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天宫”堪比豪宅,可吃到120种中式太空餐

热点资讯2022-11-03 07:40:49智慧百科

日媒:“天宫”堪比豪宅,可吃到120种中式太空餐


资料图

来源:环球时报

日本《朝日新闻》11月1日文章,原题:中国新空间站“天宫”是豪宅规格,还有120种中餐

基本完成建设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虽然比主要由美欧日等共同运营的国际空间站小,但高舒适性是其一大特点。与有多国宇航员的国际空间站不同,“天宫”有适合中国航天员口味的可口中餐。

对于由三舱组合而成的“天宫”,有中国媒体曾比喻称,这是“拥有三室两厅的宇宙豪宅”。在“天宫”的核心舱内,每名航天员都有独立的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充分确保私人空间。现在停留在太空的3名航天员,从今年6月起要在“天宫”中度过约半年时间。由于宇航员长期停留在太空中容易出现肌肉松弛,为确保健康,“天宫”还装有能跑步或骑车的训练设备。

今年12月,将有另外3名航天员被送入“天宫”,届时将有6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内。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太空生活,饮食是尤为重要的。在“天宫”可以吃到120种符合航天员口味的中式太空餐,包括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有中国媒体介绍称,能提高航天员胃口的酸甜咸辣菜品一应俱全,即使一周内轮换着吃,也很难重复。“天宫”内安装了可以保存新鲜果蔬的冰箱,这能让航天员吃主食之余,品尝到新鲜水果。

以“航天强国”为目标的中国,在航天方面进步惊人。2011年,中国发射“天宫一号”,这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为空间站建设运营和载人航天成果应用推广积累重要经验。2019年,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而2021年,中国发射的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表面,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个成功进行火星探测的国家。(作者井上亮,曾茂译)

延伸阅读:

媒体:中国空间站迎来历史性时刻 引起美国一些媒体和政客的“习惯性不适”

来源:环球时报



资料图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邓孝慈 陈子帅 刘海生 陈康 柳玉鹏】11月1日4时27分,中国空间站主体三舱中的最后一个舱段——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天和核心舱组成的中国空间站三舱主体结构就此组装完成。随后,梦天实验舱将择机开展平面转位,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这对完成空间站全面建造具有标志性意义。国际媒体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由全面实施阶段进入收官阶段。国际各大主流媒体1日都报道了中国航天取得的这一成功。不过,这也引起美国一些媒体和政客的“习惯性不适”。美联社、美国广播公司(ABC)等媒体甚至声称中国发展空间站等太空科技是为了军事目的。1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我们将继续踔厉奋发,致力于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并促进和平利用外空活动惠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他说:“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辉煌,期待中国空间站早日成为全人类的‘太空之家’。”

“皇冠上的明珠”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于北京时间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个小时。

香港《文汇报》称,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如“万里穿针般高难度的太空之吻令万人瞩目”。报道称,梦天舱与空间站对接完成后,将与空间站其他两舱实现并网管理。中国空间站建造也由全面实施阶段进入收官阶段。

法新社称,中国空间站的最后一个模块梦天实验舱周二与核心舱成功对接,这是中国朝着年底前完全建成空间站迈出的关键一步。报道称,空间站是中国太空计划“皇冠上的明珠”,中国成功发射梦天实验舱并成功实现对接,这是该国太空雄心的“里程碑时刻”。

“中国空间站的三个主体舱段只有实现‘T’字基本构型,空间站上的供电、信息和热控等系统才能进入最佳工作状态,从而为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实验提供保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对完成空间站全面建造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空间站即将全面建成,这将成为中国太空崛起的象征”,韩国《东亚日报》1日称,随着空间站的主体结构基本完成,中国未来两个月还将发射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经过最终检测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将正式开始启动。报道称,“天宫”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人类在太空唯一的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因为结构老化即将中断运行,无论是俄罗斯宣布的2024年终止运行,还是美国声称2030年终止运行,中国空间站未来可能成为唯一在轨的载人空间站。

“硬核科技梦工厂”

自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通过9次高密度的发射成就了中国空间站三舱主体结构成型,中国航天员也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任务,其效率以及成功率令人惊叹。在谈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高效率时,柏林厚对《环球时报》记者感慨称,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强大的直接表现。“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支撑,一个国家想要建成近地轨道空间站是不可能实现的。”

柏林厚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引领性工程,会大幅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空间站作为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可以产生许多惠及于民的成果,比如说空间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医学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全面建成的中国空间站无疑会成为中国新的创新高地。”

作为我国未来10年规模最大的空间综合性研究实验平台,中国空间站将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堪称是一座航行在太空中的“硬核科技梦工厂”。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科院在梦天实验舱上搭载了8个科学实验柜。这些实验柜将大幅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有助于解决我国高科技发展中的一些“卡脖子”问题。以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为例,该装置能够支持开展金属及合金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型特种材料的熔体生长和凝固科学实验,对解决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大科学工程、高端芯片急需的“卡脖子”材料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有重要的帮助,为研发颠覆性的材料制备技术和特殊应用背景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以空间站为代表的中国太空计划点燃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称,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时,一大群太空爱好者、业余摄像师和普通民众在毗邻的海滩观看了发射过程。人们挥舞着中国国旗,穿着印有“中国”字样的T恤。报道引述中国学者的话称:“航天计划是大国的象征。它提振了中国人民的信心,点燃了爱国主义的正能量。”


资料图

“始终都是开放的平台”

“我们热烈祝贺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既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为世界航天事业进步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日表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始终立足自身,也一直面向世界。中国已经与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目前已有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

柏林厚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空间站正在制定交会对接及载荷装载等接入标准,并将面向全球发布。未来,国外的航天器或实验载荷想与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只要按照我们的标准来设计接口,确保安全性满足我们的要求,都是可以的。他说:“中国空间站始终都是开放的平台。”

对于中国航天取得的这一成功,大多数国际媒体表示赞叹和祝贺。不过,美国一些媒体的报道则显示出嫉妒的心态,甚至抹黑中国发展空间站是企图搞“太空军事化”。《纽约时报》称,中国基本完成空间站建造,这是“北京企图在太空领域超越美国的最新一步”。美联社称,由于“中国空间站与军方的关系”,美国才将中国排除在了国际空间站之外。报道称,中国日益增强的太空实力引起美国的警惕,美国上周发布的《国防战略》报告称:“解放军正快速推进和实现太空、网络空间、电子和信息作战一体化能力,以支持其联合作战。”

美国雅虎新闻网称,中国太空计划的稳步进展引发美国政客担忧。一些人认为,美国在这场新的“太空竞赛”中落后——这让人想起冷战时期的言论——月球将再次成为竞赛终点线。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容不得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尤其是太空领域超越自己,而中国近年来在太空技术研发、应用及国际合作层面取得的成果让美国分外“眼红”。美国认为这挑战了其“太空霸权”地位,于是对中国在太空领域取得的任何进步进行污蔑式的、扭曲诋毁式的渲染。

李海东表示,太空探索是一项需要各国在科技层面密切合作的事业,只有开放与分享才能促进人类航天事业飞跃发展。在太空探索领域,部分国家应当放弃冷战思维,不应将太空当作进行新一轮对抗的场所,应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国家展开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太空资源开发和利用。

曾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任职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博罗维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空间站未来退役后,中国空间站毫无疑问能为世界各国提供帮助。中国空间站的巨大价值表现在它为全球有志于和平利用太空的国际伙伴提供了一个在太空中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的新平台。

本文标签: 航天员  宇航员  着陆  火星  天宫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