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16日深夜,年仅27岁的明星连长林正义,纵身一跃跳入冰凉的海水中,奋力向两千多米外的厦门海岸游去。他赌上了生命、赌上了前途,只为去那个魂牵梦绕的大陆。好在,过程是艰难的,结果却是喜人的。
凭借高超的游泳技术,以及持久的耐力,林正义成功游到了海峡对面,受到厦门驻军的热烈欢迎。之后他去了北京读书,被栽培为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中国的顶级智囊。不过,这个林正义后来的名字更加为大众熟悉,他就是林毅夫。
林毅夫
为了成功逃离台湾,林毅夫做了相当完善的准备。当时他是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的连长,掌握着一定的权利,这也方便了他的计划。
那一天傍晚时分,林毅夫下达宵禁令,不准手下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一探究竟。
或许有人奇怪,这样的命令难道就没人好奇嘛?一看就是有问题的吧。但自古以来,军人就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哪怕有疑问,也会憋在心里。更何况林毅夫当时说了是军事演习,演习内容千奇百怪,就算是让人泅渡到对岸,也没什么不正常的。
令众人没想到的是,这是林毅夫为了偷渡到大陆,而假传的演习命令。在他失踪的那一晚,金门全岛所有驻军纷纷出动,连夜搜查,除了岛上,他们还搜查了周边水域,可惜一无所获。
为防止林毅夫“叛逃“消息走漏,军部又改了主意,直接在全岛进行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要问他们为什么怕消息走漏,这跟林毅夫的特殊身份有关。
厦门海岸
林毅夫1952年生,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跟国民党那些后来过去的还不一样。不少人都知道,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与台湾同胞的相处不算和睦,由于种种分歧,摩擦时常产生。基于这些背景,想要台湾男儿当兵,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不过随着国民党狠抓教育,这种情况有了一定改善。到林毅夫成年时,已经没了那么严重的对立情绪。1971年,林毅夫考进台湾大学,次年宣布转入陆军官学校。放弃台湾最好的大学,转而去当兵?这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台湾,跟内地还是不同的。不管哪个时期,内地向来是当兵光荣,就是到了现在,军校也是十分吃香的存在。不是高考成绩顶尖的那一拨人,根本就进不去。
但台湾却是完全相反,百姓们信奉“好男不当兵”。直到现在也是这种看法,这从台湾强制性服兵役就可以看出来。就如当初的“亚洲小旋风“林志颖,在最火的时候,被拉去服兵役,就此消失了两三年。等他回归时,娱乐圈也有了新的风云人物。
所以林毅夫这种主动参军的行为,在台湾百姓看来,感觉是脑子进水了。不过台湾当局可不管什么原因,难得有这么个高材生愿意弃笔从戎,他们还不赶紧宝贝着。
为此,上将赖名汤特意给林毅夫颁发优秀青年奖章。随后,台湾各大报纸也争相报道,几乎所有台湾人都知道了林毅夫的事迹。这还不算完,因为此事,林毅夫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受到蒋经国的亲自接见。
这么一来,林毅夫成了台湾当局树立的典型。可以预见,他的未来将是一片坦途。事实也如众人所想,1975年林毅夫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从军校毕业。之后并未直接进入军队,而是被送到台湾政治大学攻读MBA。
能让军方送去念书,可见林毅夫的优秀,及台湾当局对他的看重。年纪轻轻,就成功拿到MBA,林毅夫成了台湾当代年轻人的榜样。媒体对他也不吝报道,到处都是溢美之词。这样的一个明星人物“叛逃”了,台湾当局怎么敢公布出来?
