求等,是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教学用书》可以对应上编排说明、具体要求等,是指导我们把握教材前后练习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理论依据。《教育学》是对应的教学原则、原理、要求和方法等,可以作为确定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心理学》是对应的学习心理、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但是这些普适性高,意味着针对性低,一节课的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这节课的针对性在哪里。
这位老师通过研究发现,这节课可参考的一个理论是范希尔几何思维的五个水平。范希尔几何思维有五级水平包括:水平0:视觉,看图;水平1:对图形进行分析;水平2:非形式化的演绎;水平3:形式的演绎;水平4:严密性。对应着这个理论基础,指导我们的教学,第一是要借助直观,促进理解,水平0。第二是在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水平1。第三是在想象与推理当中促进逻辑思维,水平2。第四,在猜想与证明当中完善思维结构,水平3。水平4没提,为什么?发展严密性主要是高中的事情。
而现在有了这五个思维水平后,我们教的时候把每一个学生的活动都给他用这个水平来标注。在进行单元整体安排时,每一段课时,我们都标注它在什么水平级上,然后在进行学习者分析的时候,学生原来是处在哪个水平级,学这个内容要发展到哪个水平级,我们也给他标注的清清楚楚。在学习目标上,除了过程目标引导结果目标之外,我们把这个目标也标注了水平级,学习评价设计了水平级,作业设计也给它标注了水平级。基于这样一个指导理论,诊断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这就相当于我们拿了一个有五个刻度的尺子,测量教学评,体现一致性。我们提出来的细化、指标化、行为化,是核心素养从课标走进课堂的重要载体,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的硬功夫、真功夫、实功夫。
关于一节课的引入,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问”不是真功夫,大概念叙述以后再问是真功夫。最优秀的老师都是先叙述一段再问,例如这节课评委认为数学问题发生的水平设计的非常高。这节课老师的开场白是这样的:研究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其中,数学对象的互逆关系就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已经学过的有:互逆的概念,如正数和负数;互逆的运算,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那么,对于几何中的命题来说,在以往学习中,是否也有互逆关系呢?类似的,你能给这样的命题关系一个名称吗?前面叙述的不到一百个字,给学生开启了一个宏大的数学视野,如果我们能以小见大,刚才语文教学,我们讲的能见价值观,数学这里的以小见大,“大”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这个非常重要。
关于教师的成长,我们特别重视老师的基本功。老师的教学理念要“顶天”,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要“立地”。如果一个老师基本功每天进步1%,一年下来,365次方,就是年初的37.8倍;如果每天退步1%,一年下来,只是年初的3%;如果每天进步的除以每天退步的是1260倍!所以,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老师解题、说课、板书、教学设计、教师科研论文、微课制作,这是我们每学期每学年都要进行的基本功的训练和比赛。
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倡导的核心素养,最主要的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当然,高考评价体系里的学科素养,这是一个出口,对于精细化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又有很大的支撑作用。最主要的方法是细化、指标化、行为化,然后在教学当中,既要看出口,又要看入口,把入口和出口都抓住,这样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