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杨波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是中国最早一批公募基金从业者,同时也是一位行业资深观察者。在2013年出任中欧基金董事长之前,窦玉明曾任富国基金总经理、嘉实基金副总经理。经历了行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变迁,窦玉明认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短期导向、以超级个体为核心的生产方式,转向追求长期稳定收益,强调投研体系化、平台化的生产方式。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已超过26万亿。窦玉明在日前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居民财富不断增长,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加强,未来十年至二十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预计还会有3-5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因此,如何管理大规模资产、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成为全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窦玉明表示,在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基金公司要更加明确自身使命和历史定位。公募基金行业连接着两端,一端是通过资金的配置让优秀的实体企业获得更多资源,连接社会经济发展;另一端则是通过向居民提供投资产品的形式,帮助居民理财,连接居民财富管理。如何实现两端的正向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整个行业都要思考的课题。此外,中国公募基金业要像国产大飞机、家电等制造业一样,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向全球最好的公司学习、看齐、追赶甚至超越它们。
以下为采访实录。
公募基金要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
中国基金报记者:虽然今年市场震荡,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总规模仍超26万亿,未来还有多大发展空间?
窦玉明:中国基金行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四,相信未来还有巨大发展空间。截至去年底,美国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占GDP比重141%,日本是49%,而中国仅22%。假以时日,若中国能赶上亚洲成熟市场的水平,加之国内GDP继续稳步增长,公募基金行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可能还有3-5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我们要思考的是,公募基金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我们的定位是什么?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认为,公募基金的使命是什么?
窦玉明:金融业的使命是更好地进行社会资源配置。作为金融大行业下的子行业,公募基金顾名思义是面向大众公开发行基金产品,是金融业的大河流,需要承担大规模资金管理的任务。我们的使命就是把大规模的资金管理好,为亿万投资者提供好的投资回报。
如何完成这个使命?作为金融业态里的“制造”环节,我们可以拿国产大飞机和家电业来类比基金行业。中国商用飞机市场一直以来是国际巨头们的天下,直到2017年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国产大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并有望于2022年实现正式交付,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追赶过程;中国的家电业则是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经完成了对全球先进公司的追赶和超越,在全球拥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也需要类似的学习成长过程。资管行业在海外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属于非常成熟的传统行业,也正是因为发展成熟,所以近些年生产方式变化不大。越是成熟稳定的行业,对追赶者越有利。而那些变化快的行业,随着市场领先者技术不断积累和迭代,后来者的追赶难度就比较大。
公募基金业要像其他制造业一样,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向全球最好的公司认真学习。我相信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内,我们有机会逐渐缩短与全球领先同业的差距,甚至比肩或超越它们。具备大规模资金的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国亿万投资者,服务中国实体经济,是我们这代从业者的历史使命和目标。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如何理解“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为此基金行业最需要突破的是什么?
窦玉明:规模与质量,或者说规模与投资业绩,我认为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矛盾对立关系。就像家电行业,现在没人会提家电产量和质量的矛盾,家电产量最大的企业,也恰恰是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在家电行业发展初期,部分企业在生产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盲目扩大产量,导致质量不达标,但发展到今天,中国家电业早已跨越了那个阶段。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现在存在的规模与质量的矛盾,也就是大家提到的管理资产规模变大,投资业绩下滑的问题,相信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这个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规模与质量的平衡在海外已经实现,全球大型公募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数万亿美元,投资业绩也主要依靠研究驱动而不是其他非核心因素。
中国基金行业未来规模增长的趋势是比较明朗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理超大规模资金,同时又取得理想的长期回报呢?这需要公募基金行业进一步转变投资管理方式。公募基金此前在投资管理上更接近海外对冲基金,即投资策略注重趋势投资和短线交易,通过短线投资积小胜为大胜,随时抛出股票来尽量回避市场剧烈向下的波动。这类投资策略看上去很美好,但缺点是投资容量比较小,受限于市场的交易量,全球对冲基金的总规模和长线多头基金的总规模之间,至少有十倍的差距。
与此同时,从全球的实践来看,长线多头策略的长期投资回报是高于对冲基金策略的。对冲基金的优势在于回调的波动性比长线多头策略低,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市场下跌的时候,对冲基金跌的可能少一些。因此,一般来说,对冲基金的目标是,长期业绩低于长线多头的股票策略,高于债券多头策略,而波动性低于长线多头的股票策略,约等于债券多头策略。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需要突破大规模资金的管理瓶颈,并提供理想的长期回报,可以借鉴的全球成熟经验——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型,从短线趋势性投资方式转向基于长线基本面价值投资的大容量生产方式。
中国基金报记者:为什么类对冲基金的管理模式,不能管理大规模资产?
