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问题来了
上次分享了,后台有人问我会给孩子用二手的用品吗?于是我又想到另一个提问,
那个朋友说:大J,你家是女孩,你会不会也觉得孩子还是富养的好,将来会更自信?
由此,又引申出了这个问题:普通家庭如何在精神上富养孩子?
什么是富养?
很多人觉得我也是“被富养”的,其实我出身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爸爸是小学老师,妈妈是工人。
我们家是“慈母严父”的组合。现在关于这个“富养”的话题其实都快说烂了,但因为这些评价,倒是提醒了我以前写过的当年和爸爸相处的三个小故事。
如果我真的是“富养”的,那我觉得这三个小故事真的诠释我心目中对于“富养”的定义,它对我后来做人、直到现在育儿都有深远影响。
我家的故事
我的童年是在弄堂长大的,每天6点是最热闹的时候,放学的孩子们在嬉戏打闹,下班的大人们在忙着准备晚餐。
但我却不能加入,因为在我们家,每天的6点,吃晚饭前的一小时,都是我和爸爸一起陪着妈妈做饭,帮妈妈打下手,顺便是一起聊天的时光。
这是我们家每天雷打不动的项目,但小孩子总是贪玩的啊,看着邻居孩子们打弹珠跳皮筋,我的心也是痒痒的。
终于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其他孩子可以在玩,我们却要陪着妈妈做饭?”爸爸告诉我,“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每个家庭都有他们自己看重的东西。
在我们家,爸爸妈妈都觉得可以做一起做饭聊天很重要。”那时,我才两年级,懵懵懂懂地接受了这个答案。
到了四年级时,我觉得自己又长大了一点,还是特别羡慕伙伴们的自由玩耍时间。我这次改变策略了,问爸爸,“那为什么一起做饭聊天很重要呢?”
爸爸说,“因为,我和你妈妈都觉得,可以花时间给爱的人,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家的家庭观。”
这是第一次父母让我明白“家”的含义。但更让我受益的反而是,之后的每次当我问爸爸“为什么他们可以,我不可以”时,他从来不会去贬低其他孩子,告诉我“他们那么皮不好”这类话的,而总是告诉我,“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这样的行为在我们家是不允许的,因为。。”
这给了我非常强大的一个认知,要不要和别人一样的参照物,永远不是对方好还是差,永远是自己内心的标准。
我可以和别人不同,这让我有勇气去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别人也可以和我不同,这也让我一直有很大的包容心去理解他人。
爸爸从小对我规矩很严格。
小学前都必须晚上8点入睡; 可以有选择性地买玩具,但每买一个玩具必须买两本书; 吃饭时不能说话,再好吃的饭菜也不能频繁夹等等。
不过,爸爸每次给我立规矩时,都会告诉我,他为什么这么要求我。小学生水平的我,自然很容易被爸爸的口才和权威震慑住,都觉得被说服了。
上了初一后,有一天爸爸把我叫过来,和我说,“爸爸其实不是所有的事都懂的,你现在上中学了,你会学到很多很多爸爸也许都不懂的知识。
所以接下来你遇到问题,你可以自己做决定。当然,如果你需要和我们商量,也可以的,但要记住,爸爸说的只是供你参考,因为爸爸真的不是什么都懂”。
我从小印象中的爸爸是无所不能的,第一次听到爸爸这么说时,我特别特别震惊。 小时候他特别有原则,给我订的规矩不多,但绝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是在帮我建立心里的“那杆尺”。
当他觉得我自己的“尺”立起来后,他就在学着退出, 让我学着靠自己心里的“那杆尺”来衡量判断如何做事,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这也让我清楚地明白,对待小D的养育过程中,我需要“先立后破”。立规矩,是为人父母的本份,而懂得“认怂”,更是为人父母的智慧。
高三那年填报大学志愿时,我真的紧张了, 害怕自己不能如愿进入想进的学校和专业。 当时就在犹豫,是不是填个稍微差一点的求稳。 那天放学回家,我询问了爸爸的意见。
-爸爸问,你在害怕什么呢?
-我说,害怕自己无法进入那个最好的学校,进不去我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努力过就不会白费,最怕的是没有全力以赴的事后后悔。
-可是,你们真的不希望我上名牌大学吗?
-当然希望啊,但你是怎样的人,不来自于你上一本还是二本的大学,是否是名牌大学,来自于你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
每个人,无论再怎么成功最终无非都是一天吃三顿,晚上睡在一张床上。真正让我们感到开心的,一定不是吃得有多好,床有多贵,一定是吃饭时安心,睡觉时舒心。
再后来,毕业要找工作了,我被一个外企录取了,当时的录取率特别低,好像是几十万应届毕业生里选了十几个人。 但是公司总部在北京,需要我离开自己的家北漂。
当时我又犹豫了,手上还有一个offer是四大的,虽然不是最喜欢,但也不错,而且最关键的是可以留在家里。 我又去问爸爸了。
-爸爸回答很直接,选你真正喜欢的啊。
-那万一我在那边发展不好,不是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还背井离乡的。
-爸妈呢,都是工薪阶层,别的靠不上,但如果你真的哪一天混不下去了,记得回家。 家里为了你特地加菜是做不到的,但多你一双筷子总是没问题的。
这两段话一直到现在都会给我很多很多的力量, 每当我开始害怕犹豫时,我都会想起爸爸说的,“记得回家,家里多你一双筷子不多”,我就有了放手一搏的底气;
每当我开始权衡利弊时,我都会想起爸爸说的,“每个人无非都是一天吃三顿,睡一张床”,我就知道了 比起名利,还有很多更加重要的东西,让自己“吃饭时安心,睡觉时舒心”。
独立,并不是时间到了就把孩子推出家门,而是在从小到大的经历里,让孩子感受到很多很多的爱,积攒很多很多的勇气,自己去推开走向社会的大门。这是我爸爸给予我的安全感。
给云闺蜜的话:
话题索引
搜索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