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大疆车载=人人都能开的智能汽车?

热点资讯2022-08-11 09:55:57未知

五菱+大疆车载=人人都能开的智能汽车?


作为全球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中国的车企们已经“卷”成了一锅粥。一款搭载了激光雷达的豪华大型新能源SUV,价格已经下探到了50万元以下;而消费者仅需不到20万元,就能买到各大车企搭载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功能的产品。

无论传统燃油车,还是插混和纯电动,堆料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旋律。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谁不希望车企卷起来,争相为自己提供质量可靠且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呢?

然而在电动车这个已经日益变得不那么“细分”的赛道里,一群重要的用户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拥有最广阔市场的10万元级别车型上,除了能源驱动形式由燃油变成了电力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层面,无论是已经成为标配的自适应巡航,还是泊车辅助,10万元级的电动汽车上均不具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智能汽车的阳光,没有普照到这片市场上?

最广泛的车主需求,车企“故意”看不见?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渗透率达21.6%。在这其中,超过40%的电动车是A00级与A0级以及部分A级车。在售价上,这些车基本都在10万元上下。

造成这个级别的电动车在中国热卖的原因有两点:首先,这样的一款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更加触手可及;其次,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在不受到限行政策影响的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人们也愈发愿意增购一辆电动汽车满足出行需求。


然而,车企为用户提供的产品,却在近几年之内没有太大变化。诚然,这几年中小型电动车的造型、内饰、三电系统和续航里程均有提升,但主流车企在这类产品上并没有下放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配置。

不过与产品缺憾所对应的,则是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汽车之家今年二季度发布的这份《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中可以看到,5-10万元和10-20万元购车预算的用户中,超过40%的用户对辅助驾驶拥有较强的偏好。另外还有超过15%的用户愿意为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付费。


归根结底,随着用户通过社交软件、短视频APP以及身边人的口耳相传,都了解到了智能驾驶能够为自己的日常出行所带来的便利。在城市通勤中,尤其是在面对交通拥堵时,大家需要车辆能够自主跟随前车走走停停,并在保持安全车距的前提下,防止旁边车道的车辆加塞。

而在需要泊车时候,用户则需要车辆能够精准识别各类车位,包括有线的、没线的、垂直的、侧方的、斜列的等等。并且如果车位上有地锁,车子也需要能够精准识别,避免“不管不顾”地泊入造成车损。

然而,这些功能尽管已经不稀奇,但往往是25万元以上车才能具备的。更要命的是,这些功能即使在车辆配置单上赫然在列,但究竟好不好用,只有车主本人和厂商的工程师才知道。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车企不能在10万元级别的电动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呢?

人民的需求,是科技平权

诚然,目前包括长安、吉利、北汽、上汽等多家车企都在10万元级的赛道中推出了车型,但这片市场并不是大家主要的发力点。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三:

首先,当前车企正在围绕先进技术的话语权展开争夺。若要实现高级别辅助驾驶等新功能,需要激光雷达、超级计算机等高成本传感器和元器件。因此,大多数车企普遍倾向于在旗舰级产品上率先实现搭载落地,随后再向更低级别的车型下放。蔚来的ET7,理想的L9、上汽的智己和长安的阿维塔概莫如此。而对于用户体量更大、售价更低的市场,车企们更多倾向于只满足基础功能。

其二,成本控制。小型电动汽车虽然看起来小,但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元器件,再叠加车身、底盘等一辆车固有的部分,成本并不低。尤其是对于需要更大力度去满足性价比的中小型电动车上,更是需要精雕细琢地进行成本控制。

最后,相关产品制造经验和市场用户洞察的缺乏。无论是对于合资品牌还是传统车企,大家过去的主要产品经验更多是围绕A+、B级轿车和紧凑级、中级SUV展开的。用户分析和行为洞察则是基于15-30万元的汽车潜在用户进行的。因此,中小型电动汽车用户到底需要一台怎样的车,车企大多缺乏经验,也就很难打造出用户喜欢的产品。


当我们在了解到困扰行业的问题和挑战,五菱和大疆的合作就显得值得关注。首先,以“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为企业Slogan的五菱,在中小型市场已经深耕多年,拥有极其深刻的用户洞察和制造经验。在打造了“五菱神车”后,该公司在新能源市场也继续打造了爆款。鉴于MINIEV和KiWi EV的热销,五菱新能源销量在2022年8月8日突破了100万辆,成为全球最快达成新能源百万销量的车企。

