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考古的新发现

热点资讯2022-08-12 16:50:23未知

北京大运河考古的新发现


8月8日,大运河文化带文博领域建设成果在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上发布。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记者罗鑫)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北部,经过考古发掘和保护,考古工作人员正在揭开一座古城的神秘面纱。

这座平面呈近似方形的古代城市遗址,以两汉时期为主体年代,在北京地区考古历史上实现了多个“首次”。“在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及其周边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人员清理出一定数量的东汉时期的木、竹简牍,这在北京地区汉代遗址考古中属于首次发现。”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

在此间举行的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上,陈名杰介绍,大运河北京段文化带建设成果丰硕,大运河考古再获新发现。2021年以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在大运河北京段沿线七区共开展考古发掘项目102项,发掘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汉代路县故城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6月24日,船只在京杭大运河北京河段内航行。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据史料记载,路县设置于西汉初年,属渔阳郡;东汉改“路”为“潞”,始称潞县。路县故城遗址就是两汉时期路(潞)县的治所。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路县故城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孙勐表示,简牍是研究路县故城遗址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后续将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对简牍上的文字信息进行解读,信息内容值得期待。

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通州工作站,植物种子在经过高倍数显微镜放大后,投射到与显微镜相连的电脑显示屏上,种子上的纹路清晰可见。

“路县故城城郊遗址的灰坑、水井等遗迹中发现了水稻,结合路县故城遗址多处地点水稻的出土情况、文献记载以及测年结果,我们推断最晚至东汉初年本地区已经进行水稻种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工作人员尹达说,“但两汉时期水稻的出土概率都比较低,说明对水稻的接受程度及稻作规模较有限。”

今年3月12日至4月18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镜河北段)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在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内的东南部清理了一处西汉时期制陶遗址。

孙勐介绍,两汉时期的冶铸遗址区、西汉时期的制陶遗址区等手工作坊遗址区的发现,对确定城郊遗址的性质、功能非常重要。

孙勐表示,近年来的路县故城遗址考古,首次明确了北京地区汉代城市手工业遗存的遗迹组合,也是北京地区两汉时期手工业遗存的首次大规模发现。陶窑、炼炉与水井、房址、灰坑、道路等遗迹的空间分布和功能组合,为了解、复原路县故城遗址的制陶、冶铸等手工业生产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区潞城镇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工作,勘探122万平方米,发掘4万余平方米,发现汉代路县故城城址及其周边的墓葬群,清理古代墓葬1146座,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套),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近年来的全面勘探,考古工作人员已经基本推断出路县故城城址的位置、形制、规模、功能等。出土的包括陶器、铜器、玉石器等在内的千余件不同种类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器以及大量动物、植物遗存等,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具体状况提供了契机。”孙勐说。


这是北京市通州区的西海子公园和燃灯塔(2020年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据介绍,路县故城遗址区内已发掘出带有战国、西汉时期陶文的各类器物70余件,是北京地区出土陶文器物最多的遗址。出土的木篦、木梳、木桶、木盘以及锛、耙工具的木柄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木制实用器皿,是了解当时人们具体生产、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去年,经前期勘探,在路县故城南城墙东段发现一处豁口,并探明豁口部分叠压有不同时期的道路,可能为门道,据此推断此处为路县故城的南城门遗迹。”孙勐说,城门是城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县故城南城门遗迹的发现,为探寻城址内、外遗迹分布与构成提供重要参照,也为日后向公众展示提供了契机。

2017年,北京市决定对路县故城城址进行原址保护,建立遗址公园,并配套设立博物馆。路县故城城址成为北京地区首个以汉代城址为主体建立的遗址公园,也是北京地区首个在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中完整保护下来并建立遗址公园的大遗址。

“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建设顺利完成,正在开展二期绿化工程;路县故城保护展示工程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23年6月完工,2024年实现开馆。”陈名杰说。

本文标签: 考古  大运河  陈名杰  城址  故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