之后林毅夫被分配到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一开始就是连长职位,上尉军衔。而他驻守的连队也不简单,金门这个地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是台湾距大陆最近的一个岛。而马山连驻扎的位置,更是金门距离大陆最近的一个据点,退潮时两岸直线距离只有2300米。
林毅夫早年照片
这么近的距离,他们拿个望眼镜,就能清楚看到对岸的景象。每当有外宾参观的时候,总是马山连负责接待。正是这个原因,让马山连成了全岛最重要的一个连队。不仅官兵都经过精挑细选,而且他们还享受最好的福利待遇。
或许会有人奇怪,明明前途一片光明,林毅夫为何冒死离开台湾?这就跟他的追求有关了。林毅夫原名林正义,这是他父亲林火树取得名字,希望孩子以后富有正义感,做个正直的人。
林毅夫也没辜负父亲期望,在国民党的爱国教育下,自小就对孙中山先生充满崇敬。而孙先生那句“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更是被林毅夫牢牢记在心上。他希望继承孙先生遗志,将来振兴中华。
抱着这样的念头,林毅夫放弃安逸的生活,一头扎进了军队。可是随着对国民党了解的增多,他渐渐开始失望。在他看来,“台湾的未来,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而回归祖国,是台湾最好的结局。
但台湾当局什么想法,没哪个国人不清楚吧?这让林毅夫大失所望。再加上他经常偷偷听大陆的广播,对建国后的情况十分清楚,于是纵身一跃,冒死到了大陆。这么做,只为给台湾找一条出路,让自己多年苦学有用武之地。
林毅夫的“叛徒”,在台湾军方引起一场“大地震”。先是宣告林毅夫的失踪,之后金门驻守的五个师相继被换。而林毅夫的上司、同胞兄弟都受到牵连,甚至连从文科大学转进军校的那些人,也面临升迁无望的结局。
师从舒尔茨
投奔大陆后,林正义改名为林毅夫,取自曾子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刚来到大陆时,工作人员问他想做什么工作。出于政治考虑,国家对林毅夫这样的“起义人员”是很优待的,甚至在广播里也会提及。
所以说,如果林毅夫提的要求不过分的话,基本都会被满足。林毅夫当时想了想,就说要上学。刚开始他想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不过由于他身份不明,被该学校拒绝了。之后就去了北京大学,考虑到曾经学过的专业,林毅夫选了经济系。
当时大陆刚恢复高考,知识断层这么多年,学生的基础可想而知。但林毅夫就不同了,一直没断过学习的脚步,甚至还拿到了台湾政治大学的MBA。跟其他同学相比,就如高手进了新手村。
北京大学
正因如此,林毅夫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北大的风云人物。这时的林毅夫还不知道,属于他的机遇即将来临。
1980年.北大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舒尔茨。可能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代表什么,但看一下他的荣耀,就能明白此人在经济界是什么的地位了。他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时也是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是经济方面的权威专家。
那一年,舒尔茨受邀来北大讲座,但他不会说中文啊!放到现在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找个英文翻译就行了。但你要看一下年代,高考刚恢复,懂英文的少之又少,更别提还得口语流利、懂些经济学知识了。
这时有人想到了林毅夫,从中学就开始学英文,口语很不错,再加上学过经济,这不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嘛!被选上之后,林毅夫颇有些紧张,虽说他口语不错,但经济学知识有限。万一翻译的不好,岂不是给校方丢脸?
