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霁瑶
截至8月23日,长江流域已足足"燃烧"了33天。
"恼火得很哟!现在只顾得上人畜用水,根本顾不上灌溉!"
"公司这次受旱情影响的李子产量有200多万斤,经济损失有几百万元。"
"我前几天从北川路过,地里好多干死的玉米。"
农业生产者叫苦不迭。
对于长江流域的农村而言,今年夏天有些难熬。长江流域旱情发展迅速,持续干旱少雨"烤打"着广袤农田。据水利部8月17日消息,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令人焦灼的是,眼下正是水稻抽穗灌浆的关键期,而占全年粮食产量75%的秋粮,距离收获仅有一个多月时间。就在近期,农业农村部召开会议指出,高温干旱已成为影响南方秋粮丰收的最大威胁。
汛期反枯,大地喊渴。面对龟裂的农田,广大种植户该怎么办?此次高温事件,是否会影响下半年的秋粮收获?
面对旱情,四川省南江县公山镇的村民非常发愁
葡萄晒成葡萄干,村支书:"祈求老天爷下一场透雨!"
近期,一则"四川葡萄热成葡萄干"的消息冲上热搜。四川南充一种植户老板发视频称,因持续高温,近30亩地的葡萄都成了"葡萄干",预估损失30多万元。人们惊讶极端气候的同时,不禁感叹"今年四川农民太难了"。
这样的事情,在今年夏天的川渝地区并不少见。
"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水。"面对持续的旱情,四川省南江县贵民镇红珠村村支书黎大明十分头疼。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入伏以来,受旱情影响,当地面临人畜饮水困难和农作物因旱受灾的挑战。如果农田能及时得到灌溉,损失能够减少。"但我们红珠村地处深山,离水源远,抽水泵也抽不上水。"
如今,村里大片玉米枯死在地,稻田一片枯黄,红薯、大豆种植也不乐观。
但农事焦灼如此,村委依然无暇顾及农田灌溉。据他介绍,由于红珠村位置偏远,经济较为落后,水利基础设施跟不上,仅有几个小型蓄水池,目前首要保障的还是人畜用水,农业用水尚不能满足,只能徒留大片庄稼在农田里"喊渴"。"村民找我反映情况,我现在也没办法!"黎大明无奈地说。
离红珠村不远的元潭镇治坪村,情况也不太妙。8月23日晚上8点,治坪村村支书韩太益正在组织村民对蓄水池进行维护。"我现在就祈求老天爷能下一场透雨!"韩太益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近年来,治坪村以种植川茶5号、南江大叶茶为主,大力建设茶园,发展绿色产业。经过前几年的积累,全村拥有茶园1000多亩,已转型成为"全茶村"。由于茶叶对气温、水分极为敏感,今年旱情对治坪村的影响,用韩太益的话说,就是"致命打击"。"成熟的茶叶现在都晒焦了叶,新种的茶叶也都干死了"。
韩太益告诉记者,村里种植的主要是旱粮作物,近几年堰渠一直没怎么用,导致荒废堵塞,影响此次抗旱。治坪村地处山区,目前村里蓄水池主要供给低洼的水稻田,但茶园多建在高处,由于海拔相差较大,就算是靠电力抽水,也很难抽上来。"并且这么高温的天气,雨还这么少,如果贸然浇灌,茶叶会死得更快。"据他介绍,单靠目前的蓄水量进行人工浇灌,可能导致地面蒸发热汽加速,灼伤茶叶叶片。
"这次受灾十分打击村民信心。原本村民就倾向于种植粮食作物,好不容易前几年通过培训,让大家接受了茶园种植。这次的事情,我担心会打击他们建设绿色产业的积极性。"韩太益说。
四川多位村支书告诉记者,村里的农田受旱严重
对此,一位农业农村部的内部人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高温灾害最直接的打击,就是让农业经营者收入大幅减少,可能导致部分经营者来年放弃种植。所以此次事件的首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
许多种植户为了保证灌溉,也下足了功夫。四川一名果农告诉记者,最近有客户抱怨他今年卖的水果贵了不少。"一个水泵2000元,光是买水泵我就花了好几万元。电费、人力、物力一加,成本上去了,水果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
一些农业企业也受到不小的冲击。"我们现在浇灌主要用车拉水,也用抽水泵抽水。"四川蜜李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守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该公司经营着两万亩李子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四川巴中区域。今年公司光是花费在浇灌上的成本就将近200万元。但即便如此,地里仍有大片李子树干死。大量李子因为温度过高而成熟过快,烂在树上。"这次受灾导致我们减产200多万斤,全公司经济损失估计700多万元。"王守华说。
