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陈畅
编辑 / 田晏林
“半口牙一辆车,一口牙一套房。”多年来,不少消费者都在种植牙齿这件事上心存怨气。动辄上万块的一颗假牙,相当于一些城市普通上班族两三个月的工资,令许多缺牙者大呼“种不起”。
不过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了《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推进种植牙集采,围绕种植牙全流程做好价格调控工作,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这意味着,那些担心费用负担重而舍不得种牙的消费者可以松口气了。
但集中采购带来的“副作用”往往是产品价格被压低,企业利润空间变小。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国内从事口腔医疗服务的机构来说,这是个“坏消息”。
即便是素有“牙茅”之称的行业龙头企业通策医疗,在遭遇集采干扰后,也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寒意”。
该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来,一度备受资本市场追捧,在明星基金加持下,去年6月市值突破1300亿元,创下421.99元/股的历史新高。但8月15日起,股价大幅下跌,截至8月25日报收118.29元/股,市值379亿元,缩水约921亿元。
尽管通策医疗多次对外回应“种植牙集采对于公司产品销量和利润不会有影响”,但其上半年的业绩实在没有说服力。
8月23日,通策医疗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13.18亿元,同比增加0.05%,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下降15.73%,扣非净利润2.86亿元,同比下降16.21%。
就在半年报发布的前一日,通策医疗还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函,指出其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往来1.4亿元、财务资助及投资出资情况披露不准确、上市公司独立性欠缺等问题。
实际上,上市这15年来,通策医疗常被外界质疑,凭什么能撑起千亿市值。如今,政策层面的调整,让该公司多项业务增速充满更强的不确定性。
图源/视觉中国
种牙暴利将成历史?
王晓东几个月前刚刚完成“天价”种牙,他是在温州一个小县城里做的,种植一颗的费用为1.3万元,“我只做了两颗,感觉这是全身上下最贵的家当了。”
坐标广东汕头的李芳也在今年刚刚攒够种牙的钱,打算在25岁生日前把小时候因摔倒而缺损的牙补完美。据她介绍,因为她的牙槽浅,种牙前需要先使用植骨粉,同时她选用了一款瑞士进口的亲水种植体,整套费用算下来,植一颗牙花了2.2万元。
一直以来,市场上关于种牙暴利的争议一刻也没有停过。《财经天下》周刊查询发现,2021年通策医疗的种植牙服务占营收的比重达14%。包含种植牙在内的医疗服务业务毛利率为46.61%。
图源/通策医疗财报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肥东县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李小莉的一则建议,更是将种植牙费用贵的问题推向热搜。
李小莉亲身经历发现,种植牙的价格高,普通工薪阶层很难承受。“一个县级以下医院,平均一颗种植牙治疗费用在6000元到2万元,如果种全口牙,相当于在县城买套房。”
因此,她建议加大对种植牙材料和技术的研发,降低种植牙的费用,并且将种植牙费用尽可能地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以满足群众对口腔健康的需求。
图源/视觉中国
《财经天下》周刊咨询多位口腔、牙齿科的工作人员了解到,种植牙价格普遍在每颗5000元到1.5万元左右,具体费用需要根据所选医院、当地消费水平以及种植材料决定。如果对材料要求高,贵的能超过2万元。
据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孙竟介绍,公立医院种植体费用在3000元~12000元、种植基石1500元左右、牙冠(烤瓷牙300元~1000元、全瓷牙1000元~2500元)、修复材料1000元~3000元、手术费及麻醉费用3000元~5000元,总价格大部分在7000元到22000元。根据患者不同的口腔状况及品牌选择,价格还会上下浮动。
尽管支出不菲,但为了摆脱缺牙造成的吃饭痛苦和生活质量下滑,人们也不得不为此掏钱。
根据《2020中国口腔医疗行业报告》的数据,2020年我国种植牙数量约为406万颗,约每万人种植牙数28颗,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种植牙市场之一。且我国人口总缺牙数达到26.42亿颗,潜在种植牙数量1888万颗,潜在种植牙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
种植牙为什么这么贵?