但随着舒尔茨的宣讲,林毅夫不紧张了。大师不愧是大师,明明是艰涩的知识,舒尔茨却能讲的深入浅出,这让林毅夫翻译起来得心应手。事后,舒尔茨很欣赏林毅夫,就问他是否愿意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谁会不愿意呢?在舒尔茨的推荐下, 1982年,林毅夫北大毕业后,去了芝加哥大学读博士。芝加哥大学当时是全球经济学圣地,里面强者如云,经济领域的顶尖人物几乎都在这里了。
芝加哥大学
幸而林毅夫也不弱,凭借优秀的成绩,他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不过念书本就“烧钱”,更何况还是国外,林毅夫经常捉襟见肘。家人听说之后,连忙汇款资助。
1986年,林毅夫成功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而他也是改革开放后,大陆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人。这证书的含金量,不用多说了吧。关键人家不光自己厉害,妻子陈云英,同样是个博士。
与林毅夫一样,陈云英也是台湾人,他们夫妻感情深厚,日子过得很幸福。
在台湾时,林毅夫念完书就去当兵了,陈云英则在一家中学做老师。有一天晚上,他们像往常一般闲聊,林毅夫突然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
这个时候,林毅夫已经有了“叛逃”的心思,只是还没付诸行动。他不敢直接告诉妻子,怕横生波折,只能隐晦地提示。对丈夫的话,陈云英并没放在心上,闲聊几句,谁还会当真呢?谁知林毅夫竟真的失踪了,有无意还是有意?念及往事,陈云英有了猜测。
陈云英
但不管怎么说,林毅夫的离开都让家人很担心,生怕半路出点什么事。尤其是陈云英,经受着心理、生理方面双重压力。林毅夫失踪的时候,陈云英还挺着六个月的身孕,他们的大儿子也才三岁。养娃、怀孕,哪个都不轻松,更别提还要操心生死未卜的丈夫了。
林毅夫离开台湾后,同样担心家里人,一怕台湾当局找他们麻烦,二怕他们担忧自己安危。于是一安顿下来,就赶紧给在东京的表兄李建兴写信,让他帮忙报个平安。
得到林毅夫平安的消息,家人们总算放心了,出于种种考虑,当时他们并未前往大陆。直到林毅夫去了美国读博,这时候孩子也大了,有一定自理能力。陈云英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于1983年带着两个孩子去了美国,与丈夫团聚。那个时候,他们分别已有四年。
见到了丈夫,陈云英就没打算再回去,因此开始了一边带娃、一边读书的艰难历程。幸好最小的女儿也四岁了,可以送到学校,这让她稍微轻松了些。由于夫妻俩不在一个城市念书,林毅夫就是想帮忙也不好办。
林毅夫夫妇
之后陈云英一边带孩子,一边上学,过得十分艰苦。好在辛苦没有白费,不过一年半,她就成为爱丁保罗大学硕士,专业为特殊教育。取得硕士学位后,陈云英并没放松,而是继续向博士学位进攻,只不过换成了华盛顿大学。
1986年,林毅夫成功取得博士学位。由于妻子还有一年毕业,他便去了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等妻子毕业后一起回去。在这一年里,林毅夫联系了国内多家单位,可惜他们认为自己这个台湾人不可能再回去,因此没人回复他。
与此同时,国外有很多知名单位抛出了橄榄枝,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世界银行等。但林毅夫全部拒绝了,因为他已下定决心报效祖国。哪怕在世界银行一天的薪水,就相当于国内一年的工资,林毅夫也不改初衷。
林毅夫
成为国家顶尖智囊
1987年,林毅夫夫妇带着满腔报国热情回来了。由于林毅夫刚开始是研究农村问题的,在杜润生主任的极力邀请下,他去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杜润生是个老革命,对人才十分看重。哪怕林毅夫来历有些问题,他依旧愿意信任并重用。
刚开始,林毅夫担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三年后,直接升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与此同时,他还在北大兼职做副教授。
升的这么快,当然跟实力有关了。他发表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是被国内外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还因此获得了美国经典引文奖。也是这个时期,林毅夫开始声名鹊起,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林毅夫的学术成就当然不止这个,如果你上网搜索一些,会发现他的论著,光标题就有满满一页。他还写了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如《发展策略与经济改革》、《新结构经济学》、《经济发展与转型》等等,获得的奖项不计其数。
而他国内外的荣誉表彰,更是有长长的好几页。身上兼职的、正式的头衔,估计林毅夫自己都数不过来了。如复旦、浙大、厦大等国内高校的兼职教授,香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院校的校外主考官,还兼职了世界多所名校的客座教授、各大知名单位的顾问、理事等。
