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这个中国人亲手推动美国种子垄断中国,现在又亲手打破垄断

热点资讯2022-08-25 21:20:59未知

逆转!这个中国人亲手推动美国种子垄断中国,现在又亲手打破垄断

“有脸盆这么大啊!好好好!”

2019年9月,隆平高科的会议室里,一个五十来岁、白衣黑裤的内蒙汉子告诉袁隆平,我们向日葵的花盘最大能有脸盆这么大。

袁老一听,又惊又喜,一连夸了三个“好”。

他一边用手比划着花盘的大小,一边喜笑颜开地鼓励道,“你们要再接再厉,永攀新高!”


资料图

袁老寄予厚望的这名汉子叫张永平,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种子企业“三瑞农科”的老总。

大部分人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都吃过他研发的瓜子。

洽洽、真心、三胖蛋等知名品牌的多口味瓜子,或是炒货店里几块钱一大兜的散装瓜子,有近三成都来自三瑞。

捏起一粒送到嘴边,“咔咔”一嗑,薄薄的外壳脆响悦耳,饱满的果仁儿酥松甘香。若将一大把瓜子仁一口嚼碎,那滋味儿更是叫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资料图

然而10多年前,皮厚仁小的“洋瓜子”可没这个口感,许多挑剔的吃货甚至因此不再购买和食用。

那么,后来是谁打破了这个死局呢?

没错,正是张永平。

他带领团队耗费3年心血,经过无数次的选育、试验和试种,培育出如今口感一流、令国人食之不忘的好瓜子,也一举击溃了“洋种子”对我国的垄断。


作为一个瓜子食用大国,亿万同胞每天所嗑的巨量瓜子里,每七粒就有一粒产自五原。

这个位于黄河几字湾最北端、地处河套平原腹地的“葵花之乡”,不仅是一座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郡,更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食用向日葵贸易中心。

这里120万亩的食葵花田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1/10,超5亿斤的瓜子年产量也占到全国14%左右。这些瓜子除了远销欧州和中东,还先后吸引了洽洽、三胖蛋等炒货大牌来此建厂。

五原百姓为葵花建立博物馆和主题广场,还竖起一座被收入吉尼斯纪录的巨大雕塑,足见他们对葵花的热爱和感激。

可谁能想到,在上世纪70年代,繁华如斯的五原小城,满目尽是萧条之景。

许多作物很难在五原贫瘠的盐碱地里生长,食用向日葵耐盐碱、喜日照、抗倒耐水,还可肥田的“宝藏”脾性,则与这里的自然条件相得益彰。

因此,食葵被大面积推广种植。


资料图

遗憾的是,当时的国产种子种出来的葵花总是生病,产量也很低,葵农们赚到的几两碎银,连糊口都分外吃力。日子一长,大家更不愿意种植食葵了。

1962年出生的五原汉子张永平,此时只是个十来岁的中学生,与葵花的缘分也尚未到来。

24岁大专毕业后,他在硫铁矿上做过团委书记,在巴彦淖尔市政策研究室担任过科室长,还在房地产公司当过副总经理,后又出任上海永泰丰食品公司总经理。

直至2000年工作调动回五原,开始接触种子行业,他才慢慢了解到家乡食葵种植的凄凉前景。


五原当地的栽种条件得天独厚,按说种葵是广大农户最好的发家途径,却因一粒小小的种子受阻不前,十数年来家家户户穷苦不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俨然成为人们心中一声无奈的哀叹。

张永平看在眼中,急在心头。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尽办法,帮助大伙儿走上致富之路。


资料图

但那时,国内育种技术欠缺,张永平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国门之外。通过多方考察,他得知优质的食葵种子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才有,其中,以产量高、抗性强的美国种子为最优。