上述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种极端天气最考验的就是当地农业灌溉设施,在一些地面灌溉设施较为成熟的区域,其抗旱能力较强,因此"即使天不下雨,只要地面能给上水,不会造成严重问题"。但此次发生灾情的许多地方处于偏远地区,地面灌溉设备并不完善,才导致上述情况。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乡村治理与社会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灿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据我所知,像成都周边地区,比如简阳,属于浅丘陵地貌,总体灌溉条件还可以,而且它正好有可以用来灌溉的三岔湖,水利设施相对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旱情。但许多偏远地区,尤其是离灌溉渠道比较偏远的地方可能受影响更多些。"
事关秋粮收获,专家提醒:警惕旱涝急转
农谚曾言:"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眼下正是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我国,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5%以上。此次旱情发生的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而水稻又是我国最大的口粮作物,占秋粮产量约四成。公开资料显示,长江流域水稻面积占全国的65.7%。
事关粮食安全,此次长江流域的极端罕见旱情是否会影响秋粮收获?
上述农业农村部内部人士分析认为,此次旱情对于秋粮收获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9月份的天气情况。"目前正处水稻抽穗灌浆的重要时期。抽穗灌浆期间,水稻对温度、水分反应最为敏感。目前最担心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情况是如果高温干旱持续到9月份,将非常不利于一季稻、玉米等秋粮作物产量形成。另一种情况是,根据经验来谈,大旱之后容易有大涝,大涝带来的影响将比现在更加严重。"
但他同时强调,目前的影响情况尚未有定论,"只要9月份正常降雨,就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持续高温干旱后,要警惕旱涝急转的情况。"旱灾造成的损失有一定持续性,不是说下一场暴雨就好了。"
面对严峻旱情,各地已开始积极应对,抗旱保苗。8月2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紧急通知,要求有关地区毫不放松抓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打赢抗高温热害干旱夺秋粮丰收保卫战。近期,农业农村部还派出25个包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赴秋粮重点省和受高温干旱影响重点地区,指导推进抗灾保丰收关键措施落实。
资料图
极端天气频发,农民应该怎么办?
今年全球都热得不太正常,极端高温在全球多地一再上演。有气象学家公开提醒:"至少未来10年都将频发高温天气。"
"不是说极端天气来了以后,我们才去应对,而是应当在日常措施下功夫做保障。"张灿强认为,面对愈发高频的极端天气,仅靠应急措施并不能有效应对,要从日常着手未雨绸缪。"应加强日常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保证灌溉渠道畅通。同时,要做好农业气象预报,对当地农民进行应对极端天气措施的相关培训,提高农民对灾害天气的认识。"
此外,他还强调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灾害天气应对工作中的作用。他认为,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短时间内集中力量迅速开展应对性措施,例如集中开展喷施叶面肥、抗旱保水剂等作业。
那么,极端天气最直接的受害者——农民的利益又如何保障?
"针对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国家现在主推的是农业保险。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网越来越大。"张灿强向记者介绍道。
据《中国银行保险报》消息,目前四川银保监局正督导保险业积极开展农业保险理赔,科学核定因灾损失,加快理赔进度,应赔尽赔,早赔快赔,及时将赔偿兑付到农户手中,最大限度减少农户经济损失,帮助其开展改种、补种和增种等生产自救。重庆方面,截至8月15日,"7·15"干旱灾害已接到农险报案5897件,涉及29个区县受灾面积约28.58万亩,预估损失1.09亿元,其中接到种植险报案5868件、预估损失1.08亿元。
韩太益告诉记者,政策性农业保险已覆盖至治坪村全村,当时投保时,政府出大头,农户个体出小头。以玉米为例,投保时政府补贴27元,农户缴费9元,保险金额为每亩800元。
"现在保险公司已经联系到了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取证、验标,进行灾害核定。"韩太益说,"应该能帮助村民减轻不少负担。"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