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出现新bug:为什么好学生更吃亏了?

热点资讯2022-08-22 14:31:32未知

新高考出现新bug:为什么好学生更吃亏了?

中国的新高考改革正在进行中。接下来的这个9月,第五批改革省份的高一学生将进入新高考模式,包括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

也就是说,到2025年,除情况比较特殊的新疆和西藏两地,中国的新高考改革将在其余所有省市自治区实现落地。

但从另一个维度说,关于新高考的探索,其实也才刚刚开始,改革之后所产生的一些变化,对未来的每一届高中毕业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新高考之下的志愿填报方式,经过部分省份这几年的实践检验,已经显露出了一些问题。

如果归纳一下新高考的“新”,其实就三点:课改,取消文理分科;分数改,部分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志愿改,出现了“专业+院校”和“院校+专业组”两种新模式。这其中最可能影响考生命运的,也极可能在未来继续发生变化的,是志愿模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高考志愿这件事,本质上是一种学生与学生、高校与高校、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多重博弈,这其中同类博弈(比如学生之间)很容易理解,难点在学生与高校之间,并不容易达成利益上的一致性。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说说这一对矛盾是如何在近几年的志愿填报过程中逐渐显现的。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就在去年9月,第四批新高考省份黑龙江、贵州、安徽、江西、甘肃、广西、吉林公布政策的时候,除吉林外,其余六个省都是提前公布了志愿填报模式:黑龙江、安徽、江西、甘肃、广西都是“院校+专业组”模式,只有贵州是“专业+院校”,两种模式是5比1。

而如果你往回倒,2018年的第三批8个省份: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是“院校+专业组”,河北、辽宁、重庆是“专业+院校”,两种模式是5比3。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时间线大概是这样:

第三批的省份2018年公布志愿模式的时候,在两种模式之间好像没有特别的倾向,所以是一个“5比3”的情形,然后等到2021年高考,第三批的省份首次实行了这一模式,也就有了“3+1+2”省份的第一份完整志愿数据(前面的两批省份是“3+3”),然后第四批的这些“3+1+2”省份一看,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就有了2021年9月的“5比1”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先用一句话总结:“院校+专业组”模式有利于高校,“专业+院校”模式有利于学生(其实也只是相对有利),而大部分第四批的省份在观望到了2021年夏天的局面之后,选择了前者。

下面简单介绍下两种填报模式的核心区别。

“专业+院校”,是一种完全以专业为导向的模式,比如你就想学计算机,那你的志愿表就会是这样的:

志愿1:A院校+计算机专业;

志愿2:B院校+计算机专业;

志愿3:C院校+计算机专业……

以此类推,如果你是一位辽宁考生,你可以填满最多112个院校的计算机专业。

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不用担心被调剂专业,因为每一个志愿上的专业,都是你自己填的,只要你被录取,你一定读的是你填的专业。

但是这种模式会带来什么问题呢?一个完全可以想到的情况是:由于大家对好专业都趋之若鹜,导致好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走高,同时冷门专业由于无人问津,分数线也同时会下降。

所以同一所学校里,最热和最冷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剪刀差,而且这个剪刀差还会逐年扩大。

有证据吗?有。我们就选最典型的山东省为例,山东是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实施新的志愿填报方式也已经有3年了,所以非常有代表性。

比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一看名字就知道,是航空宇航特色的工科院校,这个学校比较好的专业,除了航空类,还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据传第五轮学科评估该校这两个专业都是B-)。但是除此之外,这个学校也开设保险学、金融学、英语、日语这类跟特色差距比较大的专业,好,那你猜,沈航在山东的招生发生了什么?


2019年,也就是实行老高考填报的最后一年,沈航在山东的专业最低分是558,专业最高分585,分差27分,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分差。紧接着,2020年第一次实行新的“专业+院校”的填报模式,沈航在山东的分差就拉大到了50+,然后到了今年,录取分差达到了126分!

126分啥概念?咱们用位次换算一下可能更直观:也就是说,今年沈航最好专业的学生,是山东1.8万位的水平,而最低分专业的学生,是22万位的水平……

这个反映的是剪刀差现象,然而除此之外,更让人感到紧张的现象是:每个学校头部专业的竞争性还在加剧。换句话说,现在的改革对成绩比较优秀的孩子,似乎有点不利。

还是举山东的例子,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一所比较知名的211双一流大学,最好的专业叫“中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这个专业在山东只招1个人,所以历年的竞争就会比较激烈。2021年,这个被录取的学生位次是1288位,结果到了今年,这个位次是454位!