他马不停蹄地做策划、递材料,来来往往跑了好几趟美国,最终拿下了5家杂交种子公司的代理权。

而后,便是旷日持久的“推广之战”。

葵农们早些年亏怕了,自家种子尚且如此,洋种子又能好到哪儿去。

面对众人的重重疑虑,张永平早有对策。

他背上百来斤种子,带好茶水和干粮,住到村里的生产队长家去。等到日暮时分,农人们忙完活计,他便挨家挨户地推广,一遍遍地告诉大家,这进口种子经过科技改良,产量高、不易生病虫害,不会再赔本的。

那些时日,张永平磨破了嘴皮子,磨穿了好几双鞋底,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匆匆嚼上几口馒头,喝上几口茶水,就赶到下一户去。

一天下来,跑遍大半个村子,人是累得瘫在床上了,可脑子却异常清醒,村人们不愿意接受进口种子,这就意味着食葵种植无法发展,人们也很难富起来。


资料图

这个恶性循环让张永平着急上火,可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来,只能背着种子和干粮,在漫长的推广路上踽踽独行。

就这样过了整整三年。

突然有一天,张永平脑海中灵光一现。葵农们并没有彻底放弃种葵,而是怕种子会让他们再度亏钱和失望。

这样的话,如果让他们在大有所获之前不花一分钱,是否可行呢?

如此念头,颇有破釜沉舟之意,但面对畏手畏脚的葵农,张永平别无他法。


为了将这一大胆的想法付诸实践,也为了消除葵农的担忧,张永平说服村里最有威望的生产队长给自己做担保。

他苦口婆心地劝说着,“乡亲们,你们看这样好不好,种子就算我借大家的,等秋天丰收了,大伙儿再把种子钱结给我,行吗?”

大家伙儿满脸迟疑,交头接耳,始终没有一个人点头答应。

张永平见状,赶紧承诺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瓜子,不让任何人亏一分钱。

听到这话,农户们稍稍放下心来,面露喜色。

张永平的计划终于拨云见日,接下去,就要看那些洋种子的了。


资料图

一转眼,金秋送爽。

美国食葵果真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瓜子亩产量从原来的200斤猛增至500斤,葵农的收入也由过去每亩600元一下子提升到1600元。葵田里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欢腾喜庆,农户们怀抱着累累硕果笑逐颜开。

往后数年,进口葵种得到了认可,从小小的五原县辐射到整个巴彦淖尔市,再覆盖全国,种植率高达95%,种植面积也增加到600多万亩。

“第一次瓜子革命”——引进美葵种子,在张永平一千多个日夜的全力奔忙下,获得了巨大成功。

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时光,张永平不由感慨,“那时候,睡半夜起五更是常事,偶尔能吃上一顿泡面,我就觉得很幸福了。”

好在汗水没有白流。

可是,如此喜气洋洋的丰收盛况却没能持续太久。

2008年前后,张永平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高产的美葵扛过了病虫害,助力葵农增产增收,却败给了广大消费者的嘴巴和味蕾。人们难以接受皮厚仁小、滋味寡淡的瓜子,少数追求品质和口感的食客甚至都提不起购买欲望。

而且,一家独大的美葵企业一年赛一年地提高种价,最贵时,一粒种子竟卖到了七毛多。即便葵农们增收再多,也架不住如此翻番上涨的种植投入。


资料图

张永平眉头紧锁,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农户的成本是市场折射出来的表象,这背后的问题则更为严峻和棘手。

农以种为先。

美葵垄断,往小了说是农户们收入不定,往大了说,则是国家食葵产业的存续和兴盛与否都被别人拿捏在手中。

这一“卡脖子”的风险,万万不能听之任之。

中国粮必须用上中国种。

葵花种业的翻身仗,势必打响。


2009年,张永平创办科研中心,在海内外搜寻食葵种子,建立资源信息库,组建团队开始研究适合国人口味的优质种子。

要从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种子中,找到一颗或多颗适宜的葵种谈何容易,而且后面的研究、育种、试种等一系列难关,每一项也都困难重重。