其次,作为一家生长于中国本土,并将影响力拓展到全球的科技公司,大疆对于全世界民用无人机发展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其实和五菱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在2012年年底大疆精灵系列发布之前,民用无人机市场长期处于空窗期,各类无人机的售价动辄过万。而大疆通过深入洞察用户需求和自主研发,将产品的重点放在了航拍性能、质量、性价比和易用性上,最终成为了全球当之无愧的民用乃至工业级无人机市场霸主。而通过研发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的视觉识别、路径规划、飞行控制等技术,大疆还“顺手”积累了自动驾驶所需的相关技术的研发经验。

一个是稳居中国汽车销量榜头部的汽车厂商,另一个是将民用级无人机变为普通人能够负担得起的科技厂商。双方的合作,显然有助于最大程度上填平各价位车型间的配置鸿沟,让中国最广泛的汽车消费者享受到“科技平权”,拥有一辆价格合适且性能可靠的智能汽车。

不过,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在行业内已经不鲜见,上汽和Momenta,北汽极狐和华为,广汽埃安和百度,都是类似的模式。那么,五菱和大疆的合作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基于用户情绪,打造大家爱用的智能驾驶

受制于人才结构和激励制度,智能驾驶对于汽车企业往往是难以独自克服的挑战。当前,大多数汽车企业都采用了和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在量产车上打造智能驾驶功能。

但在合作过程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依旧困扰着车企:在打造智能汽车这件事上,究竟该如何与科技企业合作?在这过程中,究竟谁占主导权。毕竟,任何一家有志向存活到下一个世纪的汽车企业,都不愿沦为科技公司的代工厂。因此,车企必然需要在提供生产制造之外,从新的角度贡献自己的价值。

但实话实说,这一点实现起来很难。对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感知融合等新技术,过去专注于汽车设计、测试、制造的车企并没有科技公司那样的深耕程度,双方对于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控度并不对等。不过,这不妨碍一些车企积极完善自身能力维度,选择合适的科技巨头,共同探索全新合作方案。而这其中,车企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已经积累的车主基本盘。如何将车主转化为用户,并从用户的日常使用中沉淀数据并洞察需求,反过来打造产品,是车企需要逾越的难关。

还是以五菱和大疆的合作为例。在正式牵手之前,五菱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提出“重塑未来驾驶”作为智能化愿景,优先聚焦城市高频出行场景,实现从用户情绪捕捉→场景定义→算法实现→仿真测试→实车验证→用户共创的智能化闭环。要知道,五菱已经交付的几百万车主是该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无与伦比的用户数据基本盘。基于这些鲜活的样本,五菱的“情绪引擎”发现用户出行最高频的场景为0-80km/h的城市道路行驶,拥堵和泊车则是用户最迫切想解决的难题。

在完成了功能的核心场景定义后,五菱选择大疆作为智能驾驶技术合作伙伴,整合了后者的车载核心软硬件,打造了聚焦城市出行最优解的“灵犀智驾系统”。该系统已完成了全套仿真测试体系验证、千万公里的实车测试以及万名真实用户的共创。

在技术层面,灵犀智驾系统以大疆车载立体双目摄像头为主传感器,拥有立体视觉感知成像、在线自标定技术、实时路况在线建模等技术优势。相比较单目摄像头,双目方案能够利用视差来更精准识别障碍物并测距。而与激光雷达对比的话,双目摄像头不论在采购成本还是硬件可靠性上都有了大幅提升。结合大疆在无人机产品上积累的算法优势和量产经验,灵犀智驾系统具备了更加立体和精准的视觉感知能力。


在功能层面,聚焦于用户需求强烈的泊车场景,灵犀智驾系统可以识别多种状态的车位,并在30秒左右的时间高效泊入,并支持泊入极限车位和召唤驶出。对于车位中的地锁,该系统也可以准确识别,功能贴近用户实际生活场景。

而在城市行车的过程中,灵犀智驾系统还能无须经过训练就识别侧翻车、落石、施工栏杆等障碍物,精准控制车辆的行驶轨迹,并根据道路状况选择减速或变道避让。在常见的近距离加塞路况下,灵犀智驾系统也可以及时识别避免事故。与此同时,双目摄像头的视觉识别算法,也可以精准感知路口红绿灯状态,帮助用户顺畅通行。值得注意的是,灵犀智驾系统对人机共驾的操作细节进行了优化,当人类驾驶员对车辆接管时,系统不会出现“抢方向盘”的情况,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

在近期,五菱首款搭载灵犀智驾系统的2023款KiWi EV就将上市。这款车已经在今年的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的智能泊车和智能行车项目中都拿到了金奖,显然值得期待。

尽可能地在更低的价格区间内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配置,这几乎是所有汽车品牌都在追求的目标。但在智能汽车时代想要实现这一点,单纯的成本控制和模式创新已经无法实现目标,车企在拓展自身边界之余寻求跨界融合,才可能为消费者提供不一样的产品。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想象,五菱和大疆的牵手,有望给预算10万上下的消费者,一个全新的选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