林毅夫
与此同时,林毅夫还是许多权威杂志的编委、审稿人。包括《亚洲发展评论》、《中国:国际期刊》、《世界银行经济评论员》、《美国经济评论》、《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等等。
1994年,林毅夫联合多位国内经济学大拿,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担任主任。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会,就在此召开,当时国内知名经济人物几乎都有出席。如今,这个地方已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圣地。
弟弟如此有抱负,哥哥林松旺自是大力支持,出资在北大设立中国经济研究奖。哥哥的财大气粗,让林毅夫深受感动。有了这笔奖金,他就能放开手脚办活动了。从2000年起,每年都办“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选出了不少优秀人才。
林毅夫
林毅夫的强悍有目共睹,他被选为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逐步走到国家领导人视线里。作为中国经济方面的权威,林毅夫很受朱镕基和温家宝倚重。我国的重要决策“十五”计划,林毅夫就是起草人之一,此时他已成为我国顶级智囊。
2008年,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鉴于他的能力和地位,不少学者预言,林毅夫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成就斐然,他的夫人陈云英也不弱。
作为高知人士,陈云英来到北京后,也受到了政府青睐。在国家的支持下,她创建了特殊教育研究室。随后还下乡六年,跑了几十个贫困地区,只为做扶贫教育。还创建公益网站——中国特殊需要在线,专门服务特殊群体。
陈云英是中国特殊教育的开创者,为残障儿童带去了不少帮助。与此同时,陈云英也是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夫妻双双参加政协会议,一时间也传为佳话。
陈云英
故乡难回
林毅夫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看起来十分圆满。但父母去世的时候,他却连回去奔丧都做不到。1996年林母去世,突闻噩耗,林毅夫整个人都惊了,不由得失声痛哭,当即就想回去奔丧。可惜由于地位特殊,能否回去还要看台湾方面的意见。
然而不管是林毅夫,还是林正义,在台湾都是个名人。当时林正义被宣布的是失踪,当局不愿公众知道林正义“叛逃”,因此坚决反对林毅夫回去奔丧。母亡而不能送终,这是林毅夫永远的痛。
2002年5月9日,林父林火树也去世。知道消息的时候,林毅夫正在美国参加一个经济学术研讨会。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只眼泪不住的流。母亲亡故的时候,他未能送终,这已经成为遗憾。如果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见不到,岂不是枉为人子?
便向台湾方面方面提出申请,希望能够赴台祭父。林毅夫这一申请,当即在海峡两岸引起轩然大波,那段时间的头条基本都是这个。尤其在台湾引起了震动,那个时候,民众才知道,原来林正义“叛逃”了啊,还改名林毅夫,成了知名经济学家。
林毅夫
真相被曝光,台湾当局一看瞒不住了,就言辞犀利的斥责林毅夫的“叛逃”行为。如今林毅夫不关心这个,只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回乡祭父。他的家人也想让林毅夫看父亲最后一面,因此停灵二十多天,一直没入殓。
5月20日,台湾“总统”陈水扁同意林毅夫返台奔丧,但军方首长高华柱坚决反对,还说:“如果他回来,我就下台。”
本想低调祭父,没想到惹来这么大风波,由于种种压力,林毅夫不得不放弃回乡。他亲自写了感人肺腑的《祭父文》,让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
现代科技发达,不同于以往了,林毅夫能通过直播连线看到台湾的情况。同时,他在北京也布置了灵堂,当从视频里看到葬礼现场时,林毅夫泪流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让他如何不伤心?
尤其听到法师说,“宜兰下雨,可能是因为儿子没有回来”。对林毅夫来说,这无异于一次重击,当即就站不稳了,哭倒在父亲灵位前。
林毅夫
台湾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林毅夫一直不被允许赴台。哪怕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依旧无法回乡,这成了他几十年来最大的遗憾。乡愁啊,连着这边,连着那头,希望早日统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