北京某民营口腔医院咨询顾问方凯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种植牙系统由种植体、种植基台和牙冠组成。种牙贵主要是目前主流的种植体都来自进口。“一个业内共识是,种植体费用约占总体费用的50%左右,其余支出主要就是手术费和麻醉费。”
种植牙费用细分 图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据了解,国内种牙用的都是国外欧美、韩国的种植体品牌,包括奥齿泰、登腾、士卓曼等,占据了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国产连一成都不到。
方凯坦言,“大部分国产种植体目前都拿不出手,价格2000元~3000元有可能用了几个月就松动了,一般会给老人种,因为老年人岁数大,用的时长会比年轻人少。”
在他看来,集采政策的推进,说明植体国产化是一定要有所突破。“不然缺牙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国内种牙项目就永远起不来。”
除种植体外,一些业内观点认为,医生稀少、技术和成长成本高、设施设备贵等其他因素也是造成种牙高价现象的原因。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我国掌握种植牙技能的牙医数量在5万人左右,约占口腔医师总量的20%,而韩国该比例达到80%。
方凯对此观点表示部分认同,“说白了,之所以把植体费用要得高,就是因为没有给到医生该有的技术收费,那就只能收你的材料费。”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种植牙市场处于被民营机构垄断的状态。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9年,我国民营口腔医院数量占比达81.69%。另据东北证券研报数据,2020年全国种植牙数量为400万颗,其中公立医院约100万颗、民营医院约300万颗,占比达75%。
太平洋证券指出,按照集采后耗材费用80%的降幅计算,原本花费1万元的种植牙总费用,在集采后7500元的各类耗材费用或降至1500元,总费用则降至4000元,降幅可达60%。由此可以判断,包括通策医疗在内的民营医疗机构将很快陷入“内卷”。
平安证券研报也显示,费用降低,相伴而生的是庞大的市场竞争,口腔行业产业链下游的已上市企业有瑞尔集团、小白兔、同步齿科、拜恩口腔、拜博集团等。
另据口腔从业人士预测,“如果种植牙费用降幅过大,很多中小口腔诊所都可能面临倒闭。”
集采背后,“牙茅”屡遭质疑
自2022年以来,不断有投资者询问通策医疗是否会受集采影响,导致公司利润率下降。公司董秘只回复称,“种植牙业务涉及的集采,不只是带来价格变动,同时也会促进需求的增长以及口腔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对公司经营的正向影响。”
与此同时,公司层面还表示,将推动高中低口腔超市的概念,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元化、差异化口腔医疗服务需求,以期带来口腔医院就诊量的提升。
但部分研究机构并不乐观。银河证券认为,种植牙限价方案给了高端可选医疗消费重重一击。随着控费措施涵盖非医保范畴,模糊耗材和服务界限,取消公立和私立的区别,医药板块情绪或进一步受挫。
对于通策医疗来说,这些并不是最糟心的。最近,该公司与实际控制人吕建明因涉嫌信披违规被罚,公司于8月22日晚,收到到浙江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而且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关于通策医疗股份有限公司非经营性资金往来等相关事项的问询函》中指出,通策医疗2021年期末对联营企业的财务资助为为5.68亿元,其中对浙江通策眼科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提供财务资助为2.6亿元,对杭州捷木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提供财务资助为3.08亿元。
而浙江通策眼科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公司实控人吕建明的体外资产,2020年和2021年两年时间内,其向通策医疗以低成本购入超5000万元的商品、劳务。
《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吕建明最早靠房地产起家,2004年开始转型,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对ST中燕实施资产重组。2006年他花了1.02亿元全资拿下杭州口腔医院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及现金,正式成立通策医疗,转型口腔产业,后又买房建楼,进军辅助生殖领域。
杭州口腔医院的公立光环,让它一举成为通策医疗的“印钞机”。2007年,通策医疗收入从2300万元增长到9139万元。
吃到甜头的吕建明没有停止收购脚步,将手伸向沧州口腔医院、宁波口腔医院、黄石现代口腔医院等,截至2022年中,通策医疗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多达13家。
然而,扩张也为通策医疗埋下了隐患。公司区域性色彩太过明显,2021年90%的收入来自浙江省内,且省内毛利率为46.86%,省外毛利率仅为35.31%。
图源/通策医疗财报
2022年5月,通策医疗突然宣布要以7.69亿元收购和仁科技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者主要业务分为医疗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场景应用系统两部分,两者业务存在异同,且收购价高于通策医疗的账面货币资金,该笔投资价值引来质疑声。
一个细节也被媒体揪出来,吕建明和和仁科技前任董事长是校友。
但通策医疗坚称“和仁是物有所值的”“并购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目的是结合两家公司优势整合2B、2C端,进而建立大的生态系统”。
据了解,和仁下游客户主要以地方公立医院和部队医院为主。业务已发展至301医院、西京医院、同济医院、华西医院、湘雅医院、湘雅二院、浙医二院等。不过,2022年半年报中提到,和仁科技股权交易事项尚未完成,未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通策医疗该收购的后续情况还是未知。
相比于外界对这家上市公司的种种质疑,吕建明的“神操作”更令投资者震惊。
今年2月,吕建明在微博自曝去径山寺烧香祈福,不经意间将自己违反当地防疫政策的行为暴露,此事迅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公司的回应是“建议投资者关注公司本身,而不是八卦新闻。”
去年10月14日、15日,通策医疗突遭两个跌停引投资者去雪球找吕建明“讨说法”,却不料遭到吕建明破口大骂,称 “他们买我们的股票是我们的耻辱。”
一边要应对市场竞争者,一边要内控繁杂的挑战。通策医疗能否在集采中优雅地存活,善用这次机遇?市场也在期待吕建明给出答案。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晓东、李芳、方凯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