窦玉明:一般来说,类对冲基金的收益多来源于市场上处于博弈弱势的其他投资者;而长线基本面价值投资的主要收益来源于上市公司本身所创造的价值。打个比方,类对冲基金投资就像是草原上的“食肉动物”,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而长线基本面价值投资就像是“食草动物”,吃的“草”就是上市公司创造的价值。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态位,而草原上大多数还是食草动物。
收益来源也决定了市场容量。如今公募基金已从较小规模成长为国内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偏股型基金规模已近8万亿,持股市值约占A股市场的7%。如果行业还要以做短线、做差价、赚其他弱势投资者的钱为主要收益目标,那么规模很难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从海外实践看,对冲基金在市场总市值占比达到5%-6%之后就很难继续发展,因为再长大,“食物”就不够了,投资策略就无法产生合理的回报了。
以上是投资收益来源的角度,再从公募基金投资者的角度看,由于公募基金面对亿万大众投资者,其中大部分不是专业投资者。对冲基金由于其策略的复杂性、不透明、低流动性、潜在的高杠杆,并不适合一般的大众投资者,而长线多头的投资策略,策略简单、透明度高、流动性好、投资门槛低,是更适合大众的普惠金融产品。
因此,公募基金作为金融业的主要参与者、大规模资金的管理者、面向大众的产品提供者,需要彻底转型,逐渐远离短线趋势性投资,转向长线多头策略为主的生产方式。
中国基金报记者:所以,公募基金的定位是什么?
窦玉明: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叠加经济的多元重构等时代背景,参照海外发达市场实体经济的发展经验,中国急需建立一个强大的资管市场,来发挥其在直接融资体系中的中枢作用。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资管机构,正是连接实体经济端和居民财富端或者说客户资金端的核心主体之一。
简单来说,公募基金的长线多头策略把客户资金配置到优秀的企业,并长期持有,使优秀的实体企业得到更多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还能积极参与企业治理,既要“用脚投票”,更要“用手投票”,助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优秀企业逐渐淘汰劣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些优秀的实体企业再将利润回馈给投资者,投资者获得收益后继续加大投资,如此往复形成了社会经济体系的正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公募基金通过强大的投资研究能力,发掘市场上好的公司,把资源配置给它们,促进资产配置的良性循环,这才是公募基金应有的定位。
对外告诉客户我们是“食草动物”
对内以长线基本面投资为核心重构投研体系
中国基金报记者:为什么强调公募基金的相对收益属性?
窦玉明:中国的投资者最早是从买国债和定期存款发展起来的,对保本保收益有着天然的偏好,但是公募基金的基本属性还是相对收益,这一点需要跟投资者澄清和强调。
我们不能让客户误认为基金公司可以做到不论涨跌都能赚钱,那么当市场下跌净值波动时,客户就会对基金公司失去信任,低位赎回并造成实质性损失,同时这种误导也更容易让客户追高。
从实践上看,中国公募基金投资组合总体上与指数的相关性都很高,国内公募基金的净值波动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性能达到0.8甚至更高。我们作为市场最大的持有者,亦是市场本身,在市场下跌时很难不受影响。由于股票指数的波动不能避免,公募基金行业也无法规避基金业绩的波动,这是公募基金的长线多头策略必需正视的一个弱点。我们能努力去做的是,市场上涨时基金多涨一些,市场下跌时尽量比市场少跌一些,长期复合回报优于市场指数表现。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相对回报并不是不赚钱或少赚钱,只是不能保证每年都赚钱,投资者需要承受期间净值的波动。从全球实践看,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长线多头策略基金的复合回报率是超过对冲基金的,对冲基金的波动性小于长线多头策略基金,这个结果背后的原因在这里不再展开。
所以,我们要厘清思路并勇敢承认自身的能力圈——我们确实做不到短周期的精准逃顶或抄底,也很难做到市场下跌时不亏钱,我们能做到的是帮助客户分享长期经济增长的红利。所以对外,我们要清晰地告诉客户,我们是市场上“食草动物”;对内,要根据相对收益的目标,以长线基本面投资为核心重新构建投研框架和流程。
中国基金报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公募基金过去很高的超额收益会下降?