可是,张永平从未退缩半分。

一年后,他成立三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招揽了更多专业人才,一口气投入8000多万,誓要培育出中国人自己的食葵种子。

正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九百多个攻坚克难的昼夜,千万次迎难而上的试验之后,国产食葵SH363和SH361问世了。

这两个新品种不仅产量高、抗病性强、籽粒大、口感酥脆香甜,而且售价合理,每斤葵花籽还能多卖一块钱。如此既节省了成本,又能实现每亩地500元到800元的增收,葵农们简直乐开了花。

很快,三瑞的葵种便占据了国内近三成的市场份额,并且再次带动了食葵行业的发展。

2016年,国内食葵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100多万亩,葵花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张永平紧锁的眉心渐渐舒展开来,憨厚的笑容也浮上了嘴角。

“第二次瓜子革命”大获全胜!

国产种子实现了优质化和自主性,打破美葵10年垄断,把“洋种子”驱逐出境,从此把葵花行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用再看美国的脸色,任其鱼肉。


资料图

经此一战,张永平“种子大王”的名声越发响亮,三瑞农科在他的带领下逐步壮大,于2016年4月15日在新三板挂牌。

2017年11月,在食葵种业不断深耕的三瑞,被隆平高科收购,成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袁老对张永平及其团队一直期许有加,“国家的食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要靠你们了。”


近年来,我国葵花产业在种植面积、年产量、种子品质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世界,但这一派生机盎然之下,仍存在着不少阻碍和困境。

由于连年种植,葵田里的土质开始变差,养分失衡、病原菌丛生,许多种植区连续出现列当、水锈病等病害,致使葵农收益下降,产业发展也受到阻碍。

除此之外,绝大部分农户往往只追求高产或抗病这样的单一品质,种植过程也多凭经验,鲜少有人关注每亩地的收益是多少,也几乎没人思考能够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再次增收。


资料图

这两大难关,被张永平喻为“第三次瓜子革命”,哪怕已年至花甲,他依旧放不下肩上的责任,更不曾停下向前的步伐。

他总是用一句话鞭策自己,鼓励员工,“打造食葵,要像打造‘芯片’一样不遗余力。”

张永平始终坚信搞育种研究,需要仰仗科技,也离不开田间地头,理论结合实践嘛,正如袁老所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食葵亦是这个道理。

这些年来,他一边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培育优种,一边想尽办法将“科学种葵”的理念教授给农户们,还与诸多品牌、企业达成合作,让百万葵农的瓜子能以最高价被回收,获得更多收益。


资料图

2020年,抗列当草害的食葵种子试种颇有成效,普通植株四周杂草丛生,而抗病植株周围寸草不长。全世界葵花专家都为之头疼的列当草害,就这样被三瑞攻关成功。

想必在不久的将来,三瑞还会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


当代作家张贤亮在《河的子孙》中说,“籽种好,一半谷。”

种子是农业的根本,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事业,它一头关乎着百姓的生活安泰,一头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资料图

只有将良种研发的自主性和种源的可控性,都紧紧地攥在自己手中,才能把饭碗牢牢地端稳。

泱泱中华,良田万顷,中国人的五谷杂粮,要用中国自己的种子去种。

回望张永平这12年的艰辛历程,他的每一个脚步,每一滴汗水,无一不是为葵而战。

从中国葵花不向“洋”,到中国葵花享誉海外,从只身奋战的孤勇者,到龙头企业的领军人,他始终如斗士一般,用一片丹心和一腔赤诚,为葵花产业搏得蓬勃生机,赢得长久发展与持续进步。


资料图

小种子,大事业。

当种业振兴征程的号角吹响,正是一个个如张永平一样的农业工作者,为一粒种子拼尽全力、奋斗不息,是他们无私的付出和奉献,让伟大的祖国手里有粮,让亿万同胞心中不慌。

让我们致敬和感谢,每一位为国家粮食而奋战的“张永平”。

本文标签: 张永平  向日葵  袁隆平  葵花  食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