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能力,先把课本读厚,但最简单、基础的要求很多人都忽略了

热点资讯2022-08-16 14:30:33佚名

培养语文能力,先把课本读厚,但最简单、基础的要求很多人都忽略了

暑假除了玩耍,也是集中进行查漏补缺的好时间,但对于不少家长来说,语文才是最难帮助孩子提升的科目,似乎除了让孩子多看看课外书、写写字词,就不知道该如何做了。

怎么做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学习情况?如何帮助孩子有效提升阅读能力?所谓积累又该怎么做?其实,回归课堂,回到课本本身,如果能够真正“把语文书读厚”,就已经非常厉害了。



请在3秒内立刻回答:小学语文课本到底有多少页?

除去封面封底、序言目录,小学语文课本每册大概在120页左右,一年级(上)共计7个单元,六年级(下)共计6个单元,其余各册都是8个单元。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就是正确答案。但这真的就是语文课标所要求学习和考核的内容吗?自然不是。根据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新增了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难度大大提升,但并不意味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外,反而,要更注重课内,特别是要重视语文课本的延伸。



课本是围绕着课程标准设计的,从近年来各个阶段的语文考试来看,回归语文课本,将课内知识作为源点,去链接到身边的经典名著、历史地理,学会将课本读厚、吃透,才是获得高分的基础。

所以,语文课本有多厚,实际上取决于孩子到底能从课本当中,吸收多少知识,延伸出多少维度的内容。

但是,很多家长面对语文教材总觉得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毕竟,短短的文章翻来覆去读,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最多也就带着孩子认认拼音、写写生字、背诵下课文和古诗词。甚至在这种焦虑之下,盲目给孩子扩展很多课外阅读。

如果根据今年发布的语文新课标来看,将语文的学习进行适当分解,家长能做的其实一下子就明确了许多。





阅读是语文的重中之重,语文教材围绕的就是“读书为本,读书为要”,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为学生建构起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理想的阅读习惯。

比如,一年级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朗读”和“背诵”为主,随着年级的递增,逐步强调“默读”“浏览”“精读”“跳读”“思考”和“写作”等等。三到六年级,逐级编排了“预测”“提问”“有速度的阅读”和“有目的的阅读”等阅读策略单元。

教授小学语文近十年的小丁老师说,单从阅读能力来看,简单总结就是,一二年级要能够从文章里直接提取信息,三四年级的重点是要会概括,五六年级则是要体会文字背后的感情。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当正式进入第一课,就可以根据这个单元主题,带着孩子发散阅读了。

以一年级上册为例,“识字”里基本都是朗朗上口的童谣或者韵律诗、对韵歌,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增加这类歌谣的阅读。

而发散阅读,并不仅仅只是“读”,“画”“玩”“唱”都是发散的一部分。比如,可以带着孩子去画童谣或者对韵歌的场景,还能通过一些桌游玩具,和孩子快乐亲子互动的同时,帮助孩子认识和记住更多生字。

三四年级,就要开始学会概括,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开篇就写明了学习要求之一:“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想要提升这种概括能力,家长可以和孩子多关注每天的新闻,因为通常新闻导语就是对整个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而且,养成对新闻时事的敏感度,也是大语文能力素养之一。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明确要求“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整个单元无论从文章内容还是小练习,其实都是要求孩子要学会表达感情,特别是“表达”。所以,在陪孩子阅读或者玩乐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表达,无论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表达自己的感情,都是在提升孩子的这方面能力。



根据作者增加课外阅读内容,也是一种方法。比如,在一些课文下方,会有著名作者、翻译的名字,这些作者,特别是大家、名家,有哪些值得孩子关注的文学常识背景、经典篇章、传奇经历等,都可以帮助孩子整理出来,或者和孩子一起整理,从而增加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通过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还可以与地理、历史知识进行衔接,比如李白是在哪里写下的《望天门山》?天门山在哪儿?一些桌游、大语文系列的地图,都可以辅助拓展相关知识。

但小丁老师特别强调,读厚语文书,并不是毫无选择的疯狂拓展。有能力的家长,应该尽量选择与复习或者预习的课文相同文体、体裁或者相似阅读方法的文章。



除了拓展阅读,很多家长容易忽略的,也是最简单的语文能力提升方法,就是“读出声”。

在新课标小学各年级的学习内容当中,都提到了诵读,而且在教学提示当中,明确写道:“诵读材料要选择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和名言名句,既要有文化内涵,又要短信精悍,朗朗上口。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语文书上也总能见到“和大人一起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李玎玲老师和成都市郫都区华爱学校的袁德燕老师,都曾在采访中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一二年级的孩子刚开始语文的系统学习,通过朗读,可以让孩子对声音更加敏感,把文字变成声音的同时,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皮层,达到“输入”的目的。

通过“读”,能让孩子在音调的平仄变化当中,慢慢感受到文字和语言之美,从而培养语感,这是默读难以达到的效果。

即使已经有了语文基础,需要开始训练默读的能力,朗读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不仅是亲子陪伴的甜蜜时刻,也会帮助孩子在读出声的同时,在脑中构建起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与作者共情。



进入高年级,需要更进一步培养孩子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选什么书,成了最大的难题。老师虽然会开一些书单,但真正能完成阅读要求的并不多。

实际上,翻过孩子的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在课文后通常也有一些课外阅读的篇目,篇目其实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主题阅读”。比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每册各安排了2次名著导读,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荐课外阅读2部。所选名著以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主,与课内阅读课文配合。

在读的过程中,也不仅仅只是看看故事,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写作特色、作者背景等等,都是在帮助孩子培养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就节选了《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家长完全可以利用假期,让孩子尝试去读完全本。再进阶一些,略有能力的家长还可以参考课本《同读一本书》板块中,明确给出的一些读后交流方法、交流主题,在和孩子共读经典书籍的时候,一起围绕内容进行讨论。



而在大量阅读当中,精读、跳读、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等等阅读技巧的培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如何阅读各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比如扩展到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的内容。但这时的阅读,没有必要再继续肢解各个知识点,让孩子始终保持阅读的愉悦感,可比“阅读训练”本身,更为宝贵。

语文课本,是开启孩子对阅读热爱的第一道门,读懂教材、熟读教材、读透教材,才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阅读能力的关键路径。

文丨团妈 排版丨阿乔

本文标签: 语文  语文课  课内  上册  六年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