窦玉明:同意你的看法,超额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证券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随着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增多,竞争愈趋激烈,超越指数、超越对手难度也会变大。
中国基金报记者:A股市场波动性较大,是否具备做长线基本面投资的市场基础?
窦玉明:全球市场的变化有一个规律:指数(Beta)质量好的市场,不容易赚到超额收益(Alpha),或Alpha变低;若Beta质量差一些,Alpha则比较高。所谓Beta就是市场指数的回报,可从两方面观察Beta质量:一是长期收益率回报,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指数增长越高越好;二是指数Beta的波动率越低越好。从这两方面看,目前A股市场的Beta质量确实不如成熟市场特别是美股的指数。我们指数的长期回报相对较低,指数的波动率更高,但由于我国股市的有效性没那么高,所以高水平的专业投资者有机会获取更高的Alpha。由于相对收益策略的回报等于Beta+ Alpha之和,这个回报机会长期会是不错的,对投资者的挑战是需要容忍相对高一些的净值波动。
中美股市的差异与历史发展阶段有关,美股机构投资者占比高,长线策略占比高,这些机构的投资策略是买入持有,而不是短线操作,因此市场波动率较低。未来,随着国内大量的机构投资者慢慢转向“吃草”,由博弈转为买入持有策略,中国市场波动性有望下降。以中欧基金的基金经理为例,随着规模从几个亿扩大到几百亿,换手率会出现明显下降,由一年好几倍的换手率,慢慢降到一年一倍或一倍以内,预计未来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从指数回报来看,指数(Beta)的长期回报来自于上市公司创造的价值,如果考虑公募基金主动投资的基金还能争取一定的超额收益,那权益公募基金的长期回报是可期的。此外,随着机构投资者占比的增加,市场和基金的波动率下降,投资者持有体验也会改善。
中国基金报记者:应该怎么做好大规模资产管理?
窦玉明:答案就是踏踏实实地学习海外最优秀公司的成熟经验,并与它们对标。我在基金行业从业超过二十年,越来越意识到,海外先进公司总结出的最基础、最经典的方法论和最佳实践,对我们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以汽车业为例,丰田汽车早年花重金拜师于宝马,宝马对丰田开放生产线,允许丰田工程师和工人现场学习,最终成就了丰田日后的壮大。因此,中国公募基金现阶段就是要潜心学习全球的成熟经验。
中国基金报记者:具体应该学习海外公司的哪些先进经验?
窦玉明:全球领先同业在公司介绍中,几乎都会提到两个关健词:研究驱动(research-driven)和团队协作(teamwork)。
为什么以相对回报为目标的投资方式,特别强调研究驱动和团队协作?
多年前我跟一位Capital Group(资本集团)的基金经理交流,发现他们的投资决策耗时很久,在决定买入一个公司的股票前,通常要花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基础的研究,收集数据、理清逻辑、现场调研,并反复讨论与论证。而国内机构则更强调快速决策,因为如果决策慢了,就追不上股价上涨的速度。我当时问了一个问题:等你研究明白,股价已经涨了30%,怎么办?他的回答是,宁愿慢一点,也要将公司研究明白后再买,哪怕涨30%、50%后买入,也不能没研究明白就买。
当时我有些不理解,后来渐渐体会到,当管理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如果研究工作不到位就匆匆买入股票,一旦发现买错,纠错成本会变得很高。也就是说,由于管理资金规模大了,一旦买错了,短时间内是卖不掉的。
我们也经常能听到一句话叫“应对比预测更重要”。预测约等于研究,可以简单理解为,跑得快比买得准更重要,强调的是投资交易能力,这种投资模式比较适合管理小规模资金。对于管理权益资产达几千亿的公司,可能一只股票就持仓上百亿,如果采取这种投资模式,交易成本会很高,是没法通过交易能力去应对的。所以,我的看法是,对于大规模资金的管理者,研究和预测比应对重要得多,宁愿买得晚,买得慢,也尽量不要买错,至少没买到的股票不会给你造成亏损,而买错的股票是造成实实在在的损失。这就是我们强调研究驱动的原因。
一方面,当管理规模变大,投资股票数量增多,单个研究员、单个基金经理的研究能力就会遭遇瓶颈。一位优秀的研究员大概只能真正将20-30家公司研究透彻。我们的股票研究库中有1000只以上的股票,需要50个以上研究员才能完全覆盖。在此情况下,团队协作变得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我们要将一家公司研究透彻,预测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除了行业状况、产业上下游以及竞争对手外,还要关注宏观经济,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形势例如俄乌冲突、中美贸易冲突等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广泛的研究范围,需要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互相讨论、激发、学习及校正,才能将研究做好。简单总结,个人深度研究产生的洞见是吸引团队协作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团队协作,个人视野受限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洞见,所以“个体专业深度”与“团队协作广度”是一体两面,互为因果。
综上,研究驱动和团队协作是大规模资金管理必须强调的两点。
中国基金报记者: 你刚到中欧基金时,推行事业部制,效果怎么样?
