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北京大学2022级新生迎来“开学第一课”。其中,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以“传承报国志,助推复兴梦,做青春奋进的北大人”为题,为全体本科新生讲授第一课;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以“研在北大,志在家国——新时代北大研究生的使命担当”为题为研究生新生带来“开学第一课”。
郝平寄语本科新生将“爱国”作为毕生信念
郝平从北京大学124年的发展历程讲起,带领大家从历史脉络中认识北大,进一步理解作为一名北大人应当具备的精神基因,并从中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坐标,“首先要学习和了解北大的历史与光荣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和了解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北京大学,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会对你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北大党委书记郝平为2022级本科新生讲述第一课。图/北京大学
郝平在第一课讲述了众多知名学者,如厉以宁、王选、屠呦呦。还使用一组组数据说明北大师生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如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2位北大校友。同时,讲述了北大师生的众多“第一次”,如1965年,北大有机化学专业的季爱雪、邢其毅教授等人与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组成协作组,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
郝平指出,回顾近代以来北大创办的缘起,和北大在许多重大历史时刻做出的重要贡献,充分说明了北大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北大人最鲜明的特征。
“大家今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北大人,就要时刻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特别是要把‘爱国’作为一生的信念,把为国求学、为祖国和人民奋斗作为永远的追求。”郝平说道,大学时代是大家从校园迈入社会最重要的准备期,毕业时恰逢国家向2035年远景目标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同学们能够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担当主力军,一定要将最美好的年华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中。”
龚旗煌勉励研究生做有理想有学问的实干家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围绕这一主题,龚旗煌回顾了北大的历史和传统,展望了北大当下的发展和使命,以及在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秉持的目标和理念。
北大校长龚旗煌为研究生新生讲述开学第一课。图/北京大学
据介绍,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17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造就了大批高层次人才;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2004年北大率先改革博士学制,全面推行4年制博士。近年来,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已经构筑起“过程管理—培养成效—高水平导师队伍—招生计划投入”相互联系的研究生教育正向反馈机制,进入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的教育目标显然不同。龚旗煌指出,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管大家将来是继续走学术的道路,还是到各行各业建功立业,在研究生培养阶段,都要以学业为本分,坚守学术诚信,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希望研究生能坚持爱国奉献,并不断求真创新,身体力行。
最后,龚旗煌表示,希望大家在北大传统和精神滋养下,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