说白了你如果是一个想去北中医的山东考生,你今年在1000位,你这个成绩去年是够的,今年就远远不够了……

综上我们发现,在“专业+院校”这个模式下,会出现这么几种现象,其中有利有弊:

1、充分尊重考生的意愿,只要被录取,一定能读自己填的专业,不用担心调剂。

2、想读好专业难度很大,这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卷”法,毕竟好东西大家都盯着呢。当然如果你有意捡漏一些好学校的冷门专业,那也可能以较低的分数如愿。

3、对学校来说,好专业的生源很好,但是冷门专业的生源就越来越差,这种一个学校内部的生源落差,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

也因此,另一种“院校+专业组”模式才得到了更多省份的青睐,因为在这个模式下,学校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院校+专业组”的志愿表是这样的:

志愿1:A院校+A专业组+专业1+专业2+……+专业6;

志愿2:A院校+B专业组+专业1+专业2+……+专业6;

志愿3:B院校+A专业组+专业1+专业2+……+专业6

尽管单个专业组里的若干个专业还是平行志愿,但填写顺序决定了被检索的顺序,所以可想而知,那些热门的专业1和专业2还是一个挤破头的局面。

这当然是高校愿意看到的,但更关键的是,当热门专业招满了,后面的工作基本上就是高校来主导了,比如你的分数不够你填的这6个专业怎么办,只要你服从调剂,你就会被调剂到A专业组的另一个比如专业7里。

说白了,“院校+专业组”模式对于考生来讲最大的风险仍然是存在调剂,而且千万不要以为“专业组”里的这n个专业都是相关专业,错,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那些大学很清楚自己哪些专业好哪些专业相对不行,那么在设计各种专业组的时候,“参差不齐”的打包才更符合学校的利益。

所以,你填了计算机,在选课要求相同的情况下,你照样会被调剂到土木或者材料这种所谓的“天坑”专业,因为这几个专业完全可能在一个专业组里,而这个专业组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很难说是不是高校有意为之。

如此一来,在这个模式之下,学校拿回了两个主动权:

1、设计“专业组”的权利,如何既能吸引到考生的填报,同时又能给冷热专业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这里头学问很多。

2、调配学生的权利,假设某专业组依靠个别好专业吸引到了大量好生源的填报,那必然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那些最终没上到最好专业的学生,只能排着队的退而求其次。

另一个潜在的利好是,相比于“专业+院校”波动比较大的分数线,“院校+专业组”至少投档线数据是更稳定一些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之间的录取分差,甚至在“专业组”里是可以被人为调控的。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考生的视角,那专业组分数线的稳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这个专业组里真正好的那些专业,分数线仍然是逐年抬高的,这个逻辑和之前讲“专业+院校”时的逻辑一样,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某个专业组里打包着某个好专业。

甚至以此类推,一个专业组里第二第三好的专业,也可能因为那些高分考生被迫的“退而求其次”而同样出现位次上涨的局面:比如刚才举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山东的情况,他们第二好的专业叫中西医临床医学(华佗班),这个在去年位次是3360,结果今年也直接涨到1209位……

更不要说,如果你报某个专业组,完全就是冲着其中某个专业去的,那你这个填报很显然存在巨大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说,这种模式下考生在专业上的选择权是很不充分的。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无论你所在的省采用哪种填报模式,专业录取分越来越两极分化几乎不可避免,以后985、211的较差专业干不过双非院校很可能成为常态。

同时,高校必须顾及自身的发展前景,包括调节优势学科和一般学科之间的资源关系,这其中就难免会影响到一些学生的利益。对高校来说,各种专业都能尽量招到好学生,这是他们的目标,至于你,会不会因为某个不合理的设置而在残酷竞争中吃亏,高校恐怕照顾不来。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你想凭一个不错的分数去冲击一个热门专业,那新高考之下的志愿填报模式,很可能对你是一个利空,因为过去的那些位次数据参考价值不大了,你得给自己留一个比较大的余地才稳妥。

但是相对的,如果你成绩平平,对热门专业也没有太多偏好,名校招牌对你倒还有几分吸引力,那捡漏的机会就是现在!今年各种985断档就是最好的证据,只不过,那些冷门专业你真的愿意去吗?

比如历年在很多学校分数线排名最末的,护理学?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教育最优解。

教育也许永远没有最优解,但教育从业者们一直在寻找最优解的路上。我们愿与关注教育的人们同行,我们只呈现关于教育的思考和真相。】

本文标签: 好学生  高考  志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