窦玉明:中欧基金过去曾开展过两次组织结构变革,分别是在2013年及2020年。触发因素是希望通过变革,把研究驱动和团队协作做得更好。
2013年我刚到中欧基金时,深感投资研究是“两张皮”,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配合度有待提升。为加强投研协作,我们将投研团队切分为七、八个小团队,每位基金经理配备几名研究员,团队规模控制在十人以内。这样安排是为了使研究员与基金经理的立场保持一致,大大提高了小团队内的沟通效率。早期这一制度安排确实效果不错,吸引了一些优秀人才的加盟,很好地解决了团队协作的问题,对推动中欧基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当时公司发展节点下的最优选择。
中国基金报记者:但2020年你们又反过来,重新打造大研究部。
窦玉明:随着公司管理规模不断壮大,我们发现,分散的小投资研究团队很难深入覆盖500甚至1000家公司,我们投资研究体系矛盾的焦点从内部协作转向了研究能力不足。因此,有些事业部的基金经理主动提出打造统一研究平台的想法,经过不断讨论达成共识,我们将事业部的研究员统一放至共同的研究团队,打造了超过五十人的中央研究团队,从而推动我们的二次转型,来解决对股票市场广覆盖同时深度研究的问题。
组织架构的变革只是外部看到的表象,本质上,我们是在推动公司从类对冲基金的投资管理方式向长线资金的投资管理方式转型,从早期更多强调投研配合快速决策,到现在强调深度研究的团队协作,从关注“快速决策”转到关注“正确决策”。如果结构化地描述中欧基金变革全貌,那就是4P+1C,组织结构的变革只是4P中1P的一部分。
完善中欧基金的4P+1C
为生产方式转型做好准备
中国基金报记者:请解释4P+1C的具体含义。
窦玉明:4P指Philosophy(理念)、Process(流程)、Platform(平台支持)、People(人),1C则指Culture(企业文化)。
中国基金报记者:中欧基金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窦玉明:投资理念指赚钱方式。在我们看来,投资理念应与投资目标完全匹配。大家都说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通过分享公司的成长创造回报,而长线投资策略不可能以绝对回报为投资目标。所谓长期持有策略意味着市场下跌时也持有股票,如果当年市场大跌,基金又高仓位持有股票,必然出现亏损,无法实现当年的绝对正回报。此时,对外的客户沟通及对内的员工管理都需要清晰传达“绝对回报的目标无法达成”的信息。
2013-2014年中欧基金在投资理念上并不强调一致性,基金经理们的理念百花齐放,有短线、长线、基本面、非基本面,只要合法合规、长期能给投资者赚钱公司就能接受。后期我们逐渐转型,强调理念的统一,即中欧基金主要聚焦于长线基本面投资策略。今天,股票基金经理、研究员对此达成了高度共识,明确我们的核心关注点是寻找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发展越来越好,且能不断创造价值的优质上市公司,我们通过长期持有,分享企业创造的价值盈利,而不是博弈赚其他投资者的钱。
中国基金报记者:怎么理解流程,请讲讲中欧基金的流程。
窦玉明:流程是一套研究和投资的标准步骤。以研究流程为例,中欧基金的研究流程采用“五要素模型”,包括公司治理、行业、运营、盈利质量及估值。研究员按照五要素模型研究公司,基金经理也遵循五要素模型与研究员开展讨论。
过去三年,我们特别注重打造一套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流程从某种程度上是沟通的语言,使得基金经理与研究员在同一个框架下讨论,大大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如果没有标准,就变成了演讲式讨论,我跟你讲估值,你跟我讲成长性,我跟你讲公司治理,你跟我讲盈利质量,各说各话。在我看来,要想有高效的协作,一个团队就只能有一个投资理念、一套投资流程。
标准流程提高了投资研究决策的质量,提高了协作的效率,然而,流程的落地推广并不容易。由于多数成熟的投资研究人员根据个人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流程,每个人的流程都不同,要将大家的研究流程统一为标准的五要素,需要一定的磨合过程。所以,我们首先从研究员特别是从新入职的毕业生入手推行五要素模型,希望自下而上地逐步推动研究流程和投资流程的标准化。只有当每个基金经理、研究员都能熟记于心、运用自如,才算真正将流程推广到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目前已有很好的基础。
中国基金报记者:请讲讲中欧基金的平台建设。
窦玉明:平台系统建设对于投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我们在平台IT系统上持续投入了大量资源。例如,通过打造统一的研究平台,将过往所有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存档。如果十年后的基金经理想研究某只股票,可在系统中查找到公司过往所有研究员、基金经理关于这只股票的研究报告及行业分析,借助历史资料复盘当时的研究思路,无疑比自己从头开始研究要高效得多。
