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轻松关注
1
英国新冠死亡人数终于出现下降
在感染和入院数据下降数周之后,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周登记的死亡与新冠有关的人数终于也出现了下降。这是自6月中旬以来首次下降,再次证实最近的疫情高峰正在消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在截至8月5日的七天里,约有723例死亡登记与新冠有关,这比前一周下降了11%。在出现这次下降之前,死亡人数已经连续六周上升,这是由于奥米克戎BA.4和BA.5亚型的传播。感染在7月初达到顶峰,但死亡数字一直有滞后。
从这一阶段的死亡数字看来,这一波BA.4/BA.5疫情高峰的致死人数比2022年初的前两次奥米克戎高峰要少——前两波高峰中每周的死亡人数都在1000到1500之间。目前英国人口中的新冠抗体水平仍然很高。
而这一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超额死亡人数比疫情爆发前高14%,这不完全是因为新冠病毒,可能也和最近出现的热浪有关。但这是连续第九周死亡人数高于平均水平,6月初的登记数比正常水平高10%至18%。
2
大使馆发布协助留学生归国包机通知
最近中英直航航班恢复,不过因为积压的需求太多,加上马上要到留学生毕业回国高峰,要买到回国的机票仍然算不上容易。不过今早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布了最新协助留学生归国包机通知,拟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组织共20班包机临时航班。
有回国需求的留学生可以到使馆官方微信平台报名并提交个人信息。
3
高通胀让实际工资缩水创下最高记录
根据最新的官方数据,英国的高通胀正在进一步吞噬工资:虽然全国的平均工资在4月至6月期间增长了4.7%,但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通货膨胀的速度, 物价上涨促使英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40年来的最高值9.4%。
因此国家统计局表示,目前英国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3%。而在明天,统计局还将公布通货膨胀的最新数据,预计会比7月份更高。
今年薪酬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差距是20多年前开始记录至今的最高记录,也就是说英国领工资人群的实际生活水平在以历史记录最快的速度下降。
数据还强调了公共和私营部门工资增长之间的差距:私营部门的工资增长了5.9%,而包括医生、警察、铁路工人等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工资仅增长了1.8%,这同样是20年来创纪录的最大差距。
上个月,政府宣布为数百万公共部门工人加薪,包括教师、护士、医生、警察和武装部队的成员。然而,大多数工资增长都低于目前9.4%的通货膨胀率,因为政府认为大幅增长会助长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出现恶性循环。
这一差距也促使工人和工会呼吁加薪,铁路行业已经多次采取了罢工行动,之后医生和护士可能也会效仿。
4
缺乏工人让英国价值6000万英镑农作物被丢弃
全国农民联盟(NFU)今天称,由于劳动力短缺,农场浪费了多达6000万英镑的食物——根据该联盟的统计,到今年到目前为止至少有2200万英镑的水果和蔬菜被浪费了。在对其成员的调查中,40%的受访者说他们因劳动力短缺而遭受作物损失,农场平均有14%的工作岗位没有劳动力。
此外因为新冠疫情,工作人员请病假或提前辞职的情况此起彼伏,使问题更加恶化。 NFU估计,其内部调查只代表了英国农业产业的三分之一,所以估算下来全英国大约有多达6000万英镑的农产品被浪费了。
这一农作物浪费的情况大大加剧了生活费用的飙升,因为减少产量之后农产品的零售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上涨。
同时,过去一个多月了中英国长期的干旱天气和创纪录的高温也大大增加了农业从业者面对的挑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6%)表示自家农场的产量平均下降了近五分之一,种植者还预计2023年的产量将进一步下降约4.4%。
而农业领域也一直受到用工成本高涨的影响,许多从业者在过去一年里跳槽去了仓库和物流等行业,因为它们往往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更多的工作保障。
对农业来说,2022年可谓出现一场”完美风暴“。英国脱欧减少了来自欧盟的临时工人,新冠疫情让许多人离开英国,而乌克兰的战争又扰乱了来自该国的劳动力人手和进口供应。
今年英国政府颁发的季节性短期打工签证计划提供了多达38000个签证,然而农业部门说总共需要7万个,目前提供的仅仅满足了需求的一半多。
5
德文郡和康沃尔郡遭受大雨和洪水袭击
在大旱过后,英国本周终于迎来普遍降水。然而很快洪水又袭击了英国的部分地区:周一,强降雨导致康沃尔郡和德文郡的部分地区发生洪水,这两地正处于气象局的黄色降雨警报之下。同时而雷暴则在东海岸各县包括埃塞克斯、萨福克和林肯郡蔓延。
慈善机构国家洪水论坛警告说,近年来英国到处可见的疯狂建设正在增加洪水风险,它使老旧的排水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出现洪水。
明天英格兰南部仍有雷暴和降雨的黄色警告,也可能出现冰雹、频繁的闪电和山洪。英格兰和威尔士预计将出现暴雨和雷暴,突发洪水的可能性也仍然存在。气象局已经发布了两个雷暴黄色预警,周二和周三可能出现旅行中断、断电、冰雹和雷击。苏格兰也有一个单独的黄色预警,即有可能会出现大雨。
图文来源:BBC/The Guardian/Sky News/Fi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