先进的系统结合标准化的流程,有利于团队沟通与协作,助力提升研究员及基金经理的研究效率。这方面,我们目前已完成了主要的部分,未来会不断优化。
中国基金报记者:优秀的人才比较匮乏,中欧基金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窦玉明:资管行业与制造业的显著区别在于,制造业的流程大部分体现为外化的生产线,而资管行业的理念、流程更多内化于人脑中,制造业可以通过购买和更新设备快速提升能力,基金公司则需要提升人的能力来进步,人力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全球领先的基金公司都非常重视人力的作用,在公司介绍时,普遍会将公司全部投资研究专家的信息单列出来,并附上两个关键数字:一是行业从业年限,二是公司工作年限,体现了对于公司核心资产的重视程度。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基金行业发展迅速,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超出了人力资源的积累速度,体现在资深优秀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相对缺乏,尤其缺乏优秀的、有经验的研究员,因为多数有经验的研究员都转岗做基金经理去了。
中欧基金的人才培养,经历了从外部招聘到内部自主培养转变的过程。中欧基金于2013年进行第一轮公司改革时,基金经理及研究员主要来自于外部聘请。经过近十年发展,目前我们70%的研究员通过招聘应届毕业生自主培养,70%的基金经理来自内部研究员转岗。未来我们将继续提高自主培养的比例,因为自主培养的员工能共享相同的理念,熟练掌握标准流程,相互更了解,感情也更深,因此协作更好、团队合力更强。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进一步改善激励机制,提高团队稳定性,不断强化团队协作。有经验的研究员数量多了,研究深度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我希望未来中欧研究员的平均从业时间能超过十年,目前来看,我们还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中国基金报记者:请讲讲中欧基金的文化。
窦玉明:作为基金公司的终极竞争力,企业文化帮助解决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中欧基金的企业文化强调四点:真实、卓越、协作共赢和客户导向。
真实和卓越是做好协作的前提。真实是做好研究的基础,比起表面上的意见一致,我们更鼓励同事能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不同见解的碰撞,无论职位高低,大家都平等地讨论问题,谁对听谁的。卓越也很重要。作为一家主动投资管理机构,想要追求超越基准和同业的投资业绩,就必须卓越。
刚才谈到了,研究驱动和团队协作是做好长期业绩的支点,鼓励协作不光要有制度的支持,还要有文化的鼓励。基金行业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客户导向是每个基金从业者永远不能忘记的准则,客户利益永远优先于员工和股东利益。
中欧基金的企业文化始终围绕深度研究和团队协作展开。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业内最顶尖、最有战斗力、且有经验及理念的研究团队,配合标准化流程,努力创造优异的长期业绩。
如果能回到九年前,我们会选择再多招一些研究员
中国基金报记者:回顾在中欧基金的九年,你觉得有什么满意和遗憾的地方。
窦玉明:过去九年是基金行业发展又一个黄金期,特别是过去三年,中欧基金也随着行业爆发式发展。我们的成绩体现在四方面。第一,我们取得了还不错的长期业绩。据海通证券公布的十年业绩最新评价(2022/6/30),在权益类大型基金公司中,中欧基金在五年、十年等长期维度的绝对收益均排名前三;第二,我们的非货公募管理规模从不到一百亿发展到三千亿,客户数也增加至千万级别;第三,理想的客户结构。我们大部分客户为零售客户,实现了客户多元化;第四,我们完成了股权结构改造,成为大型基金公司中唯一一家员工持股比例超过50%的公司,良好的治理结构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也有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首先,投研转型仍在进行中,距离理想中的4P+1C尚有些距离;其次,团队的培养力度还不够。行业和公司的发展超出了我们早前的预期,如果能回到九年前,我会选择再多招一些研究员。假如现在能拥有一批有十年左右从业经验的资深研究员,那今天中欧的投研能力会更强大。
中国基金报记者:如果对中欧基金做归因分析,哪些是Beta哪些是Alpha?
窦玉明:Beta部分,受益于过去几年行业发展的红利,我们踩准了两个行业变化的节点。一是2014-2015年的一次市场牛市;二是2019-2021年的两次阶段性牛市。特别是第二个阶段,市场上升的同时,带来了大量年轻新客户入场,我们的品牌也顺势争取到一批年轻客户的信任。
公司成长速度较行业增速更快,那么,我们的Alpha来自于哪里?第一,公司良好的治理结构。中欧基金是行业内首批实现员工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这不仅是激励制度,更是在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建立起信任与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在员工持股比例超过50%后,公司股东和管理人员、核心骨干成为同一批人,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避免了股东和管理团队的潜在矛盾。理顺了治理结构,这个事情需要感谢监管政策的鼓励和股东们的支持。
第二,我们始终心无旁鹜,坚持一个战略方向:中欧基金要成为主动投资精品店。为此公司的核心资源也是围绕“如何实现优秀的长期投资业绩”而展开。
第三,中欧基金建立了出色的人才团队和梯队培养体系。各类岗位的员工都要求有较强战斗力。从2013年开始,我们开始积极寻找一些志同道合,价值观一致的资深基金经理和研究人员加盟中欧,后期招募大量毕业生培养,通过有竞争力、关注长期发展的薪酬体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
中国基金报记者:怎么解决人才频繁流动的问题?
窦玉明:当行业发展初期、有大量创业机会时,人才流动是正常的现象。随着行业发展速度的逐渐放缓,整体行业人才流动的速度也会跟着放缓,这是因为:一,客户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需求的增长会相对平稳;二,近几年人才供给端飞速增长,大量年轻优秀的人才涌入基金行业,在人才需求减缓、供给加大的情况下,未来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是趋势。到那个阶段,整个行业人才流动大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从中欧基金的情况看,人才流动的速度已经在明显放缓,去年中欧基金股票投资研究团队的人员离职率仅有3%,和全球领先公司比较,团队的稳定性是也相对较高的。
中国基金报记者:日前,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着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你有什么好建议?
窦玉明:以一个公式为例,投资者回报=市场Beta回报+投资研究团队Alpha+投资者行为回报。对于基金公司来说,首先要捕捉到市场的Beta,同时努力提高Alpha收益,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努力引导投资者行为,帮助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长期投资并且减少追涨杀跌的行为,才能够切实提高投资者获得感。
第一,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陪伴,帮助客户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陪伴客户共同度过市场的高波动阶段;第二,做好公司品牌建设。希望客户对基金行业和我们公司建立信任,信任我们的能力和职业操守,这样也可以减少客户在市场波动时赎回基金的行为,帮助客户建立长线思维;第三,在产品营销方面,公司一直提倡以持营为主,帮助客户建立定投习惯,平摊持仓成本,拉长持有期限;第四,发展投顾业务。中欧基金旗下子公司中欧财富已取得投顾牌照,我们将大力发展投顾业务,协助客户做好资产配置,并在市场波动时提供陪伴服务。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ESG方面,中欧基金是怎么落实的?
窦玉明:ESG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趋势,中欧基金也在持续加大对ESG投资的关注。2021年7月,中欧基金加入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承诺践行六大负责任投资原则,包括:将ESG问题纳入投资分析和决策过程、将ESG问题纳入所有权政策和实践、寻求被投资实体对ESG相关问题进行合理披露、推动投资业广泛采纳并贯彻落实负责任投资原则、齐心协力提高负责任投资原则的实施效果,以及报告负责任投资原则的实施情况和进展。中欧基金将以六大原则为框架优化ESG投资,同时还将更积极地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今年4月,公司正式向上海民政局提交设立中欧基金专项公益基金会的申请,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公司在资产管理领域的专业优势,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的企业使命,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编辑:舰长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